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和父母沒話說?嫌過年煩?心理學家講和老人愉快過年的“小技巧”

和父母沒話說?嫌過年煩?心理學家講和老人愉快過年的“小技巧”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的採訪起源於我們iKids讀者羣裏的一場討論。有人問:“帶四個老人去哪裏旅遊合適?”有人說:我給你一箇中肯的答案,去遊輪、跟團、家裏蹲合適,其他都不合適。問的人很執着:“家裏蹲要蹲七天啊,我跟爹媽實在沒什麼話說....”

然後有人回答:“如果你試過帶父母自由行,你就會明白,那是比上班還要累的事,基本就是你花了錢買一個累死。”

從大家七嘴八舌的回答看來,不知道“如何才能愉悅和諧地跟父母過個年”,是我們很多人都遇到的困擾。

除了小孩,好像沒有其他話題;

整天說小孩,觀點差異又很容易引起爭論;

出去旅遊,父母什麼都要有意見,讓帶團的我們疲倦萬分;

吃個飯、買個體驗,什麼都嫌貴,分分鐘讓人沒了興致;

遇到強勢的父母我們只能忍氣吞聲,老公還會時不時來一句:你怎麼跟你爸一樣!

唉,相比聖誕節的喜悅,想到過年竟然都有一絲沉重呢。我們也沒什麼好招,去拜訪了去拜訪了上海嘉會診所(靜安)的臨牀心理學博士胡肇龍(Dr. George Hu),他是美國註冊臨牀心理學家。

那天陽光很好,胡博士的辦公室外就是常熟路的樹影,還有明朗的陽光,好像聽他說的那些小技巧一樣,想法一換、小辦法一用,果然就豁然開朗。

和父母沒話說?嫌過年煩?心理學家講和老人愉快過年的“小技巧”

和父母的界限感

真的是越早劃定越好!

吐槽:我們很愛我們的父母,但是我們在每一個父母親的家裏只能呆最多5天。我們的父母這代人不太能理解‘界限感’,會以愛之名不斷干涉子女的各方面,包括育兒。

建議:我們和父母最好的關係是怎麼樣的?讓父母越早知道這個界限越好,比如在我們20歲的時候就可以告訴父母,“我長大了,我是獨立的人。”要正式說。讓父母知道——我們不是七八歲的小孩了;到了結婚後、有孩子後,又是一個界限。界限要靠不斷明確設定、不斷明確說。

很多人很逃避這個界限,也不知道怎麼畫界限。等到有了孩子後有些人和父母有了矛盾,父母也很委屈,“有了孩子忘了娘,不愛我們了,不關心我們了。。。”這種情況下再畫界限就比較難了。

胡博士教了我們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滿足父母70%-80%爲人父母的指導心,這個感受很重要,‘因爲你們當爸爸媽媽的時間比我當爸爸媽媽的時間久,我想聽,我想理解你的角度是什麼?現在我聽了以後,我有一個我自己想法。’子女這樣說話,父母是不是更好接受一點?

在育兒問題上,要在第三代不在場的情況下,和父母好好溝通,認真地告訴他們:“我不是不尊重你,也不是不愛你,只是現在我們有自己養家養孩子的方式,我們沒有辦法很快改變。你要是有什麼意見,麻煩你跟我說,不要在我的小孩面前,特別是小孩做錯事情我覺得他需要接受懲罰的時候,長輩插進去說個和我不同的意見,孩子會困惑,不明白誰對、該聽誰的。”

在過年期間,老人一天到晚幫你帶小孩的話更不能讓她有一種‘我是傭人阿姨’的感覺,而是要給老人一種我們在合作的感覺。

和父母沒話說?嫌過年煩?心理學家講和老人愉快過年的“小技巧” 第2張

面對父母時沒話說

說來說去都是孩子還容易爭執

吐槽:過年和大人在一起的時候沒話說,除了說孩子還是說孩子!觀點不同還容易爭執!

建議:這絕對不是少數。胡博士建議,大家把視角打開,過年回家的時候多找點節目、製造一點場景,比如有時候可以陪爸爸出門、有時候可以陪媽媽出門,這樣就不會永遠跟父母在同一空間裏面對一個孩子,大家可以結伴出去玩或者乾點別的,把注意力分散開。在家也可以玩一點桌面遊戲。無論在場景中加入其他人、加入其他東西、或者調換場景,都能更輕鬆自在一點。

和父母沒話說?嫌過年煩?心理學家講和老人愉快過年的“小技巧” 第3張

過年旅行,你敢不敢帶着父母?

