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最不該對孩子做的三件事,你有做過嗎?

最不該對孩子做的三件事,你有做過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孩子的教育,從成爲父母的那一天起就無法停止。曾經有讀者問我,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教育重點有所不同,有沒有什麼重點是需要父母貫徹實施到給孩子一生的教育當中的?

我思考良久,覺得這樣的重點太多了,很多優秀品質、美德都需要父母不斷通過教育傳遞給孩子,並傳承下去。對於這個問題,我更想要分享的反而是,無論孩子處於什麼階段,都不要對孩子做的事情。

最不該對孩子做的三件事,你有做過嗎?

01不對孩子過分溺愛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捧在手心的寶,也正因爲如此,家長很容易誤入溺愛的泥潭。最近聽了兩個和溺愛有關的鮮活事例:

一個是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奇葩大會》上的分享,一個孩子因爲在幼兒園睡覺睡不好,她的奶奶就辭去了醫生的職位去她就讀的幼兒園當校醫,這樣她就可以在奶奶的辦公室午休了。後來,奶奶甚至爲她開了一個學校。

另一個事例來自於真人秀《媽媽是超人》,黃聖依的孩子安迪喜歡滑雪,安迪奶奶就爲他建了一個滑雪場和一個遊樂場。

很多人在讀到這樣的故事時都難免感嘆:有錢人真好!可以實力寵娃。但我卻從中感受到了家長們的溺愛。面對無法在幼兒園好好睡午覺的孩子,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她適應環境;對於一個喜歡滑雪的孩子來說,他渴求的可能是和爸媽一起滑雪的時光、一個分享滑雪樂趣的小夥伴,而絕不是擁有一個自己的滑雪場——而在這兩個事例中,家長給到孩子的遠遠超出了孩子的需求和期望,這不僅僅是寵愛,而是溺愛,這些行爲並不是爲了孩子好,而是家長爲了享受溺愛孩子帶來的所謂成就感而做出的事情。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而是教會他實現自己心願的能力。好的教育絕不是傾其所有對孩子好,而是應該保留一部分愛、時間、機會給到自己,讓自己和孩子一同成長。

02不讓孩子感到孤單

國家開放二胎後,身邊很多年輕的朋友都在糾結要不要生二胎的問題。不想生是因爲考慮到各方面的條件不成熟,想生是因爲聯繫到自己作爲獨生子女的孤獨:小時候沒有玩伴、長大後碰上任何事情無人訴說,對父母只能報喜不報憂。

隨着經濟的發展,父母們一屆忙過一屆。電子產品的興起,更是侵蝕了孩子們與父母的獨處時光。部分父母因爲沒有時間和孩子相處,彼此之間成爲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們出差回來會給孩子買禮物,對孩子的物質要求有求必應,但他們無法幫孩子趕走孤獨,他們給不了孩子最想要的陪伴。

從小缺乏陪伴的孩子,感情淡漠,無法與人建立信賴的關係,性格相對孤僻——這絕不是父母們想要的結局。因此,不論你的孩子多大,多陪陪他,多抱抱他,放下手機,多看看他是不是又長大了。畢竟,打拼的時光一大把,但陪孩子成長的時光只有一小段,錯過就永遠不會有了。

03不越線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部分父母卻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因此,他們一次次越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線”,左右孩子的選擇和喜好、決定孩子的人生、侵犯孩子的隱私。

分享兩個和手機有關的例子。

一個朋友曾和我分享過一個事例,她的女兒常常在微信上使用一些“中老年人表情包”,她很擔心女兒的審美能力,於是偷偷刪掉了女兒微信裏的一系列表情包。這個事情被孩子爸爸知道了,孩子爸爸認爲這是不尊重女兒的行爲,要求她裝回去。

另一個故事是著名主持人朱軍在訪談中分享的。他的妻子偷偷看了兒子的手機後告訴他,兒子和一個女同學微信往來很密切,朱軍聽後要求妻子去和兒子道歉。

手機被看做是現代人隱私的一個代名詞,小到刪除表情包、大到偷看聊天記錄,背後都是父母們的頻頻“越線”,越過了父母和孩子作爲獨立個體存在的那條線,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化作了傷害,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就化作了猜疑。

有時候爲孩子做得太多、對孩子的關心過甚,就很容易失去分寸感。因此,家長們在思考能爲孩子做什麼的時候,也要時刻提醒自己:這些事情不能做。

知道做什麼,是普通家長都能輕鬆掌握的技能,而知道什麼不該做,纔是優秀家長獨有的智慧。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