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怪誕育兒學》:沒有兒童推車的肯尼亞人

《怪誕育兒學》:沒有兒童推車的肯尼亞人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媽媽想必都會買兒童推車來帶着小孩上街,但是對於肯尼亞人來說,兒童推車實在是沒有必要的奢侈品,那麼沒有了兒童推車該如何生活呢?

《怪誕育兒學》:沒有兒童推車的肯尼亞人

各自的生活環境和現有資源的鮮活例子。他們似乎證明了我們即使脫離各式各樣的便利條件也能生存。但問題是,我願意這樣做嗎?

在內羅畢(肯尼亞首都),很多道路都得靠老天保佑才能順利通行。街上滿是洪水造成的坑坑窪窪,並且因繁忙的交通而不停“顫抖”。人、私家車、公共汽車、摩托車、各種動物穿梭往來,對任何法規都視若無睹、橫衝直撞的司機生生把兩車道的路擠成四車道。就算有人行道,也是相當危險的。行人們常常發現自己不得不在機動車之間艱難前行,或者走在長滿草的隔離帶上。因爲排水系統總有故障,雨天道路幾乎不能通行。而不下雨的時候呢,空氣中充滿了灰塵和煙霧,汽車喇叭聲和人們的咒罵聲震耳欲聾。在最貧窮的肯尼亞居住區,完全談不上有真正的道路,只有迷宮般的小土道將綿延不絕的簡陋的棚屋分隔開。

即便在那些你認爲會比較適合使用推車的地方,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比如,超市的通道又窄又擁擠,就算你帶了推車去,也會被要求將它暫存在保安那裏。

“肯尼亞就不是個適合兒童推車的國家。”瑪麗安娜 ·瓦維魯說。她是當地的新聞記者,也曾是肯尼亞最大的育兒雜誌的編輯。

“我在內羅畢的中產階級聚居地長大,”瓦維魯說,“說實話,我從未見過誰用兒童推車。我在那裏生活了 30年。

去年,我搬到了中上階層的聚居地,目前爲止也沒見過推車。”她唯一一次見到兒童推車是在富人區的購物中心,使用推車的主要是外國人。

那麼,帶孩子出門困難嗎?爲了找到正確答案,瓦維魯決定跟她的鄰居帕特里夏·穆內內一起到 1英里外的磨坊走一趟。這是穆內內常走的路,她要到那裏買給家人做麪糊用的麪粉。穆內內輕輕鬆鬆地將 2歲的兒子姆旺吉背到背後,用一根細長的叫作 lesso的鮮豔布條將他包住。

“你想過給孩子買輛推車嗎?”她們一邊飛快地走着,瓦維魯一邊問。

“什麼推車?”穆內內問。

瓦維魯花了 3分鐘解釋,穆內內才明白。她輕蔑地說:“哦,就是 wazungu(白人)用的那種嗎?我爲什麼要在那種東西上浪費錢?”

“先說我能推着它去哪兒呢?肯定不能在肯尼亞的山谷和窪地間行走。路上人太多,交通太擁擠了。還有那些騎摩托車的,他們在路上從來都無視行人和自行車,你怎麼能指望他們避讓兒童推車?他們肯定會把推車撞倒的!”

穆內內走得飛快,瓦維魯發現自己得小跑着纔跟得上。這個時候,姆萬吉把頭靠在媽媽背上休息,臉上掛着微笑。

“推着那玩意兒我就得低頭看路,避開那些坑窪,”穆內內接着說,“那樣太費時間。把孩子背在背上,我就不用關注其他事,可以走得很快。”兒童推車也很貴。一輛推車的價格在 45~200美元之間,而內羅畢的人均年收入不到400美元。

“我是用錢給孩子們買吃的穿的呢,還是浪費在買推車上?”穆內內說。

“但是,你不累嗎?”瓦維魯問。她已經出汗了。

“背姆旺吉對我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我早就習慣了背比這個重得多的東西。”

穆內內的丈夫在內羅比中央商業區的外圍開了家商店,她曾經在那裏幫忙,做貨物批銷。穆內內在內羅畢郊區的 Othaya長大。她小的時候,媽媽就把她背在背上採茶,整個童年和少女時期,她也幫忙採茶。她背上的常規負重是 33磅(約 15千克)。她也要用小車拉草去喂牛,用水桶打水,翻過陡峭的山坡,把水拖回家。所以,揹着 磅(約 14千克)重的兒子沒什麼大不了的。

終於到了磨坊。等待麪粉裝好的時間,穆內內也沒有坐下來休息,而是站在那裏,輕輕搖晃着身體,和兒子聊天。

瓦維魯和穆內內帶着麪粉離開磨坊時,孩子睡着了。

她們中途在一家雜貨店停了一下,穆內內買了些蔬菜 —西紅柿和圓白菜,同樣堅持自己揹着。終於回到家,瓦維魯筋疲力盡地倒在沙發上,看着穆內內技術嫺熟地將兒子安頓在沙發上,然後她就進了廚房,開始沏茶,一點兒都沒顯得累。瓦維魯非常驚訝。

僅憑直覺,穆內內就知道把孩子背在身上的好處。由於“育兒教父”羅伯特·西爾斯醫生的倡導以及他發起的親密育兒運動,這些好處如今被科學家們廣泛證明和記錄,也爲多數父母所瞭解。其中最著名的研究之一是由烏爾斯·亨齊克和羅納德·巴爾醫生在蒙特利爾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天被多背或多抱 2小時的嬰兒,半夜哭鬧的狀況會減少 50%。其他研究還發現,那些把孩子背在身上的媽媽更能瞭解和協調孩子的需求,能分泌更多母乳,出現產後抑鬱的概率也更低。

在做媽媽之前,我曾經好奇地觀察過我的韓國嫂子。

在寶寶出生的頭幾年,她幾乎總是將他們包在襁褓裏,用揹帶背在身上或者抱在懷裏。如果她或者我哥哥有事不能抱孩子,也總有別人抱着。(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嫂子的父母從韓國過來跟他們一起住了三四個月,幫忙做飯,打理草坪和照顧孩子。第二個孩子出生前,嫂子讓住在附近的兩個姐姐搬來同住。)如此抱孩子似乎有點兒過分了。

但是許多韓國家庭卻認爲,做父母的就是要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而且這樣的身體接觸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這種養育方式還帶來了明顯不同的結果。美國的寶寶平均每天有 16個小時即 67%的時間獨自度過 —沒有人抱,獨自待在童車、汽車座椅裏或者嬰兒遊戲圍欄裏。而在韓國,1個月大的寶寶平均每天只有 2小時(約 8.3%的時間)是自己待着的。對於如今那些希望孩子能自己睡覺、自己吃飯甚至獨立思考的美國父母們來說,韓國人與孩子親密依偎的時間多得可怕,而壞消息是,美國寶寶哭得更多。韓國梨花女子大學在對 436名 1~6個月大的韓國嬰兒的研究中發現,他們平均每天哭的時間只有 34~54分鐘。同一組研究人員還比對了家庭養育和機構(醫院、孤兒院)養育的韓國嬰兒的哭鬧模式。機構養育的嬰兒被抱着的時間只有家庭養育的嬰兒的一半,他們哭鬧的時間是家庭養育的嬰兒的 2倍,但仍少於西方嬰兒的哭鬧時間。

“把孩子背在背上,我能跟他溝通交流,”穆內內說。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