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當你強迫自己成爲一個完美媽媽,那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當你強迫自己成爲一個完美媽媽,那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個人可能天生都有那麼一些關於完美的“基因”,當年齡增長閱歷漸豐,我們可能會丟失了一部分對“完美”的敏感,但等到我們踏入了人生另一個階段——爲人父母,對完美的敏感又突然全數迴歸,反覆“拷問”自己:爲什麼我不能成爲一個完美父母?

強迫自己一定要當一個完美媽媽,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想很多媽媽都曾經歷過這樣的階段:孩子生病了,都是我沒有養護好孩子;孩子不聽話了,都是我沒有教育好孩子;孩子在外被欺負了,都是我沒有保護好孩子……爲人母后,我們把所有的心力都用在當一個“完美”媽媽上,我們把孩子身上發生的一切不夠完美的事,都歸咎於自己。

記得綿綿2歲時,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極端焦慮狀況。那時綿綿正處於“可怕的2歲”,我帶得心力交瘁,既不能控制娃的情緒,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吼完娃後緊跟而來的對娃的內疚感幾乎要把我給淹沒。而每晚哄娃睡後,我開始回憶自己這一天的所作所爲,就彷彿內心有個小人在給自己開批判大會,不斷批評自己:“你這個媽媽做得太糟糕了,你是個不合格的媽媽!”

現在想想,我當時其實是陷入了“完美媽媽自我強迫”的怪圈中,我總是想爲娃做到最好,併爲自己的“不能完美”感到深深的內疚,並且以此進行自我指責。然而事實證明,我雖然不一定會比普遍的媽媽做得更好,但最開始做得也並不算差,反而是對完美的自我苛責加深了我的焦慮,讓我變得反而不那麼好了。

當你強迫自己成爲一個完美媽媽,那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所以作爲媽媽,追求完美真的會對孩子更好嗎?而當我們不小心陷入“完美媽媽自我強迫”的怪圈後,怎樣才能不被自責的負面情緒影響呢?希望讀過下面這篇文章,媽媽們能找到答案:

文/多麗絲·許勒爾

很多父母常常良心不安,並以各種方式指責自己:在教育方面做錯了事;不夠關心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太過敏感;沒能在職業上有所發展;不夠重視家務事等等。這些想法不斷蔓延,父母自認爲無所不能,而現實的狀況又使他們受到良心的譴責,認爲自己做得不夠。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良心會提醒人們遵守規則、和平相處。當父母深受良心折磨時,首先應該覈實一下,這種愧疚之心是否正確,自己是否真的耽誤了什麼或者做錯了什麼。如果都不是,那愧疚就沒有必要。良心不安不再具有積極和建設性意義,而更多是一種強迫和阻礙。良心不安背後是一系列父母認爲自己必須遵守的規則。要想使自己安心,就必須弄清楚,有哪些規則是沒有說出來或沒有意識到的,正是因爲這樣的規則沒有被遵守,父母才感到良心不安。

這些規則中的大部分都可以表述爲“我必須……”或“我不能……”。

→ 我必須讓孩子乾淨整潔地去學校。

→ 我必須運動,以保持身體的活力。

→ 即使我精疲力盡,也要看起來具有吸引力。

→ 有人來家裏做客,務必讓家裏看起來乾淨無比。

→ 每週我都必須帶孩子多參加幾場課外活動。

→ 每天我都沒時間去幹自己的事,因爲家庭總是第一位,我不能太自私。

當你強迫自己成爲一個完美媽媽,那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第2張

有一種非常有用的辦法:手邊備一本小筆記本,把心裏的規則記下來。只要認真花時間持續記錄 2~4 周,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心中有這麼多規則,難怪良心會感到不安。

克服這種過度不安的第一步:追問自己內心設定的規則,並放棄那些不必要的部分。

這是一項繁重的工作,有些規則早已被我們內化,根深蒂固,而不是輕易就能去除的。其原因在於,早在孩童時代我們就已經受到教育,要是做了不好的事,就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孩子會受到警告、責備、捱打,父母也會表現出傷心和失望。這樣,兒時的體驗總是與負面情緒聯繫在一起,比如害怕被拒絕,害怕大人不再愛自己或者認爲自己沒有價值、非常壞。這些感覺不僅伴隨着童年,在成年期也繼續存在,還會在每一次不守規則時出現,我們爲此感到深深的良心不安。理智的規則與負面的情緒相互碰撞,當規則變得不可理解,甚至引起情緒上的傷感時,就應該把它們從內心的條條框框中刪去,就如在以下事例中所顯示的那樣。

