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陳道明“扇學生耳光”,爆出一個育兒真理……讓媽媽們恍然大悟

陳道明“扇學生耳光”,爆出一個育兒真理……讓媽媽們恍然大悟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看到朋友圈轉發的一段視頻,實力派男神演員陳道明在給一羣學生做現場指導。學生們無不爲陳道明老師的精彩表演所折服。

劉芸問:“我上學的時候,爲什麼沒有像您這樣的老師來教我們啊?”

陳道明這樣回答:

好演員不是教出來的,表演也不是教出來的,表演永遠是帶的!

陳道明“扇學生耳光”,爆出一個育兒真理……讓媽媽們恍然大悟

“什麼叫帶?”陳道明站在劉芸面前,低頭問道。接着冷不丁地在她耳邊打了一個很大聲的響指,劉芸嚇了一跳。

他接着說:“想體會扇耳光後的憤怒吧,我‘啪’先扇你一個。扇完以後你記住了,情緒記憶記住了。我再扇你的時候,你不用演了。”

陳道明用“扇耳光”這件事兒,告訴學生一個源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基本原則,那就是共情——又叫同情心,即深入他人主觀世界,瞭解其感受的能力——表演只有深入體會角色的真實情感,與角色共情,才能真實感人。

其實,共情不僅是表演的基本原則,對育兒也非常重要。會和孩子共情的爸媽,往往能和孩子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經常被爸媽共情的孩子,也更有安全感,更自信,以及具備更好的社交能力和人際關係。共情應是每個父母的必須課。

不過,共情這個東西,說起來簡單,真正使用起來卻並沒有那麼容易——不少哭泣的孩子,在媽媽共情後,反而哭得更厲害了。所以,經常有媽媽留言問我們,這是爲什麼?和孩子共情的要領到底是什麼?什麼是真正的共情?

有一位媽媽,給我發來一封郵件,提出一個讓她非常困惑的問題,她說:

肖老師,我看了一篇文章,說媽媽要學會跟孩子共情。然後我也試着跟我的孩子共情。可是我就發現,當我要跟孩子共情的時候,他非但沒有停止哭泣,他還哭得更厲害了。這讓我非常困惑,是我的共情方式不對嗎?還是說本來就不應該共情?看孩子哭得更傷心了,我也會很自責,我會覺得好像我沒有做好。

我很理解這位媽媽的困惑。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當孩子哭泣,而且哭泣很厲害的時候,就說明他的需要沒有被滿足,而媽媽,這個應該滿足他的需求的那個人,可能沒有做到位。彷彿孩子的哭泣就是在批評你說,你不是個好媽媽,你都沒有給我提供滿足。所以可想而知,如果媽媽心裏面是這樣想的,你當然就會覺得很慌亂,很內疚,甚至會懷疑說,難道我不應該跟我的孩子共情嗎?

爲什麼這個在哭泣的孩子,當他感受到媽媽的共情的時候,他非但沒有停止哭泣,還反而哭得更厲害了呢?

在你共情後,孩子的哭其實是出於感激和欣慰。

首先,我想告訴你的第一句話是,“在你共情後,孩子的哭其實是出於感激和欣慰。”

陳道明“扇學生耳光”,爆出一個育兒真理……讓媽媽們恍然大悟 第2張

如何理解?

我們來換位思考一下。假如說你就是那個孩子,想象一下,你的語言能力還沒有發展得特別好,還不知道怎麼去解讀一件事情;你的思維和認知能力也沒有發展完善,很多事情發生了,你不知道該如何去看待,如何去理解這件事情,你對這個世界充滿困惑。這時,發生了一件讓你很委屈,很傷心難過的事情。你哭泣了。這個時候,你的媽媽過來對你說:“你哭了呀,你傷心了呀,有媽媽呢,媽媽愛你。”

想象一下,你可能會是一些什麼感受呢?

