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你的孩子,不幸成了被你捏的“軟柿子”了嗎?

你的孩子,不幸成了被你捏的“軟柿子”了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父母眼中,孩子的問題簡直太多了,我們來簡單瀏覽一下:

2歲的孩子愛發脾氣,動不動就生氣,躺在地上哭鬧;

3歲的孩子喜歡動手打人,小朋友碰一下他的東西,或是他不高興了,他就擡手打人;

4歲的孩子不好好吃飯,飯桌上坐不住,必須要大人追着喂,或者看着動畫片才肯吃飯;

5歲的孩子,感覺做什麼事情都不專心,在幼兒園會用錯誤的行爲去吸引小朋友或者老師,有時候甚至是讓人抓狂的行爲,喜歡跟小朋友玩,但是又不懂得表達自己,讓別人不喜歡;

6歲的孩子不論做什麼事情,比如穿衣服、刷牙、洗臉、吃飯都是漫不經心,左看右看,一點兒不着急,寫作業題也是摳摳這摸摸那!

7歲的孩子學鋼琴,每次讓她練琴都要生氣,經常以失敗告終,結果是既沒有練琴又被我罵,搞得我也每次一肚子火;

8歲的孩子,對學習無關的事很熱心,總是分不清主次,做錯了事情總會找各種理由推脫責任;

9歲的孩子,學習、做作業磨磨蹭蹭,總是拖拉,經常到睡覺時間還沒有做完作業;

10歲的孩子總喜歡說謊 ……

你的孩子,不幸成了被你捏的“軟柿子”了嗎?

看,父母們列出了這麼多孩子的問題,併爲此揪心!從2歲到10歲,直到更久遠的成人時期,都不會有讓父母省心的時候。每個年齡都會生出這個階段特有的問題,把父母搞得焦頭爛額!父母們使出了十八般兵器,打盡了手中的牌,也無法糾正孩子的問題、改變他們的行爲,於是就開始求助於專家,試圖尋找到能夠解決孩子問題的“妙方”,改變孩子,也終結自己的焦慮。

可是,哪有這樣的“妙方”呢?告訴在焦慮中掙扎的爸爸媽媽們,無論您的孩子是1歲、5歲、10歲還是15歲,有一個殘酷的事實:根本就不存在改變孩子行爲的“妙方”這回事。 可能有“成功”經驗的父母不同意了,他們會拿出自己的例子反駁。“我的孩子做作業總是磨磨蹭蹭,被我狠狠罵了一頓,馬上就不敢拖拉了!”“我家那個熊孩子太淘,總是在幼兒園惹是生非,喜歡推、打別的小朋友。昨天老師又告狀了,晚上回去被我打了屁股,這兩天就老實了!” 面對這樣的父母,我只有“冷笑”一聲,心裏說,“如果打罵就能培養好孩子,那養育就該是天下最簡單的工作了。一家發一把打屁股的板子,這個世界就家家和諧了!”

你的孩子,不幸成了被你捏的“軟柿子”了嗎? 第2張

懲罰只會適得其反——摘自《雙向養育》懲罰當時確實有用,但是卻會在長期造成問題,這可能是孩子的不良行爲從地上轉爲地下,和父母玩起“游擊戰”;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和抗爭,原本很小的問題升級成更大的問題;也可能讓孩子因爲恐懼停止不良行爲,但自尊受到打擊,自卑心理逐漸積累,給未來人生造成隱蔽但更加深遠的負面影響。無論是哪一種後果,我想絕對都是父母不願意看到的。

當初,我開始在加拿大學習親子知識時,最初目的就是爲了改變女兒豆豆的行爲。因爲她不接納我、經常爲了一點點小事大聲尖叫、對我的要求總是抗拒……我一心要矯正她的問題,以便將我從焦慮中解救出來。但是,通過雙向養育的學習和實踐,我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孩子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我們父母不當養育行爲的結果。 這就好比我們在孩子前進的道路上挖了很多坑,孩子掉進去了,我們反倒指責孩子不好,“正氣凜然”地要去解決孩子的問題。這樣的行爲,和“釣魚執法”有什麼不同?

你的孩子,不幸成了被你捏的“軟柿子”了嗎? 第3張

當發現孩子的問題行爲(很多時候,其實並非問題行爲,而是父母的杞人憂天罷了),父母最應該做的,不是指責孩子,也不是試圖去改變孩子的行爲。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反省自己的教養方式有沒有問題。絕大多數情況下,當我們做出了改變,孩子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改變別人很難,但改變自己更難。於是,我們都不自覺的做相對容易的事情,去揀“軟柿子”捏。孩子不幸就是這個“軟柿子”。但實際上,我們真正要面對和改變的,正是更加頑固的“我自己”。 但是,如果沒有了解和學習現代養育理念和知識,父母根本不會意識到出問題的正是自己,而只會在無效的方法中惡性循環,讓沒有問題變成有問題,讓小問題變成大問題,讓大問題變成不可收拾的問題。 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學習,自省,然後改變我們自己。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