吐槽:這裏的“敢不敢”不牽涉到錢,“敢不敢”是害怕消費觀的不同、理念的不同,曾經有過帶父母出去旅遊經驗的朋友會說,你可千萬不要,還不如花錢過完年請他們去一個跟團遊。

建議:要想清楚過年旅行是一種“開銷”,不是給我們自己的“享受”,這就是給父母的一種“開銷”,這樣想就很好管理自己的期望值了。我們出去旅遊的目的是什麼?有時候就是爲了孩子,比如去兒童樂園就是純粹爲了孩子,孩子高興、我們就陪着。過年出去旅遊的目標我們要想清楚——就是爲了父母,這幾天他們想幹嘛就去幹嘛,所有行程都按他們的需求,我們全力配合,我的開銷不只是錢,還有時間(和有時候難免無聊的感覺)。但爲了家庭和睦,爲了父母滿足,ok,要知道下次就該輪到我們夫妻去旅行了。

和父母沒話說?嫌過年煩?心理學家講和老人愉快過年的“小技巧” 第4張

沒玩沒了的家庭聚會

不想去的提前請假

吐槽:我以前每次回家,媽媽就會突然說,今天11點半跟誰誰阿姨吃飯,我們都已經約好了,這個阿姨是從很遠的外地過來的,你一定要取消你的約會。我在想:媽媽,你就不能提前跟我說一下嗎?

建議:回家之前,在告訴家人我買了幾號飛機票回家時候就要說:“媽媽,我知道過年你會約幾個親戚,沒問題,我也會約幾個朋友,因爲我不想有衝突,所以,麻煩你先跟我講一下。”讓父母有一個概念,每次約什麼親戚聚會都要提前說。等父母接受了就好,當然有孩子的家庭這種問題稍微好一點,因爲都要提前爲孩子準備。

和親戚們聚會的時候就想象這是爲老人家設的一個brunch,就像爲小孩一樣的角度,父母們就會很開心,就ok了。只要我們稍微調整一下看問題的角度,就比較容易讓自己開心。

和父母沒話說?嫌過年煩?心理學家講和老人愉快過年的“小技巧” 第5張

一言不合還是跟父母發火了

趕緊道歉是最好的!

吐槽:我很容易在媽媽面前發火,有點覺得她反正也不會怎麼樣,特別是過年長時間呆一起的時候,有時候女兒也在場,她就這樣看着我,我很怕將來她就會這樣對我。

建議:有可能。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做錯事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好好認錯。最好的方法是馬上認錯,道歉,沒有人完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有時候是孩子,有時候是成人,將來孩子當爸爸媽媽的時候也跟你一樣的時候,她會想媽媽那一次是怎麼做的?哦,那我應該這樣做。認錯,道歉,改變。

和父母沒話說?嫌過年煩?心理學家講和老人愉快過年的“小技巧” 第6張

我們一定會變成父母這樣的人;

平靜時設一個“手勢”可以避免怒氣不可收拾

吐槽:我的內心非常抗拒變成我父母那樣,可我有時候的確又像我爸爸那樣嚴厲、略帶強迫症,過年回家呆了幾天,我老公都說我太像我爸了!原生家庭的影響真的那麼大嗎?我真的會變成我爸爸那樣的人嗎?

建議:毫無疑問,你會變成那樣。因爲你唯一能接受的經驗都來自你的原生家庭,你在頭腦裏答應自己,我有了孩子之後不會這樣子,但是還是會變成這樣。但是好在我們會冷靜思考,我剛纔做的那個方式好像是我之前答應自己不會做的,一旦意識到了就要改變。我們也可以想想原生家庭性格遺傳裏有沒有一部分是好的呢?那我們應該保留下。

特別是當我們結婚了以後,更要有一點謙卑,伴侶會是你的工具,伴侶的作用好像一面鏡子,可以把提醒你的話說出來,比如“你剛剛的方式有點像你爸,有點像你媽,你以前不是說不要這樣嗎?”而我們聽到這樣的話時,首先不能抵抗。要接受,對方纔有“提點”你的意義。

我和老婆在心平氣和的時候就談好一個“手勢”——在我發火的時候她來“拍一下肩膀”,這個“手勢”是提醒我這個時候我應該退、應該收住自己的脾氣。語言不是一個好的方法,稍微帶個口氣什麼的怒氣就容易上來,聽到的人很容易抵抗,所以夫妻間應該提前溝通找一個好的方法來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個方法就是上面說的“手勢”,往往只有你倆知道,一定要在平靜的時候set好。

和父母沒話說?嫌過年煩?心理學家講和老人愉快過年的“小技巧” 第7張

採訪那天,我們在嘉會診所的臨牀心理科一直聽胡肇龍博士講,一邊聽一邊都在會心地笑。我們遇到的心理障礙、煩、甚至怕過年,並不是什麼稀罕案例。但好像胡博士教我們的那樣,他講得風淡雲輕,的確也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稍微把心態轉變一下,好像就不容易發生衝突;稍微用一點小技巧,好像就不容易發火。

都說和親人發脾氣,就好像在籬笆上扎釘子,釘子總能拔出來,親人之間總能說得開。但釘子拔出來之後,籬笆上就留着一個個窟窿,需要時間慢慢修復。希望今天的推送可以幫到大家,用一些巧妙的心態看待和父母的相處,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值,和順愉快地過個年。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