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寶寶各個階段最害怕的事情,父母一定要提前瞭解~

寶寶各個階段最害怕的事情,父母一定要提前瞭解~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個鞭炮好響啊,太嚇人了……” “這是東西突然動起來了,我怕… …” “這麼黑,一會兒會有怪物出來嗎?” ……關於寶貝害怕的那些事,那些東西,也許不少媽媽會充滿驚訝。其實 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的兒童至少有1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7種以上的害怕。而對於恐懼的東西,也是有階段性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恐懼的東西會有所不同。讓我們一起看看寶貝們都在害怕些什麼吧!

寶寶各個階段最害怕的事情,父母一定要提前瞭解~

寶寶各階段恐懼表:

寶寶各個階段最害怕的事情,父母一定要提前瞭解~ 第2張

0-6個月寶寶害怕什麼

高分貝的噪音;

突然而來的聲響;

身體陡然失去支撐;

遭遇刺眼的光線(如閃光燈), 18個月後這種情況會基本緩解……

嬰兒在早期,聽覺是較爲敏感的。孩子們天生都害怕巨大的奇怪的聲音。但偶爾一兩次的刺激,不至於對他們產生不良影響。在嬰兒哭泣時,給予足夠的安撫就可以了。避免連續讓寶寶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

6-12個月寶寶害怕什麼

一般意義上的陌生人 和生疏的環境;

浴盆和浴缸排水……

嬰兒對陌生人普遍有恐懼感,但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卻不同。在某個環境,嬰兒見到陌生人會哭泣或迴避,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卻可能對陌生人產生興趣,並做出願意接觸的姿態。因此,在這一時期,父母要對嬰兒與陌生人的接觸保持警覺,儘可能爲他們提供比較安全的環境。在嬰兒出現不安情緒時,父母應該及時進行安慰。

同一時期,嬰兒還會對高度產生恐懼。因爲嬰兒在這時已經對高度產生感知。到了九個月,身體發育已經使他們能夠翻身和爬行了,但這些運動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們應付對高度產生的恐懼,對高度的恐懼幾乎是天生的。不過,隨着嬰兒年齡地增長,身體控制能力的增強,這種恐懼會慢慢消失。

12-24個月寶寶害怕什麼

陌生環境

嚇唬的言辭

受傷……

兒童與看護者分離所產生的焦慮,高峯出現在18-24個月時,而且是極爲普遍的反應。兒童對分離產生的反應,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年齡、過去的分離經驗,對環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認知水平,性格特點,母親與孩子關係的好壞以及在分離時母親的行爲。

當兒童進入學齡前期時,與監護人的分離還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場,環境是否熟悉,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如何等。通常,和母親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孩子,在母親離開時分離性焦慮要明顯輕得多。他們知道母親會回來,在母親離開期間會呆在比較適宜的環境中。

由此可見,母子之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極爲重要。同時,還應注意母子分離要逐步進行。比如,一開始先短時間分離,然後再逐漸拉長時間。需要提醒的是,看護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證的時間內回來,讓孩子心理有底。

在寶寶恐懼的時候,媽媽們可以通過分散寶貝注意力 ,來消除害怕感。父母可以也就是把寶寶害怕的東西與喜歡的東西混在一起,讓寶寶對他所害怕的東西形成良性的條件反射,從而自然而然地消除恐懼感。例如:有的寶寶害怕打針,甚至還沒打看到護士的準備工作就開始哭上了。您這時說些 “沒事”“寶寶不怕”之類的話,他根本聽不進去,甚至會哭得更厲害。而不妨講講他喜歡聽的故事,或者吃點我喜歡的食物。 這樣做可以分散孩子對恐懼對象的注意力,從而讓他逐漸適應恐懼對象,消除恐懼心理。

2歲以後寶寶害怕什麼

對噪聲、陌生的人或物、痛、墜落、突然 失去身體支持以及突然改變個人環境的事物等刺激的恐懼逐漸降低了、減少了;

對黑暗、動物、想象中怪物或強盜、水、超自然事件以及有潛在危險的情境 的恐懼增加了。

後一種害怕和恐懼是隨着兒童認識能力的發展而發展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逐漸能夠預見潛在的危險。

在進入第二年後,兒童的恐懼變得更爲個人化。對於較爲具體的刺激產生的恐懼反應,讓位於對想像出來的東西的恐懼以及對求知情況產生的預想性恐懼,比如獨處、黑暗、死亡、綁架者及搶劫者等。一般來說,這些恐懼在四歲時達到高峯,並且在四到六歲這一年齡段維持高峯,此後高峯開始下降。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場遊戲,往往需要孩 子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完成。通過遊戲幫孩子克 服害怕情緒,輕鬆、有趣,也易於寶寶接受,尤其是對於寶寶怕黑、怕水等情況。例如,孩子害怕和陌生人交往,不妨設計角色遊戲,讓孩子扮演其中的角色,使他有機會接觸到陌生的小 夥伴,並通過和夥伴們一塊玩耍,克服膽怯的毛病,改變怕受欺負、怕被嘲笑等心境。

6-12歲寶寶害怕什麼

在6-12歲期間,恐懼大多與學校,身體損傷和自然災害有關。更爲抽象的社會焦慮和對成績的焦慮出現,對於損傷,自然時間和社交產生的恐懼可以維持一生。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認識到死亡。有時他們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訴媽媽:“我的手出血了。”很可能孩子說這些話的潛臺詞是“我會死嗎?”媽媽對這種出血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保證,會成爲孩子的定心丸。

媽媽們在對寶寶進行安慰和引導前,先需要了解寶貝在害怕什麼,才能找到對策及時引導哦!

