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專家告訴你:不必擔心“寵壞”一個小嬰兒

專家告訴你:不必擔心“寵壞”一個小嬰兒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剛出生,父母的糾結就產生了:寶寶哭了,抱還是不抱?抱了會不會寵壞他?我希望父母能瞭解孩子成長的過程,從親子關係以及依戀關係的建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將影響依戀關係的建立。

許多研究嬰兒的專家都指出,不要擔心寵壞一個小嬰兒。6個月之前,寶寶啼哭通常都是生理或者生活需要,是真實的信號。餓了、尿不溼需要換了、肚子裏脹氣,或者周圍任何一點新的變化等都會讓他們哭。這個階段,寶寶哭了,肯定是有真實的需要,是他們釋放壓力的一個方式。這個階段的小寶寶還沒有能力通過假裝哭來控制父母,因爲他們的認知和思維沒有發展到能夠理解“行爲和後果”這樣的邏輯關係的階段。所以,我們需要對寶寶的啼哭做出及時反應,查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寶寶不舒服。
有一項嬰兒研究發現,4個月大的寶寶,在餓了的時候放聲大哭,一旦媽媽靠近,還沒開始餵奶,他們往往已經止住哭聲。這說明,在每天有規律的生活中,他們意識到了媽媽的照顧行爲,所以當媽媽靠近時,知道媽媽來照顧他們了,就慢慢停止啼哭。
我們及時、恰當地滿足他們的需要其實不能算“寵”。恰恰相反,嬰兒就是這樣通過媽媽迅速、穩定、重複的行爲來認識自己和媽媽的關係,建立對媽媽的安全依戀,進而建立對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經典研究發現,在0~3個月,如果父母對嬰兒的啼哭反應比較及時而恰當(即排除引起寶寶不舒服的因素),會有以下好處:◆ 等這些寶寶長到8~12個月的時候,和那些父母反應不及時的寶寶相比,他們哭得反而少多了。

專家告訴你:不必擔心“寵壞”一個小嬰兒

◆ 這些寶寶(8~12個月)的人際溝通方式發展得相對要好,雖然他們還不會講話,可是會利用臉部表情、身體語言、手勢、牙牙兒語來和別人溝通,而不需要總是用哭聲。此外,關於及時反應的方式,不一定是寶寶一哭,就馬上把他抱起來,還可以用各種其他方式做出反應。比如,走過去,看看他是餓了還是需要換尿布,也可以跟他講話、唱歌、撫摸他的皮膚等等。這些行爲消除了寶寶不舒服的因素,並且讓他感到關愛,逐漸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這就是最初的母嬰依戀。記住,置之不理是非常糟糕的做法。
不過,新媽媽也不要過於焦慮。雖然及時而恰當的反應體現了媽媽和寶寶的互動,但它並不是一定要在寶寶啼哭後幾秒鐘做出反應,而是說這種模式在一定的時期內應該是穩定的、有規律的。只要長期的照料方式是穩定的、有規律的,偶爾幾次媽媽沒有及時趕到寶寶身邊也不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所以說,在寶寶人生開始的最初6個月,父母對寶寶哭聲反應及時,能揣摩出他們需要什麼並給予比較恰當的滿足,這樣他們就知道不必大聲啼哭來吸引父母。這將有利於促進他們其他交流方式的發展,也是培養他們將來人際交流技能的基礎。
用“科學”來說話!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告訴你99%的家長都會困惑的13種養育難題背後的祕密,瞭解兒童發展的全局,父母才能站得高、看得遠。糾正目前流行的各種教育迷思以及關於美國教育的種種錯誤傳言,爲家長溯本清源,從根本爲父母解壓,讓父母迴歸理性和從容。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