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沒有無緣無故的行爲“問題” 多是情緒作怪

孩子沒有無緣無故的行爲“問題” 多是情緒作怪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的孩子現在39個月,讀幼兒園小班,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好帶的。乖巧聽話,講道理。但最近我覺得他有些難以理解接受的行爲,比如,摔倒碰到了,問他摔哪兒了,他會說不告訴你,同時哭,然後拿我撒氣,媽媽我不要你,你出去,甚至打我。不順心,做錯事批評他,也是這樣!原來玩具自己收,現在故意弄得很

問:最近孩子和媽媽之間有什麼衝突嗎?或者孩子是不是在幼兒園發生了一些事情媽媽沒有敏感地長按到?因爲我感覺孩子不是故意的,還是內心有情緒
這應該是孩子內心的恐懼!一是因爲生病,孩子很長一段時間沒去讀書,這周纔開始去,跟小朋友生疏了!另一個是最近朋友有事,幫着看着小孩,一小他七八個月的弟弟,帶着他們一起玩,一起參加同事聚會,有同事開玩笑說小弟弟給我當兒子,小弟弟當真了,叫我媽媽,告訴所有人,甚至回家後不斷打電話找我叫媽媽!我家孩子一直表現得很平常!我也沒覺得不妥!就是復學第一天晚上就夢魘,先是不要我,要我出去,然後就說自己不乖不要媽媽疼,媽媽去疼小弟弟我才覺得問題有點嚴重,第二天簡單的跟他解釋一下,就送他去幼兒園!一直沒把問題跟這事聯繫起來,現在想想,肯定有關係!但該怎麼解決呢?
3歲的孩子處於叛逆期,內在的情緒也很豐富,很敏感,所以心裏很脆弱,容易受傷。即便是周圍人一句逗孩子的玩笑話,孩子都會當真聽。

而且,中國的父母們很容易犯這樣一個錯誤,那就是對別人家的孩子更好,對別人家的孩子更寬容,其實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因爲更愛自己的孩子纔會對孩子有更多的期望,不知不覺中變得嚴厲和苛刻。但孩子尚小,他不能完全明白成年人的心思和期望,在孩子看來,弟弟來了,媽媽對自己的照顧就少了,媽媽把自己的愛分給了弟弟。那麼,爲了重新奪得媽媽的長按和關愛,孩子會通過各種錯誤行爲來吸引媽媽的注意力,即便會遭到媽媽的斥責,但起碼媽媽注意到自己了。在如此的負性強化過程中,孩子逐漸養成了各種壞習慣。

