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被打反擊正確姿勢有哪些

孩子被打反擊正確姿勢有哪些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孩子被欺負時,父母這句話最傷人,“二次傷害”比被打還深刻。打不還手的孩子其實還是存在的,如果孩子被欺負了,家長的反應很重要。

孩子被打反擊正確姿勢有哪些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被欺負,氣不打一處來,教育孩子“打回去”,甚至自己直接上手解決問題。但以暴制暴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暴力,並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有的父母認爲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很正常,家長不必過多幹預,很多校園欺凌就是在家長的漠視下發生的。

還有一種家長,面對孩子被欺負,既不同情,也不給有力支持,反而指責孩子“沒出息”,這無異於給被欺負的孩子傷口上撒鹽,對孩子的傷害其實特別大。

3歲娃幼兒園被欺負,回家被寶媽說成“窩囊廢”

今年三月剛滿三週歲的時候進入了幼兒園,每次孩子回家總是各種躲避,不願意去學校。起初父母認爲是孩子怕生,剛入園的小朋友都這樣,也沒有太在意。直到有一次臉上有被撓過的痕跡,幼兒園老師也反映說被一個4歲的女孩兒撓了。

細問之下,從他進入幼兒園起就總有小朋友推他,和小姐姐是因爲搶玩具被撓了,

媽媽這纔想起來看監控,鏡頭下的小女孩兒雖然比年紀大,但身型很單薄,換句話說,如果反擊的話,推倒女孩兒毫不費力,不過自家孩子卻一點反抗都沒有。

寶媽頓時氣得火冒三丈,不是氣小女孩兒,而是氣自家孩子不還手,她指着鼻子說:“你就是個窩囊廢!”嚇得嚎啕大哭。一會兒姥姥來了,問孩子爲什麼哭泣,小心翼翼地說:“窩囊廢是什麼?我不知道,可是媽媽很生氣。”

姥姥瞭解了緣由後把媽媽狠狠地說了一頓,認爲寶媽的做法絲毫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嚇到了孩子,姥姥還質問寶媽:“你長這麼大我什麼時候這麼說過你?這是媽媽該說的話嗎?”寶媽也感到有些後悔了。

父母打擊孩子的話,如同刀子刺痛人心

現實生活中媽媽這樣做的並不在少數,當孩子回家哭訴被人欺負了,家長不但不安撫孩子,還反過來指責孩子的行爲,頗有些“恨鐵不成鋼”的意味。殊不知,家長的這種行爲會給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等於回到家又“欺負”了孩子一遍。

父母明明是最愛孩子的人,爲什麼會對孩子說出那樣糟糕惡劣的話語呢?恰恰印證了那句話——愛之深,責之切!但是這種愛卻用錯了地方。最親密的人之間最容易遭受這種言語暴力,看似對孩子負責任的話,其實傷孩子最深。

家長輕描淡寫的“窩囊廢”三個字,很多時候都是圖一時痛快,卻不知道這句評價可能就像地雷一樣,深深地埋在了孩子的心裏,在今後的生活中只要有“滋潤”的土壤,就會隨時引爆。

在外受了再多的委屈,家庭也應該是孩子溫馨的港灣,而不該成爲傷人的刀子。縱然孩子再膽小懦弱,也不應該成爲父母罵孩子的理由,家人的責罵是讓孩子最傷自尊、最糾結的點。

孩子還小,需要從父母那裏獲得安全感和足夠的支持,家長打擊的態度,會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從而變得更加膽小,甚至再遇到問題都不敢和父母溝通了,長期在壓抑和無助中生活,肯定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長大後也容易變得不自信。

在《少有人走的路》裏,作者派克做了這樣的描述:

“那些沐浴着父母的愛的孩子,心靈可以健全發展。他們也可能因父母一時的忽視表示不滿,然而他們對父母的愛感激不盡。父母的珍視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選擇進步而不是落後,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棄。他們將自尊自愛作爲人生起點,這有着比黃金還要寶貴的價值。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父母給孩子的都是積極的暗示和鼓勵,也會很大概率上獲得一個陽光、開朗、主動、積極的孩子,如果父母一直給孩子負面的暗示,那他也會在這種陰影下長成“歪瓜裂棗”。

孩子被欺負了,家長怎麼辦?

孩子被欺負了不懂得還手,家長該怎麼辦?別急,一起看看下面的方法,相信會有啓發。

1、 大聲呵斥打人的孩子

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一直都在給孩子強調“打人是不對的”,那麼被欺負了該怎麼辦呢?並不是只有“回打”一個選項的。如果孩子被欺負了,告訴娃可以大聲呵斥對方,對打人者形成震懾。

娃可以說:不許打人,打人不對!”或者說:“你再欺負我我就告訴老師了!”孩子都比較小,很多欺負人的行爲也是無意識的,通過大聲呵斥來提醒對方,打人是不對的,要付出代價的。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引起老師和家長的注意,能夠及時制止暴力行爲。

告訴孩子,如果被人欺負了,就要大聲說出來,不要感到害怕,也不要覺得難爲情,而且大聲呵斥不需要講究場合。即使是正在舞臺上表演,或者幼兒園有人觀摩聽課,那些都不是小孩子該考慮的範圍,合理、及時地通過呵斥來反擊,你就是最棒的!

2、加強對孩子的“肢體接觸”鍛鍊

現在每個家庭對孩子都視若珍寶,有的還達到了溺愛的程度。孩子如同溫室的花朵,被家長保護得太好了,一點兒苦不能吃不說,身體還非常嬌貴,完全不讓別人碰。其實這樣做是保護過度了,等孩子到了外面,根本不知道身體對抗爲何物,難免會吃虧。

在日常生活中,主張爸爸多帶娃,加強孩子的“肢體接觸”訓練,比如和孩子來一場枕頭大戰,或者進行掰腕子、推手的遊戲,觸發孩子的身體機關敏感性,自覺形成反應——防禦機制。與其碎碎念地讓孩子學會對打人者還擊,不如從小就形成這種身體記憶,知道如何應變,如何躲閃,以及正常的身體接觸。

鍛鍊也是非常重要的,游泳、滑雪、輪滑,或者在父母的帶領下開開碰碰車,一方面能加強孩子的身體素質,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孩子的身體接觸機能,慢慢釋放孩子的肢體語言。下一次再被欺負,娃會下意識地學會用自己的肢體進行防衛。

3、 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教育理論家馮德全教授認爲:“孩子通過打架可以逐漸適應集體活動,並從中學會許多知識,如何在捱打時降低痛苦、怎樣調節情緒、如何避免激怒對方、怎樣相互原諒等。”男孩兒也有愛哭的,女孩也有勇敢的,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鼓勵孩子去自己解決問題。

當然,這一條比較適用於較大的孩子。老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小孩兒的事就讓他們自己解決吧,教會孩子“談判”的技巧,和平共處的方式,比如分享和拒絕,引導孩子去用自己擅長且有效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父母暫且放下焦慮,等待結果。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喬治﹒斯派維克認爲,擁有自我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即使在解決問題時失敗,他們未來也能更冷靜地面對困難。所以適度放手,也是讓孩子學會反擊的一種方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