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新婆媳時代:要把婆婆當媽看

新婆媳時代:要把婆婆當媽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今,婆媳關係一直被社會討論。那麼在新婆媳時代,婆媳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呢?不少人都把婆婆當媽伺候。

新婆媳時代:要把婆婆當媽看

 新婆媳時代的相處之道

“理解、體諒、包容”這些婆媳關係中的真、善、美,值得每個渴望幸福的家庭細細品味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楊琳 實習生唐朵朵 謝舒

無論在哪個國家、在什麼時代,婆媳關係都是家庭中的最重要關係之一。已連續舉辦三屆的“中國家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的數據顯示,被調查者認爲 “婆媳、翁婿關係緊張”(比例爲75%),“夫妻溝通不好”(比例爲52.6%)和“工作壓力大”(比例爲52%),是導致家庭不幸福的三大問題。婆媳關係已經成爲影響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在爲期2個月的全國抽樣入戶調查中,“2013年中國家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的調查員遇到了許多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其中幾個平凡的婆媳故事真實感人。尤其是故事中的幾個兒媳,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蹟,也沒有感人肺腑的表白,但卻以東方女性特有的耐性與平和,默默詮釋着“理解、體諒、包容”的婆媳相處之道。

隨着中國經濟和社會的轉型,中國的家庭也在轉型。然而無論家庭關係怎樣變遷,這些婆媳關係中的真、善、美,都值得每個渴望幸福的家庭細細品味。

 “想想婆婆也不容易”

家住北京市房山區太平莊的劉建平,是當地出名的孝順兒媳。美名的背後,是真實的辛苦。她的婆婆和小姑都患有精神疾病,照顧兩人的重擔就落在她的肩上。公公每次向外人聊起劉建平,總要感慨地說一句:“這個兒媳是老天賜給我們家的。”

劉建平的公公一直覺得照顧老伴和女兒是自己的責任,不願拖累孩子。所以,劉建平剛進門不久,他就對新婚夫婦說他們可以搬出去過自己的小日子。 “兒媳婦當時的回答,我現在都記憶深刻。她說:‘人人都有個老,人人都有個病。我們不單過,咱們就一塊兒過。’”年邁的公公說到這兒,忍不住哭出聲來。

1987年,23歲的劉建平與丈夫李德全結婚。那時,丈夫和公公都要上班,家事都由劉建平一人處理。

“剛開始我心裏也有想法,也會不平衡”,每天除了給家人做飯洗衣,劉建平還要專門照顧婆婆和小姑的日常起居。由於患有精神疾病,婆婆和小姑不與人溝通,生活無法自理,吃藥、吃飯、洗臉、洗澡、上廁所都得專人照看。剛開始,劉建平沒摸清兩人的脾氣秉性,照顧時免不了磕磕絆絆。

婆婆和小姑子一犯病,就情緒急躁,吃飯時會把飯菜撒一地,甚至胳膊一掄,飯菜就濺到劉建平一臉一身。婆婆身體不舒服時會罵人,有時還砸東西、扔東西。

但劉建平沒有生氣,她默默收拾起爛碗碎盤,重新給小姑盛飯,耐心喂婆婆和小姑吃藥。“既然到了這個家,做這些事就是應該的。想想她們也不容易,以後誰不會有個病啥的。後來我也就漸漸習慣了。”現在,劉建平能夠從婆婆和小姑的眼神、動作中讀懂她們的意思,婆婆和小姑也早已接受了她。

被問到處理婆媳關係的心得時,劉建平靦腆一笑:“都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站在婆婆的角度想想,她自己也挺不好受,而我只是受點累而已。包容理解一下,關係自然處得好。”

理解婆婆和小姑的不只是劉建平,還有她的孃家。父親告訴她:“只要你把婆婆當成親媽,把小姑子當成親妹妹,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兩家人的真正融合,給了劉建平持續平和生活的力量。在外人看來難以想象的婆媳難題,就在她20多年踏踏實實的日子裏,一點點沖淡、化解了。

  “婆婆感染着我”

出生於1964年的王會玲,是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王崗鎮薛莊村婦聯主任。在同事眼中,她是“我身邊的文明之星”;在婆婆眼中,她是“貼心棉襖”;在鄰居眼中,她是“翹大拇指的好媳婦”;在村民眼中,她是“孝心獻給長輩”的模範

從1985年王會玲嫁到婆家算起,20多年共同生活的時光中,“勺子難免不碰鍋沿”。然而在王會玲心裏,婆婆始終在用自己的行動感染着她。

王會玲的婆婆很能幹,是十里八村聞名的孝順媳婦。在婆婆的精心照顧下,癱瘓在牀二十多年的老奶奶身體健康,走過了90年的幸福人生。改革開放初期,王會玲的丈夫跑過運輸、做過生意,王會玲身兼多職,工作很忙,婆婆幫着照料孫子孫女的生活和學習,免去了夫妻倆的後顧之憂。後來,夫妻倆搞起了辣椒生意,婆婆鼓勵他們把事業做大,空閒時還幫忙照看生意。“家裏過得越來越好,都是因爲有個開明的好婆婆!”王會玲說。

好婆婆帶動了好兒媳。在王會玲看來,婆婆年紀大了,思想觀念、生活習慣都已固定,而自己還年輕,應該儘量去適應婆婆。她對婆婆的尊敬落在一件件平凡小事中:一家人吃飯時,王會玲總把好菜先夾給婆婆吃;家裏的大事小情儘量徵詢婆婆意見;每逢生日節日,都給婆婆準備好禮物;出遠門時,總不忘給婆婆報個平安,回來時買些中老年服裝,把婆婆打扮得漂漂亮亮;她還時常幫婆婆洗頭,每週抽兩個晚上陪婆婆逛街聊天。這讓婆婆的朋友、鄰居很是羨慕。

