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不肯寫作業怎麼溝通

孩子不肯寫作業怎麼溝通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不寫作業還耍賴?不可理喻還是另有隱情?讀懂孩子背後的語言。來看一個媽媽的困擾,媽媽很困惑,不知道這種情況該怎麼和孩子溝通?

孩子不肯寫作業怎麼溝通

這位媽媽也在陪伴孩子的路上正在學習着,可以看出來,她嘗試在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和孩子溝通,並試圖以提問的方式引領孩子說出自己的困惑並加以解決,但是結果不是很理想。

這裏面我們需要看到幾點。

1.孩子的情緒要被父母“看到”。

"休息期間孩子反覆強調不想寫,麻煩"——當孩子有這種表現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向家長釋放一個信號:第一,我現在心情不好,第二,我希望媽媽看到這一點。

孩子主動說作業麻煩,實際上說明孩子還是很信任和依賴媽媽的,因爲當她覺得不舒服的時候,願意向媽媽表達。在親子關係中,最可怕的就是孩子什麼都不願意和父母說,如果是那樣的話,就說明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非常緊張了。

這個時候媽媽需要看到孩子跟自己說這些是出於對自己的信賴,有了這種認知,才能比較輕鬆的和孩子對話,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就會被孩子的情緒所影響,看到孩子焦慮,自己也不由自主的焦慮和擔心,然後互相傳染。

家長需要記住,如果你的情緒穩如泰山,淡定、平和,那孩子即使焦慮、煩躁,也會被你感染,慢慢恢復平靜。

所以,這個時候,媽媽恰當的反應是對孩子說:看來是寫作業遇到點小麻煩,沒關係,咱們先休息一下,吃點水果,待會再說。

2.不過分關注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被孩子的情緒帶着跑。

剛纔說到,如果家長的情緒穩如泰山,淡定、平和,那孩子即使焦慮、煩躁,也會被你感染,慢慢恢復平靜。所以,媽媽自身的穩定實際上是孩子情緒穩定的穩壓器。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家長如果過分關注,大驚小怪,那麼無意於對孩子施加了一種強化作用。讓孩子更注意自己的負面情緒。同理,對作業的關注也是如此。

過分關注某事,就會造成思維注意力的狹窄,而跳出這種狀況,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予以強化。

比如孩子哇哇大叫說自己現在很不好的時候,父母要看到ta的難受,說,你現在很生氣/難過是嗎?來,跟媽媽講講好嗎?或者像這個故事裏的孩子,因爲寫作業心情煩躁。媽媽可以先看到這一點,說:寫作業寫的煩了是不是?然後再風輕雲淡的說,沒關係,那就休息會再寫,咱們先吃點水果。

媽媽的這種表達,首先是沒有被孩子的焦躁情緒影響,其次,是看到了孩子的情緒,第三是向孩子傳達了一個無聲的信號:沒什麼大不了的,都是小事情。

孩子看到媽媽的情緒沒有被自己干擾,這時候心裏也會覺得安定一些。接着在合適的時機,再去幫孩子拆解情緒,這種引領纔能有效。

所以,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彆着急的幫着ta拆分情緒,而是先給ta一顆"定心丸",這樣纔是比較正確的打開方式。

3.引領孩子,幫助孩子疏導情緒,找到問題的過程,家長的主要作用是引領,而非審問。

所謂引領,是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畫龍點睛的幫孩子梳理情緒,找出問題,有的放矢。但是很多家長在使用引領技術的過程中,因爲自己對引領本身也不熟悉,所以會出現以提問甚至審問、質問孩子的方式替代引領。這樣的提問方式比較生硬,效果自然也不會太好。

文中的媽媽的提問從"爲什麼不想寫"到"總得有點原因吧",這樣的方式,從提問到強迫,已經偏離了引領的路線,孩子的情緒不但沒有被看到和理解,反而有一種"必須說清楚怎麼回事"的壓迫感,這時候,她的不良情緒反而加劇了。

正確的方式是:"怎麼回事兒啊?願意跟媽媽講講嗎?""哦~這樣啊""現在啥感覺?""先停一會兒再說"之類的表達,讓孩子充分的感覺到媽媽不着急、不責備、能理解、能允許。

4.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語言表達背後的含義上,而不是具體表達的內容。

孩子說"真麻煩"、"不想寫了",這種表達是她真的不想寫作業了嗎?媽媽需要看到,這個表達背後是情緒。但是媽媽往往關注的是內容,還會因此而引發自己的焦慮——孩子是不是又不想寫作業了?這可怎麼辦?