當然有些害怕是分不出階段的,因爲幾乎每個階段都會產生,這點父母需要更加留意。

1.父母吵架

曾經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裏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爲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根據科學在育兒知識得知,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常 處於緊張狀態,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裏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拗粗野,成爲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爲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2.父母發脾氣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爲暫時看不見了

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1.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2.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3.大哭起來,不會再幹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幹你想讓他乾的事;

4.學着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爲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爲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爲,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 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爲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教育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和教育方法。

3.偏心

幾年前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爲養女但女兒卻因爲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裏,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爲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 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父母教育孩子絕不能有這樣的行爲,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多學**育兒知識,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

4.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爲學**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任務,讓孩子繼續學**;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 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慣,**後,這種"失信"的**慣會讓自己損失很 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爲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5.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爲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爸媽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對爸媽的話總是深信不已,你給他錯誤的答案,孩子會當成是真理而記住,錯誤的觀念一進入腦海,再要改回來就難了以沒時間作藉口不回答孩子問題,這只是一個藉口,不應該成爲理由。如果爸媽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後向寶寶說明自己現在確實沒有空,並向寶寶承諾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寶寶的提問。

好問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一般說,好問的孩子勤于思考,愛動手,求知慾強,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提問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孩子感到提問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經常爲提出問題而自豪這對孩子的思維發展有很好的作用。

6.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係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爲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着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係中一種最基本的關係,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7.忽視孩子的優點

作爲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們的眼裏,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這源自於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

但是,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由於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一個方面。

作爲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衆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讚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8.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爲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衆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顧着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讚歎有的家長,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

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爲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相信大家應該有所領悟了吧!

從以上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鬆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還有一些在成年人看了非常平常的實物,而寶寶卻會感覺非常恐懼。

恐懼事件之一:怕打針

“那冰涼的、尖尖的東西會咬我,咬得好疼啊!”

恐懼背後:對寶寶而言,打針算是一件最實實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針頭戳進皮膚的一剎那,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放聲大哭。從此他只要一看到針管、針頭,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都會感到無比恐懼。其實這種恐懼的根源一方面來源於肉體的疼痛,一方面來源於對冰冷的針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懼。

趕走恐懼:寶寶害怕疼痛害怕打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父母可以適當減少寶寶的這種恐懼。比如可以買一套醫生的玩具送給寶寶,玩具裏有聽診器、體溫計、針頭、針管,然後告訴寶寶,當他心愛的玩具娃娃生病時,他可以自己動手給娃娃量體溫,聽心跳,打針。讓寶寶在遊戲中接受和熟悉這些醫療器械,減少因陌生而加劇疼痛的恐懼感。

恐懼事件之二:怕水

“媽媽,我要你溫暖的懷抱,別把我放到冰冷的地方,別不要我……”

恐懼背後:怕水是較小的嬰兒會產生的一種正常心理特點。

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經驗,即每當給嬰兒洗澡時,他會掙扎,會哭泣。這是因爲,雖然寶寶出生前是生活在子宮羊水的環境裏,但是出生以後,他已經習慣了成人的擁抱和溫暖的牀,對水難免會感到不習慣和陌生。尤其是媽媽給寶寶洗澡的時候,猶如是對寶寶做一件他根本不熟悉的事情。寶寶害怕失去媽媽的懷抱,這種環境對他來說是不安全的。但是等寶寶稍大些,他可以意識到這不是和母親分離,而只是一項活動,那麼便可以慢慢地把興趣轉移到在水中玩樂的樂趣中了。

趕走恐懼:不要對嬰兒的怕水做出過度反應,要知道,你的大驚小怪和驚惶失措都會增強嬰兒的惶恐不安。而且此時不要強制嬰兒接觸他恐懼的事物,這樣會適得其反。父母可以在寶寶面前先自己用手在水裏遊戲一番,表現出對水的興趣。重要的是,在給寶寶洗澡時邊撫摸寶寶,邊用溫和的語言跟寶寶說話,或者讓寶寶感覺你是緊緊跟隨在他(她)左右的。如果寶寶長大一些仍然表現出對水的恐懼和排斥,那麼可以讓寶寶先從站在盆邊玩水開始,逐漸讓寶寶到盆裏去玩,可以提供各種有趣的玩具放在水盆裏吸引寶寶的注意,弱化他(她)的恐懼傾向,使他(她)逐步克服怕水的情緒。

