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寶寶太過依賴媽媽的影響

寶寶太過依賴媽媽的影響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8.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家孩子七歲,上一年級。孩子對我特別依賴,也跟我最親,有時候還挺得意的,滿享受這種被娃依賴的感覺。可是孩子爸爸老有意見,說這樣會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兩個人經常爲這事兒爭執,很是頭疼,寶寶對媽媽特別依賴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麼?

孩子太過於依賴媽媽,確實會對正常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如果依賴程度超過一個合理尺度的話,還會對媽媽的身心健康造成較大傷害。而媽媽的“身體狀態”與“精神狀態”是否健康且良性,直接關係到孩子的心智發育、安全感建立、社會交往及多向度的良性成長。

1、過度依賴是對媽媽的蠶食

《長生殿·刺逆》說,“又因愛戀段夫人,酒色過度,不但弄得孤家身子疲軟,連雙目都不見了。”

何爲“過度”?就是字面意思:超過限度。

何爲“依賴”?也是字面意思:靠着纏着。就像正常人常年累月一直拄個柺杖,突然把柺杖給扔了,他就不會走路了一樣的道理。依賴還有個民間俗稱,叫“上癮”。吸毒會上癮,抽菸會上癮,喝酒會上癮……但凡跟“上癮”扯上干係的,就沒一樁是好事兒。寶寶過度依賴媽媽,亦同此理。

第一,蠶食媽媽的健康

有一種旱蛙,產卵時候會找個陰溼的樹洞。待卵孵化後,爲怕被傷害,蛙媽媽會把一個一個的小小蛙背在背上,然後一趟一趟地爬上樹,從這根枝條到那個枝條找啊找,找到樹葉捲成一個小螺號形狀的那種,再把小小蛙給放進去。這下倒是不怕外來傷害了,喝水有螺號樹葉中的存水,可是吃什麼呢?蛙媽媽就開始產卵,在這個螺號樹葉中產幾個卵給小小蛙吃,再找到另一個螺號樹葉繼續產卵給小小蛙吃。吃完了就再產卵,如此這般循環往復,等小小蛙終於長大成小蛙了,能夠自己出行、覓食、獨立了,蛙媽媽的身體健康透支已經相當嚴重,乾癟得接近於一張紙片兒了,然後……再沒然後了,死了。

孩子的過度依賴,同樣會導致媽媽的身體健康被嚴重透支。上了一天班或做了一天家務,累了個半死,好不容易熬到晚上,原本好好大睡一覺第二天清晨起來照樣滿血復活、活蹦亂跳。可是孩子粘人啊,自己不肯睡,得家人哄着才睡;別人哄着不行,還得媽媽親自哄才行——雖然是一年級學生了,這些也還算正常罷。

可是,若孩子是和媽媽同睡一張牀,境況就大爲不妙。小孩子生理機能好,半夜醒上個十次八次也沒關係,醒了後一秒立即能進入深睡眠。大人不行,醒了之後三五十分鐘睡不着是常事,更甚者,睜眼到天亮也是有的。

如此這般,孩子吃飯要媽媽喂或陪,玩耍、睡覺、做作業等等事無鉅細都要媽媽才肯,無形中就會一點點透支媽媽的身體健康。這種透支一天兩天之內是看不見的,但長期下去後果就比較嚴重了,就像銀行有一筆百萬存款,每天被花掉千兒八百的看不出什麼,但長期只取不存的下去,帳戶終究是會被耗空的。

針對性策略:孩子過度依賴媽媽,根子不在孩子,而在媽媽自己。安全感和被愛感過度匱乏的媽媽通常會下意識把孩子養得對自己百分百“忠誠”。所以,從根子上使雙方得益的策略,是媽媽先完成自己人格獨立的心理建設——你首先是一個獨立的社會自然人,其次是妻子,第三才是母親。“女人”附加屬性的重要性、順序性擺正了,家庭關係中所涉及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等也就順溜兒了。

寶寶太過依賴媽媽的影響

第二,蠶食媽媽的精氣神兒

親愛的,你有沒有仔細觀察過蠶寶寶吃桑葉時候的狀況

我們小時候或者我們的孩子小時候,大多都有過養蠶的體驗。蠶寶寶白胖胖的小身子一蠕一蠕的、小嘴巴一噌一噌,也沒見它怎麼麻溜兒地下嘴,可是新鮮嬌嫩的桑葉卻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迅疾消失。這是在光線相對陰暗的蠶房隔半米之外遠觀時候的狀況,蠶寶寶吃桑葉的樣子簡直可愛得不要不要,對吧?

