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怪誕育兒學》:亞洲人爲什麼能在學業上出類拔萃

《怪誕育兒學》:亞洲人爲什麼能在學業上出類拔萃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認爲,亞洲人在學業上總能出類拔萃。那麼亞洲人爲什麼能這樣呢,究竟是怎樣的原因呢?下面一起來聽聽作者的分析吧!

《怪誕育兒學》:亞洲人爲什麼能在學業上出類拔萃

數據顯示亞洲人在學校的成績更好。2009年,亞裔美國人的 SAT平均成績是 1 623分(滿分 2400分)。而白人、拉丁人和黑人的平均成績分別是 1 581分,1 364分和 1 276分。雖然在美國的亞洲人只佔美國人口的5%,但是從耶魯、哈佛、普林斯頓這樣的常春藤名校畢業的學生中,亞洲學生佔了 15%~20%。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在《教室之外》一書中寫道:“在我們研究的與學校表現有關的人口學因素中,種族因素最爲重要。就學習成績而言,生爲亞洲人比出生在富裕之家、父母婚姻穩定、媽媽全心陪伴等因素更有優勢。”

作爲亞洲人更有優勢嗎?我是個亞裔美國人,在學校總得高分,但是這個說法仍舊令我好奇。說實話,因爲在白人家庭長大,我的種族在學習方面的出色表現對我自己而言也是個謎。我有些懷疑這不過是“模範少數族裔”的一種表現,人們以點蓋面,將亞洲人都貼上了書呆子的標籤。但是看過了拼寫大賽歷年的結果,看過了亞洲人學習成績的實打實的數據,我開始覺得可能真的有什麼原因存在。這種經常性的成功背後有什麼祕密嗎?亞洲父母的言行會與我的父母有什麼不同嗎?這些學生是因爲怎樣的動力才取得如此出色的表現?我很自然地就回憶起曾經看過的文學作品和電影,描述專制的中國媽媽如何強迫孩子學鋼琴,南亞的爸爸如何督促孩子成爲醫生,被虐待的日本孩子如何學習備考。但我總感覺高壓和懲罰並非促使這些孩子表現出色的唯一因素。那些拼寫大賽的參賽者,在面對閃爍的 ESPN .直播攝像機要拼出 appoggiatura時,他們當然有壓力。但是他們看起來並不懼怕或憎恨自己的父母。

父母們都半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高聲喊着單詞,和他們的小選手一起流汗。當全部比賽結束,孩子們分別獲得第十名、第八名、第三名和第一名,他們都一遍一遍地擁抱和感謝自己的父母。

模範少數族裔指某個少數民族、種族或宗教團體,其成員在收入、教育等方面取得成功的比例大大高於平均水平。—譯者注

ESPN(Entertainment amd Sports Programming Network,即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是 24小時專門播放體育節目的美國有線電視聯播網,於 1979年 9月 7日開播。 —編者注

13歲的賽米爾·米什拉,一個戴眼鏡的、活潑的八年級學生最終勝出,他立刻將勝利歸功於自己的媽媽。這個孩子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的西拉斐特,他告訴記者他的父母總是鼓勵他要“保持冷靜和鎮定”。他補充說:“我不知道我是怎麼做到的:但肯定離不開我父母的支持,我姐姐的鼓勵,還有我自己的辛苦努力。”他還告訴記者,拼寫大賽是一次非常棒的學習體驗,也是種有趣的、通過字母拼寫來學習英文的方式。他的父母都會從工作中抽出時間來幫他準備單詞表、查詞意和發音、幫他測驗。她的姐姐史露緹參加過三次拼寫大賽,她在另一次數學比賽中的出色成績幫她獲得了頂尖大學的獎學金。

賽米爾對記者提問的簡短回答使我們得以一窺他成功的原因。當被問道會給其他參賽者什麼建議時,他告訴記者:“要堅持努力,即便不能獲勝,你也能從中學到新的東西。”

研究者發現,亞洲移民,尤其是受過教育的專業人士或是在家鄉受過教育的人,會帶來他們故鄉普遍存在的對學習成績的高要求。一直以來,在中國、印度和日本這樣的國家,在嚴苛的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和高分數,不但對孩子的將來有着重要意義,甚至可能是他的整個家庭進入中產階層和過上舒適生活的敲門磚。從小在學校學習好,不僅僅是個人的驕傲和職業生涯的期望,甚至是整個家族生存的希望。這種壓力深刻影響着人們對學習成績的估值。

