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棍棒出孝子”的無效性及負面效應

“棍棒出孝子”的無效性及負面效應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媽媽的成長記憶中,“棍棒出孝子”一語,聽得彷彿耳朵都起了繭子,但隨着自己定居美國,做了媽媽,並且開始學習美式育兒,才真正覺得,體罰小朋友是一件多麼錯誤的事情,不但這種教育方法是最不可取的,而且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這種教育方法都是不應該被使用的。

“棍棒出孝子”的無效性及負面效應

體罰小朋友,不但對於改正錯誤或建立良好的習慣,沒有任何的效果或幫助;而且還會給小朋友帶來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傷害,與此同時,也會令爸爸媽媽產生強烈的愧疚感。

【暴力解決問題】如果有的媽媽認爲,對於小朋友的批評教育並沒有任何的作用,一定要痛打一頓,小朋友纔會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其實這倒是媽媽的大錯而特錯。一般來說,媽媽是小朋友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小朋友學習的榜樣,而且小朋友都是善於模仿媽媽的言行舉止,如果媽媽經常打小朋友,那麼無形中也是教會小朋友,不開心了或者生氣了,暴力行爲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那麼,小朋友在學校或幼兒園,稍有不順心之處,就動手打人,媽媽將會是如何的心情呢?因此,暴力解決問題,是萬萬不可的。

【並非懲罰行爲】天下沒有不犯錯誤的小朋友,小朋友就是在錯誤中成長起來的,而媽媽糾錯所採取的方法,則會起到不同的效應。如果是採取說服教育,那麼媽媽所糾正的是錯誤或事情本身,而並非小朋友;但如果是體罰,如打屁股,那麼懲罰的,不是事情,而是小朋友這個人,會對小朋友造成身體和心理共同的傷害。小朋友被自己親愛的媽媽打了屁股,不但自我感覺會非常不好,甚至還會覺得被媽媽拋棄了,媽媽不再愛自己了;久而久之,這種不滿情緒會表現在小朋友的行爲上,越來越叛逆、越來越挑釁;於是被打屁股的機會更多起來,日常表現也就更糟糕......如此以往,便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因害怕而屈服】有的媽媽可能會認爲,打一頓,小朋友就會乖那麼幾天,於是嚐到體罰“甜頭”的媽媽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個方法,但孰不知,體罰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即使小朋友暫時變乖了、也屈服了,但他們只是行爲上的屈服,是屈服於媽媽們的武力與暴力;並不代表他們在心裏也是屈服的,並沒有屈服於道理。換言之則是,造成衝突的原因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表現上的屈服只是暫時的,同樣的衝突還會再次發生。

【傷害是雙方的】對於“棍棒出孝子”,其實說白了,是媽媽自己減壓的一種方式,但這種“減壓”所帶來的傷害,卻是雙方的:

對於媽媽: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脾氣,無形中爲小朋友做了負面榜樣,也承認了自己育兒的弱勢;與此同時,打了小朋友後,媽媽的內心也會產生強烈的愧疚感。

對於孩子:會讓小朋友覺得自己很不乖巧、很不聽話、很淘氣,自我感覺非常不好的同時,也認爲捱打是應該的...這些感覺不但不能糾正小朋友的錯誤行爲,而且很大程度上,還會傷害小朋友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親子關係:經常使用暴力育兒,哪裏還有尊重、信任、欣賞和親情而言?這樣不但不可能促進或改善親子關係,反而是加速親情關係瓦解的“催化劑”。

媽媽最後語:在美國,不論是學校的老師,還是家中的爸爸媽媽,體罰小朋友,都是要受到一定的法律懲罰。四年有餘的育兒之路,媽媽的立場很明確,真正沉着冷靜的媽媽,真正想從根本解決問題的媽媽,是從來不會輕易地擡起自己的手掌,哪怕只是打一下小朋友的屁股或胳膊。而且,通過讀書看報的經歷,如果媽媽對小朋友體罰得越多,小朋友犯錯誤的次數就會越多,感覺有種“破罐子破摔”的負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