2010年6月,婆婆年輕時乾重活留下的慢性“勞傷”又犯了,半身麻木,頭痛不適,出院後需要慢慢休養調理。王會玲學會了推拿、揉、拍、打等簡單按摩方法;婆婆如廁困難,王會玲扶着她進出廁所、給她系解腰帶,幫她洗澡搓背;王會玲還學習了一些食療方法,把做好的飯菜端到牀前。在王會玲的精心照顧下,婆婆的身體恢復得很快。

婆媳間的照顧是相互的。王會玲爲村裏的事常年奔忙,再加上自家的生意,終於有一天頂不住了,因爲腰椎間盤突出和高血壓無法下牀。婆婆每天都陪着她打幾個小時點滴。王會玲過意不去,讓婆婆回家吃飯。婆婆嘴上答應,可回家做好飯,顧不上吃就趕緊捂在保溫瓶裏給兒媳送來。嘴裏吃着熱騰騰的飯菜,王會玲的心裏暖流陣陣。

“侍奉婆婆、撫育兒女,是我該做的分內事,誰說婆媳關係難處?我和婆婆那是親如母女更如姐妹”。王會玲認爲,從婆婆的經歷裏吸取經驗,從婆婆的理念中體驗活力,親情何愁不深,家庭何愁不興旺?

 “我把婆婆當媽伺候”

北京房山北關東路社區石油家屬院的居民,提起張海燕都會豎起大拇指。張海燕生於1977年,是個標準的70後。她成長的年代,正值改革開放大潮洶涌澎湃,各種思潮交匯、利益分歧增加,包括婆媳矛盾在內的家庭矛盾也進入了高發期。

婚後的張海燕做事勤快,把家裏收拾得井井有條。兩年後,小孫子的出生更給老人帶來了心靈慰藉。然而,生活總在不經意間發生逆轉。2012年,張海燕的婆婆因病癱瘓,靠插管維持生命,吃喝拉撒都需要細心照顧。如果長期請護工護理,經濟上難以承受。所以,當丈夫提出讓35歲的張海燕考慮離職照顧婆婆時,她立刻就答應了:“當時完全沒有心理鬥爭。”

“因爲我把婆婆當媽媽伺候。我自己的媽媽50多歲就去世了,她得病時我忙於工作,很少回去照顧,現在想想挺後悔的。”張海燕心疼婆婆,“老人家一輩子很不容易,從小爹媽就沒了,也沒有公公婆婆,全靠自己辛苦拉扯大四個孩子。”

辭職後的張海燕和丈夫每天從六樓背老太太下樓曬曬太陽、透透氣。爲保證營養,她買來各種蔬果榨成汁,爲婆婆準備流食;爲防感染,她每隔幾天就給婆婆清洗一次尿路;爲了不生褥瘡,她每隔幾小時就爲婆婆翻身,夜裏就和丈夫睡在老人屋裏,方便輪流照顧。

張海燕的丈夫毫不吝嗇對妻子的誇獎:“我做兒子的照顧親媽,那是應該的。她是兒媳婦,對婆婆照顧到這個地步,我特別感謝她。現如今,三十多歲的兒媳婦能做到這樣,太少了。這種媳婦,難找!”

  婆媳關係新變化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遷,新時期的婆媳關係也在發生新的變化。除了觀念、利益和情感上的衝突等傳統因素,兒媳獨立意識的增強、職業女性的社會壓力、獨生子女的負面效應,都爲婆媳關係的處理增加了難度。

“婆婆和兒媳是相同的性別,性別特質和社會經驗類似。而女性對同性的要求往往更高,也更挑剔。而且婆媳缺乏血親之間的天然信任,更容易發生矛盾”。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理事葉文振教授說。

“家庭是女性的主要活動場所,而外來者(媳婦)的進入打亂了婆婆原有的生活節奏。媳婦與兒子的結合,也部分消解了兒子與母親的共同聯盟,容易產生利益衝突”。武漢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崔應令說,“在傳統家庭向新型家庭轉變的今天,兒子以媳婦爲重成爲理所當然,媳婦更佔優勢;新一代的媳婦受過更好的教育,獨立性和自我意識強烈,對於婆婆的干涉難以接受。”

“如今,大批80後、90後步入適婚年齡。獨生子女的負面效應也在婆媳關係中拓展。因爲每家只有一個孩子,一些婆婆在與媳婦爭搶兒子;因爲媳婦也是獨生子女,必須照顧自己的父母,連‘回誰家過年’都會引發矛盾。”葉文振說,雖然這些變化客觀存在,但是家和萬事興,想要家庭幸福就得處理好婆媳關係。

正如上面三對婆媳“理解、體諒、包容”的真實故事,要使婆媳關係和睦,媳婦是最關鍵的人物。葉文振說,媳婦應該更多理解婆婆的行爲和想法,多點體諒和尊重。“媳婦要明白,沒有婆婆,哪有與自己牽手一生的丈夫?從這個角度講,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她。”

而婆婆也應對媳婦多點理解和寬容。在很多婆媳矛盾中,如果婆婆能主動轉變心態,理解年輕人的獨立自主性,婆媳關係就可能轉爲和諧;如果婆婆固守爲兒女當家做主的觀念,干涉她們的自由,婆媳關係只能更加惡劣。

“而且,婆媳關係也與兒子、公公、孫輩、孃家等家庭成員密不可分,全家人應該共同促進家庭穩定。”崔應令說。專家還提示,社區也可以通過專業的家庭矛盾調解、提供老年活動場所、幼兒託管等方式,在婆媳關係處理中扮演正面的社會支持力量,幫助每個家庭提升幸福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