你可能第一感覺是,好感動啊!我的媽媽看到我,並且很願意跟我在一起。

同時,你可能還會想,好委屈呀!我都哭了五分鐘她纔看到。

我本來希望她可以那樣說,可是她沒有那樣說,她是這樣說的,不是很對我的胃口。

你會覺得有點委屈,有一點生氣,有一點想責備媽媽,但同時你還覺得挺高興的。這個高興就是,媽媽還是看到了我,這樣的話,我的這個問題還是有機會得到解決的。

你甚至覺得挺感激的,會感激有這樣的一個存在,有這樣的一個美好而溫柔的媽媽,有她的幫助,有她的愛,我的人生會很安全。

當我這樣描述的時候,你會不會感受到,孩子雖然小,但她的內心也會有各種情緒糾纏在一起,它們互相糾葛,互相沖撞,讓他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何用語言來表達。那怎麼辦呢?只好哭得更厲害一些了,他只能用哭這種方式把複雜的感受宣泄出去。這就是孩子爲什麼被媽媽共情之後會哭得更厲害的原因。

我想作爲媽媽,如果你能對孩子觀察得更細緻一點的話,你會發現,在你共情他之前,他哭泣的聲音、音調,包括他的表情和身體語言,跟你共情他之後,其實是不一樣的。

共情之後,他可能會更加柔軟一些,他會更願意趴在媽媽的懷裏盡情去揮灑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他會願意把自己交給媽媽,讓媽媽給他一些撫慰。而在共情之前,他可能是處在一種非常緊張的情緒裏面,他的身體可能都是緊繃的。

如果感受到了這個不同,你就會更加相信共情的力量了。

共情之後,孩子可能會更加柔軟一些。

當然,我還想補充說的第二句話是,你得給孩子真正的共情才行。

現實中會遇到不少爸爸媽媽,他們瞭解了共情的好處,但用起來總會有失偏頗。

有些爸爸/媽媽看到孩子哭,冷冰冰地跟孩子說,“你很傷心,你很無助”,說的時候卻絲毫沒有走心;

有些爸爸/媽媽,跟孩子共情時,總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

還有些爸爸/媽媽,喜歡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傷心,但是…不好…”,他們只是把共情當成一種手段,說出孩子的感受只不過是爲了給緊接着的批評鋪路,或者急切希望孩子趕快停止哭鬧,早早從糟糕的情緒裏走出來……

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共情。當孩子被這樣共情之後,也可能會因爲不被理解而哭得更傷心。

那什麼纔是共情呢?

所謂共情,說得簡單一點,不過就是基於你對孩子的關注和了解,去看到和體會孩子的感受,並且接受孩子此時此地的情緒狀態。

尤其注意,共情的主語應該是“你”。

具體來說,如果他年齡比較小(3歲之前),你要試着替孩子說出他感受到的東西,如“你現在覺得生氣了”,“你是委屈嗎?”“某某事情讓你感到是那樣那樣的嗎?”這些感受你都可以替他說出來。

如果是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基於對他的觀察和了解,先去陪伴他的感受,你可以跟他說,“我看到你哭了”,“我看到你很傷心”這樣的話,用你的語言去定義他的情緒。你也可以說,“我看到有人拿走你的東西,所以你很無助”,並且事後你還可以跟孩子繼續討論,“剛纔那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你心裏在想什麼?你感受到了什麼?”“你會希望爸爸媽媽在這件事情上可以怎麼幫你?”

不管是年小孩子,還是年齡稍大的孩子,你跟他共情的同時,最好把孩子抱在懷裏,或者蹲下來和他平視,並且用溫柔平和的語氣,像朋友一樣和他聊天。

當我們去關注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很用心地去了解他,同時替他說出或者引導他(大一點的孩子)說出心裏的想法,這個過程就叫共情了。

當我們在跟孩子共情的時候,他會體驗到:在這個世界上我並不孤單;我的爸爸媽媽同時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們是在一起的,我是被深愛的;爸爸媽媽愛我的是我這個人本身,而不是因爲我做了什麼樣的好人好事。

這樣的共情,對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建立,纔是真正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