彼得的媽媽打算把彼得送去幼兒園,然後去咖啡館坐一會兒再開始一天的工作。每次分別時,彼得總是哭得很厲害。這樣,媽媽根本不可能愉快地享受自己的咖啡時光,因爲她的頭腦中總是充斥着這樣的聲音:“我不應該休息,而是應該晚點兒把彼得送去他不喜歡的幼兒園。”“別的媽媽送走孩子後馬上就去辦公室,是不會讓自己休息的。”那些你還很不習慣的新觀點諸如“我定期需要放鬆,我自己的快樂也很重要。”“我不應該一直超負荷運轉一點兒休息時間也不給自己”等對彼得媽媽來說也比較陌生,但她情緒上還沒有變得特別傷感。她並沒有受到動搖,而是仍然去了咖啡館。慢慢地,她得到了放鬆,也在內心意識到,自己不應該只關注孩子和自己的日常義務,還應該關心自己。

當你強迫自己成爲一個完美媽媽,那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第3張

當我們被過度誇大的良心所控制時,有益的做法是:近距離審視該如何與自己相處。

通常情況下,規則過多會加重人的負擔,也會讓人錯失很多愉快的體驗。這些帶來負擔的義務讓人不快,也不會讓人真正感受到自我責任——一種使自己感到愉快的責任。結果就是人們不再關心自己和自己的需求。某些時候,與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堅持自己的需求相比,審視自己的行爲本身要更加簡單。因爲這樣就能避免不受歡迎和衝突的發生,也不用自己做決定。這樣,即使受到良心的折磨,不得不依照規則將全部生活都用義務填滿,人也會感覺更加舒適。

舍弗爾太太爲了孩子放棄了自己最喜歡的運動——騎馬。照顧孩子很多年以後,她產生了再次騎上馬背的願望,並想擁有一匹自己的馬。家人都提出了異議,因爲那樣她就不可能總是呆在家裏,讓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她。另外,家裏的收入也要爲騎馬運動支出一部分。此外,舍弗爾太太爲實現自己的願望還得籌劃安排很多事情。現在,她決定放棄自己的願望。一方面,她不想因爲自己無法照顧到家人而良心不安;同時,她還積極面對與家人的各種衝突,並盡力做好安排。

誰要是在童年時代就認識到完成義務是最高的要求,那麼就會認爲這是最普通和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對他們來說,受到良心的譴責並不再關注自己和自己的需求會好受一點。這種做法的壞處就是,生活會與令人自卑的不安聯繫在一起,這種良心不安還常常引起身體上的不適如頭痛、失眠、緊張及其他疾病。

良心不安在另一層面也會發揮作用,即希望他人——比如配偶或孩子在自己完成義務後認可自己,給予應有的回報。但結果往往令人傷心、失望或者生氣。感受和認識到這些情緒會讓人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自己的需求不合理。

當你強迫自己成爲一個完美媽媽,那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第4張

隨着時間的發展,良心的範圍越來越大,人也就越來越難下決心去面對它,更多地關心自己。但每個人在每一天都可以去選擇自己接下來要怎麼走,是否應該改變一下生活狀態。獲得更多的生活樂趣和活力,擁有更強的自我感覺,這是一種值得做出的選擇。如果父母選擇這條路,孩子也會受益匪淺。孩子或許不會再像以前一樣被父母嬌慣。他們會擁有對自己滿意的、內心強大的父母。同時,父母也可以成爲孩子的榜樣。尤其是害羞的孩子,更可以從父母那裏學會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必逆來順受,屈從於各種義務和責任。

更深入的問題:

? 如果我少受一點良心的折磨,哪些事我願意愉快地去做?

? 如果我少受一點良心的折磨,哪些事我完全不願意再做?

? 如果我少受一點良心的折磨,我的孩子和配偶會有什麼反應?

很多父母都受到良心不安的折磨,原因在於他們內心有很多所謂“完美父母”必須遵守的內化的準則。但是父母和其他人一樣,都不是完人。他們想要擺脫良心上的不安,就必須有意識地忘記這些規則。認真審視自己,不難發現很多規則都是多餘的,也不可能堅守。誰要是把這些規則拋到腦後,誰就能重新獲得生活的快樂。

這條道路向所有人都敞開着。 比起真正關心自己,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忍受各種衝突並屈服於這些規則和義務更加容易,但總會讓人感到不好受。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