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不讀書的人告訴你:我們到底輸在了哪裏?

不讀書的人告訴你:我們到底輸在了哪裏?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姑姐的兒子在高考前直接填報職業技校,因成績不好,學校向所有差生推薦幾所類似學校,說提前填志願不用考試,據說這種現象挺普遍。

家裏人覺得可惜,問他意見,他說反正成績不好,剩下2個月時間也不可能改變命運,不如籤個技校讀,學完還分配工作。這個工作我們瞭解過,就是畢業送進江浙閩工廠做流水工。

大姑姐問我們意見,我們勸她務必把志願撤回來。和孩子通電話,孩子說好幾個人都填了包括他同桌,填過不用再上課。

和他講道理,分析利弊,讓他想想以後,年紀大了夜班工作能吃得消嗎?到那時沒有點真學識回到家鄉拿什麼安身立命。這些他都未曾考慮,和其它孩子一樣只想着不費力就有現成工作,一個月掙個三五千就好。

最後我們說,再努力兩個月,哪怕不行到時再上這學校也不遲。最後的機會你不努力衝刺餘生只有後悔,而努力不達卻不會有遺憾。孩子最後重新回到學校。

高考後,他和我們說,他也曾將道理講給同桌聽,勸他也撤回志願,可是同桌聽不進,認爲自己肯定不行。

後來孩子考上大專,雖然學校一般,但憑自己努力完成專升本,目前還在學習。而他同桌上完兩年技校,以實習的名義被送入工廠,在流水線上日復一日地重複機械工作;今年因爲環保整改很多工廠被迫關停,同桌找工作碰壁最終返回家鄉。

讀書學習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你很難說今天比昨天進步在哪,因爲成果不會很快顯現,讀書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積累,這過程對我們的影響會長達幾年或者幾十年。

覺得自己不行就得過且過不再努力,覺得短期內沒有實實在在的成效就提前放手,不愛讀書的人往往輸在自我放棄和急功近利上。

不讀書的人告訴你:我們到底輸在了哪裏?

玲姐朋友圈問:有沒有要招保安或送貨司機的?

原來是老家親戚託她給兒子找工作,說城裏工資比鄉下高。

玲姐說,雖說在城裏,但並不像親戚想的那樣,以爲我一個電話就有工作送上門,這個小夥子比我小不了幾歲,但只有高中文憑,叫我上哪找好工作給他呢?

剛好有朋友要找小貨司機,替兩家搭線,小夥子很快從老家坐車來,開廠的朋友因急用人叫他第二天上班。玲姐晚上請小夥子吃飯,席間小夥子敬她酒,“老姐,我好後悔沒有好好讀書,如果當初像你一樣,今天也會過得不錯。”

玲姐感嘆,他能說這話真心沒想到。很多年前,小夥子快上高三,成績不理想也就罷了,還成天七混八混,提到誰成績好他還不屑一顧;父母叫他好好唸書,他卻說上大學也沒用,誰誰誰不也找不到工作,還有誰誰大學畢業回老家養豬。

親戚朋友勸他,不好好讀書考大學,以後能做什麼呢,父母是老實巴交的農民給不了過多幫助。小夥子激動的說,拼爹拼不過,我可以拼命。後來高中畢業真的南下拼命。玲姐說,他這樣的不可能混出名堂,不是說他沒資本,而是不學無術的態度。

而同一村裏的另一個小夥子卻不同,雖沒考上大學,但肯學肯鑽研,跟師傅學習製作手工傢俱,把傢俱當藝術對待做的特別講究,現在四里八荒的人都來找他做。

大千世界,赤條條去拼,有的人最後富貴加持或是功成名就,有的人拼到最後仍然赤手空拳。這其中的差距,也許就是讀書,不是你拿到什麼文憑,而是你對知識所持有的態度。

這個社會一直在獎勵多讀書的人,有學問和沒學問的人走入社會,不用幾年就能立分高下。

讀書的結果也許是文憑,但終點遠不止文憑,而是這個過程中修煉出來的孜孜不倦的毅力和不服輸的品質。不願讀書的人,首先就輸在不思進取上。

不讀書的人告訴你:我們到底輸在了哪裏? 第2張

《那年花開月正圓》裏的周瑩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開辦女子學堂,遇到招生不順,不惜威逼客商、利誘窮戶,只爲了大家把女子送來學習。