恐懼事件之三:怕高

“好高啊,我會不會掉下去摔死?摔破頭也很疼的……”

恐懼背後:6-9個月的嬰兒對高度已經有了感知,所以他們對高度也會產生恐懼。到了9個月,寶寶一般都可以翻身和爬行了,但這些運動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們應付對高度產生的恐懼,因爲對高度的恐懼幾乎是天生的。但隨着嬰兒年齡的增長,身體控制能力的增強,這種恐懼會慢慢消失。

趕走恐懼:在嬰兒期,父母應該避免讓寶寶面臨這種高度恐懼,儘量讓寶寶待在安全的環境。等寶寶稍大一點後,可以告訴寶寶一些安全知識。對於膽小的女寶寶來說,走平衡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雖然那個高度是很安全的。這個時候父母要讓寶寶多嘗試,並在一開始的時候在寶寶身邊保證她的安全。這樣,以後寶寶自己就可以安全地嘗試各種安全高度範圍內的活動了。

恐懼事件之四:怕和媽媽分離

“媽媽,你在哪裏?你不要我了嗎?你快回來啊……”

恐懼背後:這是寶寶與看護者分離所產生的焦慮,高峯出現在18-24個月時,而且是極爲普遍的反應。

這個階段的寶寶會特別害怕和媽媽分離,有的寶寶會因媽媽短暫的離開而哭鬧不停。這是因爲在這個階段,母親和寶寶之間還沒有完全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寶寶總是擔心媽媽一走就不會再回來了。而且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寶寶也會覺得不安全,因此會出現恐懼的情緒。和媽媽建立了安全依戀關係的寶寶,在媽媽離開時,分離性焦慮和恐懼明顯減輕很多。他們知道媽媽會回來,在媽媽離開期間會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

趕走恐懼:解決寶寶這一恐懼的關鍵在於建立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比如,嬰兒期的媽媽要及時關注寶寶,對寶寶的需求(因爲還未發展語言,所以一般以哭來表示各種需求)要及時滿足,而且要儘可能多地給寶寶擁抱和愛撫,增強母子感情和寶寶對媽媽的信任感。寶寶一歲後,媽媽在離開前要事先跟寶寶說明,而且儘量在許諾的時間內回到寶寶身邊。在學齡前也可以訓練母子分離,比如一開始先短時間分離,然後再逐漸拉長分離時間,但注意也要在向寶寶保證的時間內回來,增強寶寶的安全感。

恐懼事件之五:怕動物

“小狗快走開,別靠近我,你會咬我,會吃掉我的……”

恐懼背後:對動物的恐懼是因人而異的。

有的寶寶可能因爲成長經歷中有過被動物玩具或真實動物傷害的經歷,所以會特別害怕某一種動物或幾種動物。而有的寶寶則是因爲被父母平日的恐嚇“寶寶不乖乖吃飯就會被隔壁的貓咪叼走”等產生對動物的恐懼。這時的寶寶正處於智力迅速發育階段,思維很活躍,想象力也很豐富。在他們看來,可愛而友善的小動物隨時可能變成吃人的怪獸,他們在面對動物時會有種威脅感。

趕走恐懼: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脅恐嚇寶寶的話,避免讓寶寶遐想出動物的兇殘。其次,可以給寶寶買一些小動物的絨毛玩具,比如小狗、小貓等,讓寶寶先接觸玩具,然後再接觸活生生的小動物。等寶寶膽子大些後,可以和寶寶一起嘗試給小動物餵食,觀察小動物玩耍、睡覺等習性,在寶寶感覺足夠安全的情況下讓他試着去撫摸(不要強迫,如果寶寶不願意不必勉強)。還可以買一些關於動物的碟片和寶寶一起欣賞,說不定從此會激發寶寶對小動物的熱愛和興趣哦。

恐懼事件之六:怕黑

“別丟下我一個人,我什麼也看不見了,黑暗裏有什麼?會不會有兇猛的野獸,可怕的怪物?”

恐懼背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寶寶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爲三歲前的寶寶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即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爲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這種心理現象的負面表現就是寶寶會對黑暗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懼怕。他們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於是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裏經常在黑暗中出現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情節或形象與現實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採用了一些不正確的教育手段,如“寶寶不聽話,晚上就讓鬼怪捉去”等威嚇的語言嚇唬寶寶,甚至把寶寶關在黑房間裏作爲懲罰的手段,結果導致寶寶對黑暗產生恐懼。

趕走恐懼:如果寶寶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寶寶身邊,直到他睡着,並在寶寶的房間裏亮一盞小燈。等寶寶稍微膽大一點了,父母可以幫助寶寶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領着寶寶在黑暗的房間裏做找東西遊戲,這樣可以讓寶寶在遊戲中忘記黑暗帶給他的恐懼,讓他在黑暗中逐漸壯膽。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