孩子沒有無緣無故的行爲“問題” 多是情緒作怪

針對上面的個案,我給出了兩個解決辦法:
一是把寄養的孩子送回去,然後重新和孩子建立起穩固的親密關係。
二是即便無法短時間內把寄養的孩子送回去,也要跟孩子說明弟弟是暫時住在家裏的,媽媽只有一個孩子,媽媽對他的愛是不會改變或減少的,同時媽媽也要付諸行動,不能有太多偏袒弟弟的行爲,或者是用弟弟的乖巧來和自己的孩子對比“你看弟弟都比你乖”、“你再不聽話,媽媽就喜歡弟弟了”,諸如這樣的話絕對不要有。也可以請其他家庭成員擔負起主要照顧弟弟的責任,媽媽纔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類似個案說實話真不少。中國有句老話:“六月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的各種情緒化表現感到頭疼不已。
然而事實卻是,孩子的大多數行爲問題,背後有是有原因的,而且很多時候就是情緒在作怪。所以,父母去觀察孩子的情緒,並且給予相應的迴應很重要。如果孩子的情緒長期得不到長按,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是種巨大的傷害。
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西歐的普魯士有一個君主,他很想知道人類最初的語言是什麼。於是他想:如果找到一批嬰兒來養着,規定任何人不得跟他們說話,也許能知道“人類最初的語言”是什麼。他對那些撫育嬰兒的媽媽和護士下令,只許給嬰兒餵奶、洗澡,絕對不準和嬰兒說話。他認爲這樣一來,等嬰兒說話的時候,一定會從嘴裏說出希伯來語、拉丁語或希臘語來。這樣,就能知道人類最初的語言是什麼了。但是這個君王沒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結果,卻得到了一個很悲慘的結局——這些嬰兒都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生理上的照料,如果沒有精心的情緒照料和親子交流,也無法生存下去。雖然現實不至像故事裏那麼殘酷,但是若孩子的情緒得不到長按、長期被忽略,負性情緒就會累積,並引起負面的行爲。持續的負面行爲養成壞習慣和壞的個性特點。
既然情緒如此重要,今天我們在這裏再次溫習一下“情緒”這個東西:
認識情緒
人們熟知的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這些就是情緒,只不過是人類最基本的四種情緒狀態。情緒對心理的意義,就好像呼吸對生命的意義一樣,是每天必不可少的賴以生存的一種體驗,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的各種體驗,也都需要情緒情感的體驗。沒有情緒的人,或者情緒控制上存在問題的人,社會化交往中肯定會陷入很多的困境。
上文中我們說到的,其實側重於孩子的負性情緒。但情緒的內涵要更豐富。
在母親溫暖舒適的子宮當中生活了280天,一下子來到這個陌生的環境當中,那種驚恐和不安,促使新生兒在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即用哭聲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之中新生兒表現了一種彌散性的情緒發作,他們對於很大的聲音、疼痛、飢餓、尿布溼了或痛癢的反應幾乎是同樣的。
隨着年齡的增長,引起孩子情緒的情景更加複雜化,嬰兒的情緒也逐漸變得豐富而多樣。從初生到三個月之間,情緒逐漸分化和發展爲痛苦和快樂。
在一歲之內又進一步分化,痛苦分化爲忿怒、厭惡和懼怕;快樂分化爲興高采烈和喜愛。
到兩歲,大約有對人的親愛、尊敬、同情,對事物的好奇、羨慕,面對評價的慚愧、失望,以及否定性質的厭惡、恨怒等20多種情緒反應。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積累,孩子會有更加豐富的內心世界。
在上述情緒當中,以下幾種最常見、最容易讓父母頭疼,所以我給大家列出來常規的應對辦法:
憤怒憤怒,是孩子常見的情緒。孩子憤怒的反應,往往是由劇烈到緩和,由直接到間接,隨着年齡增長而變化。嬰兒時期的憤怒不發則已,一發總是來勢洶洶,不能抑制:兩手搖動,兩腳亂踢,滿面漲紅,大聲哭叫。尤其是一些“聰明”的孩子們,他們會因需要(飢餓、口渴、倦等)沒有得到滿足而將憤怒情緒轉變爲哭聲,在他們不會說話的這段時間內,孩子基本上就是靠哭聲來向爸爸媽媽傾訴自己的煩惱和不滿。
此時,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給孩子宣泄情緒的時間、安撫孩子的情緒、共同面對引起情緒的事件。
嫉妒通常認爲2歲後的孩子纔會有嫉妒、害羞、驕傲等較爲複雜的心理。但其實從嬰兒3個月大開始,他們就已經會因爲母親將注意力轉向其他人,如和別人聊天或逗弄其他嬰兒時生氣,以蹬腿和發出不滿的叫聲來表示抗議。“吃醋”表現出一個人對失去所愛之人的害怕,而孩子的“吃醋”心理與人際溝通有關,是感覺到某人的出現威脅到自己與親人關係後所做出的反應。
應對辦法就是:多長按和陪伴孩子,不拿孩子與他人比較,非獨生子女家庭要均衡給予每個孩子的愛。
