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爲什麼生氣?找準生氣背後的開關

孩子爲什麼生氣?找準生氣背後的開關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通常用″女人心海底針″來形容女人的心思難以捉摸,其實孩子的心思更難摸透。因爲他們還不太會用言語準確地描述內心需要什麼,往往會直接通過行爲和情緒表達出來。

比如,孩子生氣摔東西,父母通常只處理髮脾氣、摔東西這件事情,沒有去迴應孩子背後表達的心理需求。下面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下如何挖掘孩子生氣背後的原因,讓你們親子關係更融洽。

什麼是心理需求?

有兩位太太是閨蜜,結婚都是同一天。結婚紀念日時,A 太太老公爲她準備玫瑰花和項鍊做禮物,還一起去心儀的餐廳用餐。B 太太一整天都在等老公電話,直到晚上問老公今天什麼日子,老公還埋怨正在忙。

故事的結局當然不必說了,B 太太肯定不高興。不過,她生氣的背後肯定不是沒有收到禮物,而是沒有被重視,沒有感覺到愛。

你看,大人夠理性,但遇到事與願違的事還是可能會發生氣。對於語言和情緒發展還沒完善的小孩,他們的心理需求不被滿足時,當然可能更會發脾氣。

因此,我們當父母的需要做兩個功課,一是要學會讀懂孩子的需求,二是要懂得恰當地迴應他們的真實需求。

三種常見的心理需求

所有人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愛與歸屬、自主感和勝任感

孩子爲什麼生氣?找準生氣背後的開關

第一種需求是——我想被愛被關心。

當愛的需要不被滿足時,孩子可能會容易發脾氣。如果你一直忽視孩子,孩子覺得你不在乎他,不愛他,這樣害怕和委屈的情緒轉化到行爲層面,就變成他衝你發脾氣。

第二種需求是——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情。

無論孩子在玩水、穿襪子、還是堆積木,如果你直接插手干預,孩子會生氣,這時一般是父母沒有尊重他的意願。

第三種需求是——我可以做到我想要做的事情。

孩子做一件事情好久沒有完成,或完成不好時生氣,一般源自於挫敗感,也就是不能勝任當前的任務。

如何找到孩子生氣背後心理需求?

要找到孩子生氣背後心理需求,首先需要弄清楚你的孩子爲什麼會生氣。我們可以這樣做:

1、尋找導火索

注意什麼時候愛生氣,什麼情況愛生氣。平時可以做一些小記錄,按照頻率和生氣的程度打分。

2、找到模式

有了記錄後就容易摸準一些規律,孩子通常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生氣,尋找到生氣的模式。

3、找到對應模式下的心理需求

看看剛剛提到的心理需求中,哪一類比較適合。

孩子生氣,你可以這樣做

找到生氣原因後,該怎麼做呢?

要尊重孩子的感受,接受和允許他們表達憤怒,而不是壓制。不過,也要規範不恰當的表達方式,如打人或說傷人的話。

父母可以從兩個方面努力。

孩子爲什麼生氣?找準生氣背後的開關 第2張

一方面處理孩子的情緒和行爲:

當孩子因爲生氣而出現一些行爲問題,你可以提供幫助,但不要指責。他們還不知道如何做纔是恰當,比如摔東西,你可以先讓他認識到自己的生氣,蹲下來摸着他胸口,告訴他現在這種感覺就是生氣。你生氣摔東西想把生氣趕走,它又跑到我這裏來了。你可以像我一樣深吸一口氣,再深呼一口氣,一起把生氣趕走。最後告訴他撿起摔掉的東西。

父母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然後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反應,幫助他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

另一方面滿足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處理好孩子外在的行爲和情緒反應後,還要考慮到孩子內心需求可能還沒滿足。如何迴應孩子不良行爲背後真正的心理需求?

1、被愛被關心

創造有愛的家庭環境是第一位的。它不僅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還包括父母之間的愛。父母美好的婚姻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平時安排一些高質量的情感表達的時間,比如每天晚上睡覺前和家人表達愛與感恩。

另外,收到父母的禮物也是表達愛和關心的重要方式。選擇一些節日和家庭重要的日子,送完禮物後陪他一起享受禮物帶來的歡樂。

2、被肯定被尊重

滿足這個需求,需要父母的積極關注。父母如果對孩子評價消極,會讓孩子自信受挫,不被肯定就會有不好的情緒。比如孩子彈琴本來挺好,可就挑一些小毛病,久而久之,孩子就覺得付出沒有得到尊重,更容易出錯了。

父母不妨多關注孩子的積極表現,多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讓孩子感到被肯定和尊重的感覺。

3、我能做好

孩子因爲做不好而生氣時,恰恰在表達自己想做好的意願。這個時候父母要肯定他的意願,讓他知道,哪怕事情暫時沒有做好,但是父母看到他努力在嘗試。比如在孩子玩玩具受挫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表揚已經完成的部分,然後一起探討怎麼可以順利做好,適當提供線索幫助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4、我要自己做

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給孩子一些有限選擇來提高孩子自我決策的能力,比如出門穿哪件外套,待會兒乘坐地鐵還是打車,這些都會幫助他們提高自主感。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必須滿足,比如過多甜食,特別危險的事情等都要限制,明確需要告訴孩子原因和原則,孩子理解這件事後,就沒有那麼容易失控。

總的來說,孩子的行爲是內心需求的反應,面對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爲或情緒表現,父母除了恰當地幫他們表達外,還需要讀懂和迴應這些行爲和情緒背後所表達的心理需求。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