媽媽焦慮了,就會不由分說的按住這個內容不放,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到底寫不寫作業"上,並從自己的表達中流露出來。

在這個對話中,媽媽追問原因,貌似是問孩子的情緒,其實背後的目標還是寫作業,這一點孩子能夠深刻的感覺到,孩子也會因此而憤怒失望。這就是爲什麼孩子滿懷希望的奔向媽媽,但總是氣哼哼的感覺雞同鴨講的原因。

孩子也好,成人也罷,只要是人,都會在自己最親密最信任的人面前抒發自己的不良情緒,但是一定要看到,這種抒發的背後,是深切的依賴。(敲黑板劃重點,家長們需要記住)。當孩子跟你傾訴垃圾,甚至發脾氣的時候,家長需要首先看到這一點,別等孩子什麼都不想跟你說了,才追悔莫及。

5.在情緒沒有宣泄和滿足之前,談規則,做不到的!

媽媽在4點的時候,提醒孩子"剛纔你自己說4點要寫作業的",逼着孩子氣哼哼的回到了自己的屋子。

雖然她說不知道她回去之後到底寫沒寫作業,但是可以肯定的說,孩子要麼沒寫,要麼寫,也是效率低下,很不情願的寫。

媽媽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看到孩子的情緒,引領孩子,反倒在4點的時候拿孩子自己的承諾催促孩子守信,回去寫作業。這是多麼錯誤的做法。

孩子在寫作業遇到困難,覺得煩的時候,還很自覺地說"休息一會兒,4點再寫",這說明孩子其實是非常自覺的,也是非常願意完成自己的作業的,只是因爲作業多、作業難,自己產生了情緒,需要媽媽理解一下而已。結果從媽媽這什麼也沒得到,還拿着自己的承諾"扇"自己的耳光。

這樣,以後還能對寫作業這件事還能有好心情嗎?還能再主動做出承諾嗎?自己懂事有什麼用?還給自己設套了。

家長們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把孩子推到自己和學習的對立面的。

6.情緒的分層表達,是很多孩子不會的。不止孩子不會,很多成年人也不會。家長需要引領孩子拆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我們每個人都能區分清楚自己是高興還是不高興,也能區分出一些比較強烈的情緒,比如憤怒,傷心等等。但是如果詳細的區分並對自己的感受加以精準的描述,很多人就做不到了。

你會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一個人跟你陳述一件事的時候,對於事件過程的描述,TA能嘰裏呱啦說半天,但你問TA此刻是什麼感受?TA大部分時候是答不上來的。經常是要麼捶胸頓足說"氣死我了"或者翻着白眼想半天,也想不出用合適和精準的詞彙描述自己的感受。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第一是跟自己的感受不熟。很多人在有情緒(自己感覺不舒服)的時候,第一時間選擇的是壓抑、迴避、轉移等方式處理,很少有人靜下心來和自己的情緒呆一會。所以,人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事件上,而不是放在自己的感受上。也就是說,不能"關照"到自己的感受。第二是,很少有人有機會者嘗試拆分一下自己的情緒到底是什麼,用一些除了"氣死我了"之外的形容詞細細的描繪自己的感受,例如憤怒、悲傷、羞恥、侮辱、難過、委屈、恐懼、糾結等等。很多人只能用很模糊的詞例如"感覺挺不舒服的"來概括自己的感受。

爲什麼要說一下這一點呢?是因爲只有我們能比較準確的拆分了自己的情緒,爲自己的感受分級,我們才能"對症下藥",知道自己每一個感受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有的放矢的處理情緒。

在這個故事裏,孩子不想寫作業,她用了一些"不想寫"、"麻煩"這樣的詞彙來描述自己的情緒感受,當被媽媽繼續追問的時候,她無法用準確的語言拆分清楚自己的情緒,繼續使用"就是不想寫""麻煩啊"之類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情緒實際上是越來越升級的。

"知則明",當一件事清楚之後,腦子自然就感覺明亮。情緒也是一樣。我們需要提醒各位父母,從小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經常讓孩子關注自己的感受,這種關注,實際上是對自己感受和情緒的尊重和接納。不把不良情緒當成洪水猛獸去逃避轉移,而是欣然接納,這不僅對於情緒的疏導宣泄有意義,而且對人格的完善也大有裨益。這樣做,孩子能真正的接納自己,長大後也才能真正的理解他人。很多父母在孩子哭的時候惡狠狠的說:不許哭,這種殘暴的應對方式對孩子的身心成長影響極其惡劣且深遠。

這位媽媽曾跟我說,她們家的人都不太會表達,有時候我讓她自己描述感受的時候,她也說不清楚,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孩子也只會用"麻煩"這樣模糊的詞表達自己的感受了。

這時候,需要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情緒,知道這個"麻煩"背後,可能是對作業多的煩躁,作業難的恐懼,對自己可能完不成作業的焦慮等等內容….找到了這些層面,再一一幫助孩子拆解,找到應對的辦法。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些都要在孩子有這個需求並且情緒相對平穩的時候進行。前期的宣泄是必須的步驟。

好啦,今天的雞毛蒜皮很小,但是你們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呢?覺察自己,改變自己,成長自己,就從雞毛蒜皮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