可是親愛的,你有沒有在夜深人靜時分靜靜聽過蠶吃桑葉的聲音?沙啦、沙啦、沙啦……沙啦,單調、單調、周而復始。聽得久了,髮根會莫名豎起來、渾身會莫名起栗子疙瘩,會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感受那樣真切地吞沒整個人,就彷彿,那沙啦沙啦沙啦單調地咬嚼聲是某個不知名的東西正在蠶食自己的靈魂一樣。

孩子對媽媽的過度依賴,會像蠶寶寶吃桑葉的聲音那樣,痕跡全無卻時時刻刻正在進行蠶食媽媽的“精氣神兒”。

正如前文所強調的,一個女人,其附加身份屬性的順位,首先是一個獨立的社會自然人,其次是妻子,第三才是母親。而孩子的過度依賴,便是對媽媽精神邊界不着痕跡、永無止境的入侵,使媽媽不知不覺間喪失了社會自然人的精神屬性、喪失了身爲妻子的精神屬性。媽媽精神屬性的第一順位被孩子光明正大的佔據,而且孩子成了媽媽精神領域的唯一,這就相當可怕了。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隨着他個體生命屬性的自然覺醒與自我獨立性的需求,親子關係的扭曲、決裂或歧形,倚馬可待哦。

針對性策略:母親與孩子,最好的相處是彼此不累。這個不累,既包括兩個人各自身體狀態的舒展和不累,也包括兩個人各自精神狀態的舒展和不累。母親和孩子,最美的狀態是“兩棵肩並肩的樹”,唯一區別是一棵樹大些、一棵樹小些。大樹需要自我成長,小樹需要加速成長。大樹所能做的,是在小樹有被狂風折斷危險時候護住他。除此而外,大樹做好自己就成啦,大樹越是頂天立地,小樹就越有榜樣可以崇拜和模仿。至於小樹生了幾隻小蟲子、淋了幾場雨什麼的,都無甚干係,小樹自己會消解的啦。只要大樹榜樣在側,就是永續的力量;只要陽光、水份和營養充足,自然會良性成長。

2、過度依賴是對孩子的囚禁

孩子的過度依賴往往與家庭教育環境及養育模式密不可分。

家長過份寵愛、過份照顧、過份包辦,就很容易把孩子養成一個“廢物”或“寵物”,離了媽媽就啥也不會、啥也不行。長此以往,不只會喪失獨立能力的培養機會,而且性格會越來越扭曲,脾氣越來越大、人越來越任性、慾望越來越難以被滿足。“特權”慣了啊,所以隨之而生便是過度懶惰、過度自卑。

第一,截斷了社會交往

《西遊記》咱都看了千兒百八回。孫哥兒金箍棒一晃,在地上劃了個金光閃閃的圈兒把唐先生給裝進去,可擋妖精,可保安康,一舉數得的“神圈”啊。你說唐先生乖乖呆在裏頭不好麼?又不是讓他一輩子呆裏頭不出來,只不過是呆到孫哥兒回來就可以了。可是他不,非要自個跑出來,結果呢?結果不是被妖精抓住要蒸要煮,就是被妖精抓住要親要娶……嘖嘖,連高僧如唐先生,都不樂意被一個“圈”關住哪怕一小會兒,儘管這圈金光閃閃要賣相有賣相、要神性有神性的。

正如同孩子對媽媽的過度依賴也是一種畫地爲牢式的“圈禁”一樣,只要是變相的“囚禁”,應當是誰都不喜歡的——可爲什麼孩子樂在其中呢?

因爲這個圈有“安全感”。當或美麗或老弱的妖精們輪番登場時候,唐僧的個人展現欲和自我判斷力戰勝了對“安全感”的需求,他就自個跑出來了(其實他心裏還有個更隱蔽、更底線的“安全圈”呢:反正有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超強賦能徒弟在喲)。想想看,被徒弟順手劃個“圈”關起來才能得安全,自個得有多無能啊?唐僧當然選擇自己“逃”出來。

可是孩子呢?孩子年齡還小,個人展現欲及自我判斷力還沒有強大到可以戰勝生物本能對“安全感”的需求——儘管對媽媽的過度依賴所營造出來的“安全感”具有較極大欺騙性和較強虛假性,但孩子沒這意識啊,他當然樂在其中了。於是從吃喝拉撒生活瑣碎事到探親訪友上學等社會交往事,全都坐等媽媽包辦或出頭。

於是,由於過度依賴而導致的“過度懶惰”自然而然順應衍生。如果“過度依賴”這個詞背後所隱藏的生活獨立能力喪失、精神獨立能力喪失、責任感和擔當能力喪失等還不能夠使家長們遽然警醒的話,那麼“過度懶惰”這個詞背後明晃晃的直接後果,還有必要再聽我瞎叨叨麼?

