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本文爲張立憲7月3日在上海MUJI書店的演講整理稿件轉自讀庫(dukubook)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叫“讀非讀”,聽着有點兒《道德經》的感覺,“道可道,非常道”。
正如我們掙錢不是爲了掙錢,活着不是爲了活着,讀書的最終目的,看來也並不是讀書。
“ 閱讀是一種教育培訓,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
我看過一本書,作者舉了大概這樣一個例子。比如說你給孩子買一本書,一般會花幾十塊錢,但這個作者的觀點是,我給你提供的不是書,而是對小孩行爲養成的幫助,或者是對一些不良習慣的校正。
讓小孩早晚刷牙,對有些父母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你怎麼哄、怎麼勸,他都不願意。這時如果有一本書,三言兩語,或者書裏有個榜樣,能讓小孩非常主動自覺、甚至很享受地去刷牙,你認爲這本書值多少錢?
我想把這個觀點引申過來。當我們看書的時候,也許並不是爲了看書,看的也並不是書。
就內在來說,閱讀應該是一種教育培訓,尤其是兒童閱讀。
讀書其實是讓小朋友,包括我們大人,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

拿《爸爸媽媽使用手冊》這本書來舉例: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2張

很多書都是教爸爸媽媽學習、瞭解怎麼對待自己的小孩,這本書反了過來,從小孩的視角和大人分享。告訴小孩,爸爸媽媽是老天爺給你的一個禮物,你該怎麼把這倆寶貝使用好。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3張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4張

書裏不僅僅是傳授一些“使用爸爸媽媽之道”,更主要的是教給小孩一種主客易位的思維方式。對小孩來說,除了整天接受爸爸媽媽對他的教養、灌輸以外,他還可以從自己的角度,主動和父母相處。我認爲這是最重要的。

如果再更深一層講,《爸爸媽媽使用手冊》教給小孩的,是一種強弱之間的關係轉換。對小孩來說,我們這些大人在他心目中就像森林裏的大型猛獸。爲什麼小孩處在一個全是大人的環境裏,即便是最親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依然會感到孤獨?因爲他感覺這些大人不是他的同類。小孩的內心其實既孤獨又害怕,感覺自己很弱小。
這本書教給小孩的,就是理解這種強弱之間的關係,他可以去“使用”爸爸媽媽。如果能夠通過這樣一本書讓小孩多少體會到一點主動性,甚至是自信和自主。
“ 閱讀能訓練小孩的聯想能力、概括表達能力以及鏈接能力

以廣受歡迎的《猜盒子》爲例。這本書看起來更簡單,書裏有三十一隻盒子,每隻盒子的第一幅畫面和第一句話都是“這隻盒子裏藏了什麼”,讓你猜。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5張

每隻盒子都是兩幅畫面,第一幅畫面是問這隻盒子裏藏了什麼?下一頁是答案。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6張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7張

我後來想,這本書每隻盒子應該有三幅畫面。第一幅畫面是問盒子裏藏了什麼;第二幅畫面只呈現盒子的內容物,左上角不放文字,家長和小孩一塊來猜盒子裏是什麼;然後是第三幅畫面,看作者對這隻盒子的描述:一位草叢中的畫家。這樣的話,這本書智力活動的樂趣會更多一些。當初若能不計物理成本,用多出三分之一的篇幅來做的話,可能會更好。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8張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9張

我們不妨和小孩一起看,這隻盒子裏藏了什麼?小孩會說有釘子、螺絲、刀子、改錐,但你看看作者是怎麼說的:“一些不小心就會傷到手指的工具!”有這種所謂的聯想能力、概括表達能力,會更好玩一點。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10張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11張

這隻盒子裏藏了什麼呢?我們把盒子打開,是小鼓、小槌、吹奏用的銅管。作者說這是“一段煩擾到鄰居的噪音”。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12張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13張

這隻盒子藏了什麼呢?打開一看是糖果。我想經過前幾隻盒子的訓練,小孩再看到這個,他可能就不會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他會有更遠的聯想。

作者是這麼聯想的,“對鄰居說的幾聲抱歉”。
這樣一本書,教給小孩的肯定不是辨認這是糖果,那是小鼓。它訓練小孩的聯想能力、概括表達能力。如果我們把這本書用得再好玩一點,它也可以是一個由孩子來編織、串聯的故事。從煩擾到鄰居的噪音到對鄰居說的幾聲抱歉,甚至到後面的高跟鞋、午餐,我們完全可以啓發孩子去構思一個故事。
這可能是兒童閱讀裏的聯想和鏈接能力。據說,小孩剛生下來,基因的作用大概佔到百分之六十。六歲之前,大腦快速發育到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七十五。從出生到六歲,這段時間對一個小朋友的智力成長非常重要。
“ 閱讀中的審美體驗
我們喜歡把小孩受的教育分成幾大類:文科文史哲、理科數理化、副科音體美。上學之後,副科基本上永遠被侵佔,家長覺得無所謂,小孩學起來也特別苦惱,毫無樂趣可言。
其實,我認爲藝術教育或者審美教育,應該更重要。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14張

