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三歲看老,影響一生的好習慣是這樣養成的

三歲看老,影響一生的好習慣是這樣養成的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9.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孩子人生頭三年,身體、性格都是最容易被塑造和影響的,也是最重要的三年,無論是在免疫系統的發展完善方面、還是在人格的健全發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發展方面,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天對於寶寶來說都是很重要。

在我們的陪伴下,寶寶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慾望嗎?

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

她的學習能力強嗎?

遇到困難她是退縮不前還是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她能始終保持自信、健康的心靈嗎?”

這些問題始終讓我心懷擔憂,總希望能在最關鍵的三年付出最可靠最有用的幫助。下面根據孩子成長的階段以及對於重要事件的應對進行諮詢後的答案,希望也能幫到你。

1、遵循孩子的天性,注意3歲前的敏感期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覆操作某一動作或反覆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在敏感期裏一定要遵循孩子的天性,不要遏制了他的發育成長。

這裏舉幾個常見的敏感期爲例。

口腔敏感期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千萬不要認爲不乾淨而去阻止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乾淨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肢體敏感期

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

三歲看老,影響一生的好習慣是這樣養成的

物權意識敏感期

三歲之前,千萬不要急着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的品質。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裏的東西。

親愛的各位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爲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

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爲,而不是亂貼標籤。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着他即可。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千萬不要說他“你就是小氣”、“小氣包”等等。

Ps:

1、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爲!

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繫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其它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爲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纔會保持健康的心態。

2、3歲前不要“教”,示範纔是重點

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牴觸情緒。直接舉個例子吧。

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迴應,大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麪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

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迴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等等。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還有個常見的案例,一般寶寶大約18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長都會說:“錯了錯了,左右錯了。”左右錯了?

以小寶寶的能力來說,是沒有對錯的,告訴他錯了會給他壓力,我們說話的口氣會讓他緊張:什麼事,媽媽幹嘛口氣這麼不好?只要平靜地告訴孩子:“兩隻鞋交換一下。”只需要將正確的做法告訴他,不要去教這是左邊,那是右邊(孩子大腦很簡單,接受正確的指令就行了,太複雜他接受不了)。

對於孩子的學習過程,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調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評。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

3、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孩子更需要理解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於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於啼哭常常覺得很煩。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

哭是他內心矛盾和衝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着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剛纔發生的什麼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

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

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學會這些,寶寶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

4、別隨意逗孩子,孩子需要同等的尊重

成人所不欲,勿施於童。爸爸媽媽您願意別人嘲笑你嗎?不願意對吧?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說出讓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時,千萬不要鬨堂大笑。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不光我們自己不要隨便戲弄孩子,面對別人對孩子的戲弄,應該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對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在孩子和麪子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孩子。

5、語言威脅要不得,正面的語言能量更巨大

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你說的話常常會被孩子認爲是他需要變成的人。

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消極的信息給孩子!比如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他就是這樣膽小!”“他就是不愛吃飯!”這樣他會朝着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飯。

但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但又讓孩子聽到:“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鞦韆時表現特別勇敢!”“你知道嗎,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

這樣會在孩子心裏傳遞一個信息:“啊?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啊,媽媽這麼高興,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

Ps: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你媽媽不要你了,她不來接你了”。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爲不利。

孩子從出生就是我們最愛的寶寶,他們既是一張白紙,又是一個獨立的人,我們既需要給其最好的呵護和教育,也需要給他足夠的尊重和空間。不光是三歲,在今後的每天裏我們都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他一起成長。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