針對性策略:“社會交往”是孩子生命成長中最無可迴避、最最重要的一課。一個人要能夠較爲順遂、較有質量的生活,與另一個羣體、個體之間的物質交流和精神交流能否順利進行幾乎佔90%以上的決定性。媽媽將孩子生下來的那一刻,生理上的臍帶就被剪斷了;而過度依賴是“心理臍帶”還沒有被斷開的症狀。如何斷開?一是請其他家人多與孩子在一起,多互動多交流多陪伴;二是多帶孩子走親訪友;三是多鼓勵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深度交往。

第二,截斷了成長可能

方型西瓜,早些年大家都很新奇,如今早已見怪不怪了。甚至連專門生產各種瓜果培育模具的廠家都不只三五家了。不過是在西瓜小時候將特製方形模具給套上,然後長啊長的,就長成了人們想要的方形了。當然,除了方形西瓜,還有形狀是佛像的梨、五角星形的黃瓜、骷髏頭形狀的南瓜等等,這些模具可以將任何種類的水果“塑形”成爲人們想要的任何奇怪樣子。

換個角度來解釋方形西瓜這事兒,無非就是截斷西瓜長成其他形狀的可能性,只允許它長成人們想要的方形。

同理,孩子與媽媽之間形成的過度依賴關係,就是一個看不見但卻確確實實存在着的“方形模具”。“方形模具”會截斷孩子成長爲其他任何樣子的可能性,即多向度成長的可能性。孩子只能一天天在這個“方形模具”的“無形規範”下生活。日子久了,就像烏龜或蝸牛揹着的沉重的殼一樣,這個“方形模具”也將會是孩子的殼。揹着揹着就習慣了,興許一輩子就卸不下來了。

這個無形的“殼”卸不下來的話,孩子會長成什麼樣子呢?

答案是肯定的:成年巨嬰。

“成年巨嬰”們都不是故意要當“巨嬰”的,他們只是不知道他們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狀態叫做“巨嬰”罷了。他們只是習慣了有“殼”的生活,也只有在“殼”裏他們才能夠自在生活。一旦原本的那個“殼”突然沒了,他們就會像剛出殼的小雞仔似的趕緊認第一眼看見的任何生物爲媽媽,本能地再爲自己創造一個“殼”。爲什麼就不能扔掉殼在陽光下自由自在快活地奔跑呢?因爲不敢,沒試過,統統沒度過,所以太擔心了,沒了“殼”的一切都充滿不確定感和無所適從感——用四個字來總結這種心理狀況:過度自卑!

針對性策略:由於過度依賴而過度自卑的心理認知一旦形成,是很難矯正的。這種認知偏差的人是從骨子裏相信“我不行”“我懦弱無能”“我什麼都做不好”等等,這還算好的。有些過度自卑的孩子性格很可能走另一個極端,自己不行但是會嫉妒一切比他行的人,尤其是身邊很近的人,比如同學或舍友之類。這種性格若然已經有了苗頭該怎麼辦呢?第一是儘快幫孩子找到他最感興趣的事,然後大加鼓勵,使他的心態與興趣儘快而不生焦慮的轉移;第二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他力所能及的事兒,然後在此基礎上增加一點點難度,等他做成了,就趕緊真誠地給予肯定,如此循環;第三當然是閱讀療愈啦,挑選一些弱者奮鬥史等方面書籍,最好由爸爸親自給孩子講,男性力量中的張揚、外放與自信,是能夠徹底激發“閱讀”這道藥方子全部藥性的奇妙藥引子。

總結:寶寶太過依賴媽媽,是對雙方的極大傷害。小孩子依賴媽媽或爸爸是天性沒錯,但一定要掌控好合理尺度。何爲“合理尺度”?即“親密有間”的界限感,親子雙方別深度侵犯雙方的身體區域或心理區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