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兩口子育兒觀不同,就要吵嗎?

兩口子育兒觀不同,就要吵嗎?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遇到一個案例。兩口子吵架鬧離婚,妻子要堅決離婚,老公想挽留但又不肯直接表達。和夫妻二人分別諮詢後瞭解到,看似起因是婆媳不和,但對妻子情緒影響最大的是老公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我遇到一個案例。兩口子吵架鬧離婚,妻子要堅決離婚,老公想挽留但又不肯直接表達。和夫妻二人分別諮詢後瞭解到,看似起因是婆媳不和,但對妻子情緒影響最大的是老公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夫妻二人在育兒觀、生活方式上的差異,加上長期缺乏坦誠、有效的溝通,引發了一系列矛盾衝突。

而我最關注的的是在這個家庭中孩子所受到的影響。5歲的男孩性格暴躁,容易發脾氣、打人,在父母發生口角的時候態度冷漠,極少顯示對他人的關心。長期的家庭紛爭顯然在這個孩子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傷痕。

夫妻關係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平臺,給孩子金山銀山都不如爸媽彼此相愛。我們都知道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傷害甚至遠遠大於離婚。那麼我們該如何維護好夫妻關係的壁壘,保護這個小家的和諧呢?

兩口子育兒觀不同,就要吵嗎?

養孩子一定是夫妻兩個人的事情,一個人的心力有限,交替上陣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頭兩年是會比較辛苦,爸爸的角色必須積極加入。也許爸爸一開始沒啥感覺,畢竟不像媽媽曾經骨肉相連過。但是作爲父親的角色絕對不是蜻蜓點水的哄哄孩子就結束了。在我看來有幾點:

1、夫妻首先要能夠正常有效溝通

育兒觀念求同存異。爸爸有爸爸的模式,媽媽有媽媽的模式這很正常。孩子也很會適應。

我認爲孩子只能在這兩趟渾水裏面瞭解男人女人的處事方式的差別。所以在大同基礎上有不同很正常。和媽媽在一起用媽媽的方法,和爸爸在一起用爸爸的辦法。孩子就會知道做事處事就不是單一線性的了。但夫妻之間不要爲這種事情打得各種不可開交。這樣對孩子未來的婚姻觀就會做出不好的榜樣。你們如何行爲,就是身體力行的教孩子如何和未來的另一半如何相處。夫妻之間的內耗,也是覺得育兒累的因素。

2、請在精神上、物質上務必儘可能的獨立

現在社會上很多時候是男方家長和女方家長在玩木偶戲,夫妻兩個不斷地要去按照各自家長的要求來生活。我看過各種小夫妻的各種不自由,都是按照家長意思要有個穩定的工作,要有房有車的去攻貸款。這是你的家,你是家裏的男主人,你是家裏的女主人。家裏錢怎麼管、怎麼花,應該是夫妻兩個人的事情,過好過壞我們自己擔着。不要讓任何人隨意進來指手畫腳,非把兩人搞到離婚了還來一句:我是爲你好。

中國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夫妻雙方的個人思想和經濟的不獨立,不停地因爲外因導致內耗。在這一點上,我和妻子深有體會,這也是我非常強調孩子自己帶的重要性的原因。

不要把自己家裏的話語權讓給你的長輩,你的生活不應該被他人指染,而且很多時候這種來自長輩所謂的“愛與關懷”是破壞性的。從他們的立場來說,只有很多現實問題的博弈;但夫妻之間的很多事情是建於信任和基於這份信任的自願的付出和犧牲之上,如果拿現實的物質來衡量是無法達成平衡的。如果有誰覺得我這段看得不適的話。那請自覺繞行。我不會與你討論這個對錯問題。你們只是陷於其中而渾然不覺罷了。

3、婚姻不是保險箱,兩人要共同發展

在前二者處理好的前提下,向更高階發展。夫妻各自發展自我。作爲老公不要守着自己固有角色,老婆也不要守着自己的固有角色。突破源自觀念、習俗、宗教、刻板印象等等各種思想上面的定勢,就會發現生存沒有那麼線性和唯一,而且不會像老一輩那樣說的可怕。突破了這些思想上的禁錮,也就不存在什麼不必要的壓力,養孩子也更自信和放鬆。

我一直覺得夫妻兩個人在一起長期生活,需要的是信任、願意爲對方改變的心意和能力、互相的正確的解讀與理解、價值觀的共同前進。

信任可以說是一切的基礎。這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相信對方,另一個是變得可信。當一方願意無條件地相信你的時候,也請務必對得起這份信任,給予對方足夠的回饋,讓對方明白你同樣珍惜這份她對你的信任。