其結果就是,在家裏家外都在持續傳遞這樣的信息—你必須努力取得好成績。是“好”而不是“普通”,“好”意味着即便不能擠進前十名,也要儘量接近,意味着拿全A,意味着得到所有金色星星的小貼紙。

瑪雅·格拉格 20世紀 80年代在印度德里南部的東尼桑木丁地區長大,她還記得那裏的人們所要面對的壓力。

“我有的朋友會被父母鎖在家裏,不寫完作業不能出來,”格拉格告訴我,“如果做得不好,他們會遭到嚴厲的體罰。家庭教師在印度非常重要,有的孩子每週有六七天要請家教。還有的朋友,因爲考試成績不好,我會很長時間都見不到他們,因爲他們不能出來玩。”

然而,格拉格(以及其他我採訪過的人)並沒有經歷過傳說中那種強迫學習。如果成績不好,她最多被禁足,而多數時候,她從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親戚那裏得到的都是友好而強硬的信息。生活非常嚴謹有序。格拉格說:“吃飯要按時,洗澡要按時,完成作業要按時。學校裏也很有秩序,到學校、學習、回家、寫作業並且要寫得好。

你得明白你要付出 100%的努力,然後你會得到好的成績。沒有人會衝我們尖叫,也沒有威脅,但是父母的期待是顯而易見的。”她的媽媽總在一旁,幫助和鼓勵她學習。如果她在課堂上遇到困難,爸爸會幫她找家庭教師。不僅她的家庭如此,在她同齡的夥伴中也是這樣,孩子們認爲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學習。沒有人會因爲你成績全優而叫你書呆子。相反,對那些還不清楚自己該做什麼的人,大家都會感到惋惜。

……

斯坦伯格在他的書中寫道:“在探討學業表現時,世界其他地方的學生、老師和父母都不會像美國人這樣看重能力。他們更傾向於將成績的不同歸結爲學生的動力(他們對成功的渴望有多大)、努力(他們使了多大勁兒)或行爲(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在學習上)。在他們看來,成功並非來自天賦,而是系統的、有動力的努力的結果。”

與之相反,美國孩子和父母更容易認爲好成績來自好機會,來自天賦,甚至與是否招老師喜歡有關,而壞成績則是因爲機會不好,天生就不擅長某個學科,班裏人太多或者老師不好。

有的家庭不會直接表達對學習精神的強調,而會選擇更加委婉的方式。《養育衝擊》一書的作者波·布朗森和阿什利·梅里曼找出了伊利諾伊大學學者弗洛麗的一項研究。

研究對象分別是伊利諾伊州和香港的五年級學生以及他們的媽媽。弗洛麗讓孩子們參加一場很難的考試,只可能答對一半的題目,讓他們的媽媽在外面等候。考試結束後,

媽媽們被告知結果並帶進房間跟孩子溝通。美國媽媽非常小心地避免使用負面評價,並且花了很多時間和孩子聊與考試無關的話題。相比之下,中國媽媽則更直接地談論了考試的結果及其重要性。她們會說“你做題不專心”或者“我們再來看一遍試卷”。母子互動之後,孩子們又考了一次,這次中國學生的成績提升了 33%,是美國孩子成績提升率的 2倍。

布朗森和梅里曼用弗洛麗的研究表明,鼓勵孩子努力學習比誇他聰明、讓他自我膨脹更能推動孩子獲得成功。“這種做法的代價看起來可能是會顯得中國媽媽更加嚴厲和冷酷,但是,現代香港父母的形象早就不是這樣了。”他們寫道,“他們也不是弗洛麗從試驗錄像中看到的樣子。雖然言辭強硬,但是中國媽媽會像美國媽媽一樣經常對孩子微笑並且擁抱他們,而很少像美國媽媽那樣眉頭緊鎖並提高聲調。”

心理學家理查德·尼斯比特在他關於文化如何影響成績的著作《智慧及如何獲得智慧》中認爲,持續的家庭影響是亞洲學生獲得動力的因素之一。

“在東方,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全家人的事,而非僅僅代表個人的成就和地位。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