開學儀式上她說:“讓女孩子接受教育,其實比男孩受教育更重要。因爲女孩會成爲母親,成爲一個家庭的主心骨,甚至是一個家族的支撐,那她一人的知識見地,就是全家之福,甚至是全民族之福。”

周瑩經歷多年商海浮沉、世事變幻後,她最明白讀書的好處。

當年,周瑩和丫頭春杏同在吳家打工,同在有學問的少爺身邊當差,有這樣優秀的資源和寬鬆的學習環境,加上如此好脾氣的吳聘,春杏從頭到尾沒意識到她完全可以跟少爺學點知識、長點技能。但周瑩抓住了這個機會,先是偷聽師傅講課,爾後爭取在學徒房打掃旁聽,最後終於得到正式學徒的資格正經開始上課。

周瑩成爲大當家最後發展成陝西首富,而春杏依然是春杏丫頭。

有一次周瑩準備離開吳家東院浪跡天涯時,春杏說,我真羨慕你,想去哪兒就去哪。

周瑩說,要不你跟我一起?

春杏卻沒有勇氣離開,並說“周瑩,你跟我們不一樣。”春杏不知道自己走出吳家該如何養活自己,因爲她會的活計所有丫頭都會,沒有技能,更沒有知識含量,只能日復一日勞作掙些有限的辛苦錢,用現在職場上流行的話說叫沒有“含金量”沒有“不可替代性”。

不論古代還是現代,不學習、不上進很難成長。周瑩不是贏在讀過多少書,而是贏在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她願意嘗試,願意接受新事物,像她最後對慈禧說的那樣:“順應時勢,求新求變。”

英國詩人雪萊曾說,“我們讀書越多,就越發現我們是無知的。”因爲越學到最後越對自己有清醒認知,越知道自己的不足。當你看得越多走得越遠,越會覺得自己渺小。

學習就是一個不斷向內反省的過程,不停地推翻自己、刷新自己,最後纔會看得長遠、掌握全局。不願學的人固步自封,最後都會輸在認知和格局上。

不讀書的人告訴你:我們到底輸在了哪裏? 第3張

提到讀書,自己也後悔不已。當年中考全鄉第一,在選擇讀高中還是讀中專上十分猶豫。這個問題放在今天不需要選,但那時卻值得思量,上中專意味着直接跳出農門擁有城市戶口,上學就有糧油補貼。上高中未知太多,用親戚的話說,“別看你現在全鄉第一,到縣城和城裏娃一比你腦力肯定跟不上!”各種聲音加上各種情況,家庭狀況、經濟負擔、鄉下娃的淺短目光,加上自己意志薄弱不自信最後選擇讀中專。

不是說非上大學不可,但走入社會你會發現,你讀的書越少,看問題越容易主觀化、簡單化,也容易對事物有抱怨。而那些讀書多的人,明顯眼界更開闊,對複雜形勢的判斷力也越高,更容易改變現狀。

前一陣很火的月入3W的煎餅大媽,她收入很高,可是生意再好也就一個攤位,她手腳再麻利一天也就24小時,除了進貨、準備、睡覺的時間,她能賣的時間屈指可數。

我們看到她的高薪,卻未看見她背後的艱辛以及未來上升通道的狹窄。不論哪一行,越往後走越難,想要打破疆局,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拓展思維、衝破侷限。

好比一棵樹,長一年只能用來做籬笆,長10年可以做檀條,長20年就可以做柱,再大一點就可以挑起大梁。同樣的,小學畢業可以打工種地做小買賣,初中畢業可以學技術做機械工,而大學畢業卻可以設計高樓大廈,碩士博士卻能創造更多事物。

當籬笆的樹不可恥,可是如果多長20年,它可以做的東西更多。沒有高學歷不丟人,但是如果多學知識,你可以做的事情更多選擇面更廣。

而不讀書還沒走到最後就會輸在路上,輸在急功近利、不思進取上,最後很難突破自我,衝破侷限,更別說拓展出新局面。

文憑非萬能,如果真有一天,哪怕文憑沒用了,但我們對知識的渴求之心一定不能湮滅。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