兩個人在一起我其實比較排斥所謂的一見鍾情。這背後隱含的意思是:就是我不想改變,然後遇上一個剛好合適的。但單單就生物性上來說,我們人就不可避免會改變。而隨之的心理上的,以及外在環境的改變。都是不可避免的。一個不願意改變的初衷導致的必定是最後淪爲世俗的湊合着過的狀態。

好的婚姻需要的就是兩個人要努力朝向積極的狀態改變,這裏面,一方的理解和包容是一定要配合上另一方面的適應和調整的。兩個人就是要不斷找到讓對方能夠接受和舒適的溝通方式、生活節奏、品味格調等等。這裏面伴隨的一定是大量的互相理解和改變。

比如:她不喜歡吃什麼那我就記得繞開,而同樣反過來。作爲另一方,我雖然不喜歡吃這個,但他喜歡吃,我就時不時改變一下主動做或者點菜。這就會是互相良性的激發。但自己還是始終知道,她不喜歡吃這個,所以,她點或者做不代表她喜歡,而是她的適應和改變,我還是會繼續避開這個,但實在忍不住想吃,也可以和她說說,說明自己的真實的需求。這就是下面的內容:

4、互相之間如何正確地解讀和理解

之前我們提到了夫妻之間需要互相爲對方改變,但我們也需要知道,人改變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努力的改變的過程之中,互相之間的溝通很重要。這裏也是兩點:一個是正確的解讀能力,另外一個是正確的表達能力。而這兩點裏面我們往往會看到前者的問題,我們常說:“他(她)不理解我”。但這裏面往往包含着的是後者的問題。作爲夫妻,自己有沒有正確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是不是以對方能夠理解的方式表達?

夫妻之間的各種不理解和矛盾往往是雙方面的。就像上面的例子。很多人往往是把對方做出讓步了理解成她改變了心意或者習慣了,而她一直處在忍受的狀態卻沒有被察覺。這裏面的問題往往是雙方面的。不良的溝通就是淤積到心理的極限了就爆發出來了,而更爲健康的方式則需要互相之間更多的理解和細密的溝通。

而最終,婚姻能夠長久的健康下去的背景就是要價值觀的共同前進。要知道,婚姻可以很不健康地持續很久,但這對於雙方來說往往都是一種煎熬。而在我看來,婚姻是可以持續的保持一種積極的健康的狀態的,但是是要依靠前面這些內容加上這一條的。兩個人需要不斷的互相幫助對方擴寬世界。這種感覺其實非常的愉悅,每天都有那種——你又多了一些我不知道的好東西,你又發現了我沒有意識到的亮點。同樣,反過來也是如此,我又有很多新鮮的擴寬視野的想法和你分享。兩人不單單是生理上的在物質世界裏的互相依靠和互助,思想上的互相滲透的感覺真的很美妙。

總之,構建好一個獨立的、健康的家庭,會少很多內耗,這對於國內家庭的現狀來說纔是一個根本性的解決方案。

慢成長:多讀一點
今年1月,美國《醫藥日報》 報道了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研究發現,父母總當着孩子的面吵架,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可能導致孩子成年後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心理學家尼古拉斯·瓦爾什博士及其同事,對58名17~19歲志願參試者的大腦活動情況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讓參試者的父母回憶孩子從出生至11歲期間所經歷的家庭問題,如父母爭吵、言語或身體暴力及家庭成員間感情淡漠或缺乏溝通等。研究人員據此將這些家庭分爲“好家庭”(家庭問題較少)和“壞家庭”(家庭問題較多)。結果發現,11歲前經歷過輕度至中度家庭問題的孩子,其小腦部分相對較小。科學家表示,小腦與學習、壓力調節及感覺運動控制關係密切。兒童小腦較小可能會導致成年後患精神疾病的機率大大增加。
瓦爾什博士指出,家庭暴力等問題對孩子身心發育的影響已引起足夠重視,而新研究發現,發生於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不暢、爭吵鬥嘴、缺少關愛、情感淡漠和關係緊張等,也會對兒童大腦關鍵的早期發育產生負面影響。
國內也有相關研究。2013年,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授王麗敏曾經主持過一個調查,哈爾濱市855名初、高中生的調查統計分析表明,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爲31.68%,離婚家庭的爲30.3%。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際交往障礙、焦慮,多疑,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對婚姻產生恐懼感——些孩子爲此表示“不想重複父母的悲劇,長大堅決不結婚”。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