這是讀小庫夏季書目裏的《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改編自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我們這些生活在都市裏的人,大部分淪爲房奴,無比關心房價和樓市,故事對於成年人來說更有意義。

這本書除了讓我們警醒自己的貪婪和慾望外,更主要的,是它的美術風格。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15張

這是它的扉頁,是這樣的紅色。全書的色彩搭配,真的是很獨特的閱讀體驗。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16張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17張

這本書的印刷難度非常高,達到了類似絲網版畫的效果,非常驚人。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18張

我們會把故事人爲地劃分成發人深省的、生動有趣的……其實小孩不會這麼想。除了故事本身,一本書也帶給他觸感和視覺上的體驗。這本書的畫家是個法國小夥,他的合作伙伴也是他的戀人,他們用比較少見的孔版印刷創作。這本書的製作難度非常高,相當於用製作藝術畫冊的方式來做兒童繪本。


給小孩用的東西,可能他年齡小,可能他不懂,可能他只用很小一會兒,但依然不能將就,更加不能湊合。

“ 閱讀的另類收穫:種豆得瓜、自我管理、健康修復、溝通交流與行動實現
小朋友的閱讀體驗往往是你控制不了的,甚至和你的目的截然相反。我們給孩子買一本關於天文學方面的書,但也許小孩看了之後更喜歡裏面的插圖,最後成了美術愛好者;或者給小孩買《人類的生活》這種歷史讀物,但他喜歡上的是其中的文字,精準文字的描述,可能對他的書寫能力、表達能力有幫助。
即使是那種指向性非常明確的書,比如教小孩怎麼管理健康、怎麼自我保護,小孩看到書後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體驗,他甚至會懷疑人生。
這種觸發和觸類旁通的感覺我們控制不了,而閱讀最好玩的也正是這點。如果全都在劃定的閱讀意義內,得到的全是意料之內的閱讀感受的話,就太乏味、太沒有意思了。

這種情緒管理和心理疏導,大人可能覺得無所謂,但對小孩來說可是天大的事。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19張

瞧這張圖,選自讀小庫夏季的一本書,名字叫《我的憂傷像一頭大象》。書中的小孩和爸爸媽媽參加了外婆的葬禮,在回家的路上,他感覺自己很難過。


這個小孩的遭遇和我們遇到的大部分狀況很相似,對爸爸媽媽說我很難過的時候,大人一般都會說,你個小孩子懂什麼?

書裏的大人也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他。他說話的時候,大人說:你別說了好不好,沒看出爸爸媽媽很難過嗎?他就更痛苦了:其實我也很難過啊。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20張

外婆去世之後,他感覺有一頭憂傷的大象佔據了他生活中越來越大的面積,把他自己擠得越來越小。整本書就在講小孩該怎麼做心理的健康修復,怎麼能從失去外婆的創傷中走出來。

張立憲:讀書並不是爲了成爲讀書人 第21張

這頭大象有時很大,越來越大,但當他想辦法自己做心理建設的時候,大象就越來越小,還經常消失,找不着了。


我們和一些專家分享這本書的時候,有位老師說,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把情緒具象化,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紓解方式,比如把憂傷想象成一頭大象,然後想辦法把它趕走,可能比僅僅處理“難過”這種抽象的情緒和情感要容易。
《我的憂傷像一頭大象》,不管憂傷多大,只要它是具體可感的,就好辦了。比如說外婆走了,我很憂傷,聽起來就特別沉重,讓人不知所措,可一旦把憂傷想象成一頭大象,就感覺容易面對它一些了。
現在很多兒童培訓機構已經有了戲劇表演課程。我看過一種說法,鼓勵小孩學習舞臺表演,是讓他多一種情感體驗,擁有更豐富的角色意識。比如說,讓小孩去演龜兔賽跑,我們的教育一般都希望小孩成爲成功者,成爲正面角色,但在戲劇中、舞臺上,他可以演那個失敗者。可以演兔子,也可以演烏龜,體會到兔子的心情,也體會到烏龜的心情。這對小孩的情感體驗、性格張力來說是很有好處的。
“ 讀書人與讀書的人
讓小朋友讀書,爲的是走出讀書人的角色。我認爲讀書的最終目的不是讀書,而是以後不再以讀書人自居,用健康的、擁抱萬物的態度,接受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與之好好相處,並認真活好自己。

說回行爲管理,我想把這次演講控制在四十五分鐘,也是剛剛學到的。小孩的興趣一般過幾分鐘就要轉移,堅持十幾分鍾已經很了不起了。所以在他上小學之前,家長應該儘量多讓他做一些以四十五分鐘爲週期的注意力訓練,因爲上學之後一節課就是這麼長時間。小孩所學的課程,用他的智商消化完全沒問題,真正的障礙是他走神了,不能專注地上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智商就是專注力,就是閱讀理解能力。
今天大家到這裏來,也並不是一次讀書分享活動,而是一次把時間維度拉長到四十五分鐘的自我管理。
很高興,今天的小朋友們完成了這次培訓。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