恐懼懼怕大約在出生後的第6個月發生。這是由於突然遇到強的刺激,心理失去平衡所發生的情緒反應。父母要注意,孩子有的懼怕是習得的,如聽到了放鞭炮的聲音,孩子會有似乎是驚怕的反應,父母無需緊張地用誇張的言語和動作去保護孩子,只需要輕輕地抱住孩子,用言語給他解釋那是什麼聲音,就可以了。另外,害怕陌生人正是這時期懼怕情緒的突出表現,隨着成長,慢慢會有所改變。
總之,父母要保持鎮定,鼓勵孩子嘗試新鮮事物,陪伴孩子逐漸脫敏,並記得稱讚孩子的勇敢。
最後,要呵護好孩子的情緒,父母需把握以下幾個大原則:
1 細心觀察瞭解孩子的情緒反應,做自己孩子的育兒專家初爲人父母者,往往會對孩子各種各樣突如其來的情緒弄得手足無措。
比如在孩子熟睡的時候,突然放聲大哭,睡夢中的媽媽也被驚醒,此時您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看看尿布有沒有太溼了嗎,很遺憾不是;是孩子餓了嗎,很遺憾也不是。隨着媽媽無厘頭的查看,孩子從原本不愉快的情緒逐漸放大至憤怒,孩子已經很不耐煩了。一番折騰後,媽媽終於找對了原因,原來孩子是被尿憋醒的,抱起來感覺尿布一熱,隨後孩子又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媽媽在日常照料孩子的過程當中,要學會細心觀察孩子的情緒反應,不同的情緒反應代表着孩子不同的需求和心理狀態,觀察得多了,自然對於孩子的的每一個反映都能瞭如指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處理起來也會駕輕就熟的。
2尊重和肯定孩子,爲他們的情緒發展推波助瀾孩子的情緒發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每個孩子的發展快慢和程度也都是是因人而異,因成長環境和刺激而異的。如果教養過程中父母過度壓抑孩子的情緒,或者忽略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發展就會變得緩慢甚至單一。
比如,當孩子發現勺子是個很有趣的東西,興致勃勃在玩的時候,也許在成人看來只不過是個在普通不過的東西了,會覺得孩子的行爲幼稚可笑,奪回勺子不再讓孩子玩兒,或者任其自己擺弄不予理睬,這樣就忽略了孩子的情緒,長此以往,孩子的情緒也會變得遲鈍。但如果家長也饒有興致的加入孩子的遊戲,就是在鼓勵孩子的情緒發展,也是分享。孩子只有得到家長的肯定,情緒纔敢繼續向更廣泛更深入的複雜情緒發展。
3多擁抱孩子父母親要多擁抱孩子,讓孩子通過與母親肌膚的接觸知道自己是被疼愛的,這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因爲孩子除了營養上的需要之外,還有精神上的需要。孩子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會感到媽媽的愛護和關懷,他會凝視着媽媽的臉,看着媽媽的口形,聽着媽媽親切的聲音。肌膚親情能夠滿足孩子的精神需要,也是幫助孩子發展情緒與人際的重點。爸爸、媽媽的懷抱越溫暖、親密,孩子的情緒就越穩定、有自信,所以父母們千萬別忽視。
4長按孩子的哭鬧和“問題”行爲,對孩子的情緒及時做出迴應孩子生下來就會哭。哭是嬰兒與外界溝通的第一種方式。通過嬰兒的哭泣,媽媽可以知道:孩子是飢餓,疼痛,不舒服,大小便了,還是感到寂寞了。半歲的孩子只有用哭來表達他的需要和請求,如果媽媽不關心孩子的哭,孩子就會感到很無助。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悲觀消極,並且不再爲達到某一目的而想方設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勢必會影響到孩子語言的發展。所以父母要多關心孩子的哭,努力去理解孩子哭聲中的含義。同樣,若發現孩子狀態不太對,也需要考慮到孩子的情緒是否收到挫折或堵塞。
5讓孩子有安全感有的父母爲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一出生就讓他離開父母單獨睡。其實,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的情緒穩定,情緒一旦穩定了,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獨立性。如果讓孩子從小離開母親,在他需要聽到母親的聲音、嗅到母親身上的氣味、得到母親的精心照料時,卻得不到應該得到的滿足,孩子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同時還會影響他們的情緒,自然就不會增強他的獨立性。所以,在孩子6個月之前,媽媽最好能在孩子身邊睡,適時地拍拍、哄哄、抱抱他,或者唱一首搖籃曲,讓孩子心滿意足地安然入睡。
總之,無論是孩子的好情緒還是壞情緒,父母都要做到無條件的接納,並與孩子分享。這也是建立親子關係的最佳時刻。在孩子憤怒的時候儘快安撫,在孩子失落的時候一起面對,在孩子歡笑的時候陪TA歡笑。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