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沒有一百分的父母,只有努力學習成爲一百分的父母

沒有一百分的父母,只有努力學習成爲一百分的父母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每一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每一個人的飲食愛好和生活習慣,每一個人的品行和追求,每一個人的相貌和靈魂,每一個人的心性和視野裏,都潛藏着我們父母的痕跡。

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每一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每一個人的飲食愛好和生活習慣,每一個人的品行和追求,每一個人的相貌和靈魂,每一個人的心性和視野裏,都潛藏着我們父母的痕跡。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所看到的每一個人,從來都不只是他們自己。我們鏡子中所看到的自己,也從來都不只是自己,也包含着其他的人。

父母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眼所見的人。他們允許我們不勞而獲的擁有生命,擁有肉體,並慷慨地分享他們自己辛苦而來的房屋、食物和物質,極盡可能的把自己最好的奉獻給我們。他們是愛我們的,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因爲自身侷限於自己的成長經歷、時代背景、教育文化、生活環境、思維習慣以及謀生方式等因素,他們並不懂得該如何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絕大多數的父母,他們的愛是自私而有附加條件的:首先,我們必須是與他們有血緣關係的孩子,這是本能的父母之愛;其次,我們要符合他們的期待,必須是一個可愛的、聽話的、懂事兒的、討喜的、可心的、聰明的、勤奮的、漂亮的或者是與他們性情和愛好相投的“好”孩子,他們纔會在本能愛的基礎之上,與我們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連接,即在無條件愛我們的基礎之上,因爲我們自身的某些優秀品質,他們願意發自內心的讚賞、鼓勵、甚至是脫離父母身份而與孩子平等的對話、分享生活的觀念、困苦等。

父母是我們至親至愛之人,然而往往越是親密無間越是朝夕相處,對彼此的期待和要求就會越加的苛刻和野蠻,這並不是誰的過錯,而是人性使然,因爲我們潛意識裏非常清楚的明白,父母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合同是一生一世,而非一時一刻,當“擁有父母的事實”已經成爲一種如同呼吸一般的習以爲常時,便也是常常被忽略和常常被遺忘的時候,日積月累,我們會隨順着自己的喜好,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挑剔和不滿。

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抱怨過自己的父母;幾乎每一對父母,都責罵過自己的孩子。這是人之常情,因爲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一百分的父母,只有努力學習成爲一百分父母的人。我相信,如果可以,每一個父母都不想給自己的人生留有遺憾,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在孩子的眼中是最偉大、最善良、最值得敬重的人,然而,現實往往不遂人願。

很多諮詢或者聊天的朋友,他們常常會把長大成人後,自己人生的諸多不如意歸納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即自己年幼時,父母與自己的相處方式讓自己蒙受到了刻骨銘心的傷害,因爲小時候沒有能力也不敢表達這種不滿,長大之後,這種不滿就成爲了一堵豎立在自己與父母之間高高的牆。年邁的父母,受限於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文化背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翻越這堵高高的牆,去擁抱彌補自己的孩子;年輕的孩子,受限於自己有限的年齡和性格,他們不知道,在父母日漸蒼老的面孔之下,他們的肉體裏其實住了一個脆弱、也要無可奈何地被無常世事所擺佈的靈魂。

沒有一百分的父母,只有努力學習成爲一百分的父母

S是經由我們共同的好朋友認識的,我從未見過她,在取得她的同意後,我想把她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S的父母有兩個孩子,S是姐姐,她還有一個妹妹。S是性情乖巧安靜,不喜歡惹是生非,也是一個不懂得該如何討父母歡心的孩子,然而妹妹卻恰恰相反,她活潑好動,長相可愛,聰明伶俐,在S看來,妹妹生下來就獲得了父母全部的寵愛,不僅如此,妹妹比她更懂得該如何贏得父母的關注和疼愛,即便妹妹偶爾挑釁欺負S,父母也會因爲S是姐姐,因而袒護妹妹責怪姐姐。

時間久了,S越來越沉悶,她在心裏開始想躲避妹妹,也想要逃避自己的父母,因爲她覺得自己不夠好,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妹妹聰明,也沒有妹妹那樣討人喜歡,當父母偶爾情緒不佳時,她常常會是被責罵的那一個,她感覺年幼時的自己不被父母所接納,甚至有時如果不照顧好妹妹,不幫媽媽幹活,就會受到媽媽的斥責和挖苦。S是在自卑、失落、無助和悲傷的情緒氛圍中長大的,所以長大後的她,時常會不自信,也不知道該如何讓別人認可自己,她覺得無力應對別人的斥責和不喜,她害怕與人產生紛爭,她懷疑自己獲得幸福的能力,甚至她一度的覺得生而無望,活着是一種負擔。

S的身體已經長大成年了,但是她應對相似情境的反應模式和感受模式,依然停留在年幼時無助、委屈、難過、自卑、逃避的狀態裏沒有成長,事實上,原生家庭對我們每一個人多少都是有傷害的,這是無人可以避免的,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潛意識裏允許傷害的產生和存在,而是我們理解了父母所生時代的背景的侷限和不易,進而明白了自己成長是必然要經受些傷痛和委屈的,這一點人人無法逃避。但是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一塊糖,於父母而言是一件無足掛齒的小事兒,但是在孩子的眼裏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兒;不能從父母那裏獲得自己所期待的關注和喜愛,對於父母來說是一時的疏忽,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是畢生的傷痛!孩子內心裏所受的難過和委屈,無論自己是否想要刻意記得,如果長大成年後沒有自主意識的照見它們、安撫它們、成長它們,無論相隔幾十年,一旦相似的情境產生,我們永遠都會不斷地重複年幼時的感受模式、心理反應模式和行爲應對模式來面對它們,即:我們對事件發生起止的記憶能力是有缺漏的,但是我們對情緒的感受是有自動儲存能力的,從在媽媽的肚子裏開始直至終老,我們一生都在重複嬰兒時期的情緒感受模式,時哭,時笑,時悲,時喜,想要觸碰外界來感受和證明自己的存在,想要獲得大人們的關注來驅逐莫名而至的恐懼。

S是愛自己的父母的,她希望自己也能像妹妹一樣得到父母的關注,得到父母的誇讚,得到父母的認可,但是在年幼時,她必須要依賴於父母而生存的成長過程裏,卻獲得了滿滿的挑剔和斥責。這些記憶,對於孩子來說,是帶刺的,就像一根針扎進手指一樣,是刺心的疼的。

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任意一個孩子來說,沒有比意識到“父母是不愛自己的”更爲悲傷的事情了,孩子因爲弱小而時刻希望處於被“安全感”所圍繞的成長環境裏,所以也會本能的不由自主的蒐集“父母不愛自己的證據”,在成年人看來只是自己一時情緒的發泄,是自己沒有管理好自我情緒的能力,在孩子看來,卻是這人世間最爲悲傷的事情。這樣的記憶像一個魔抓,時時刻刻都把孩子牢牢的抓控在委屈、沒有價值、沒有存在的意義、不配得到幸福、自卑、我是無能的、我什麼都做不好、我是匱乏的、我是不值得被重視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自我貶低之中……有自我拯救意識的人,會通過其他途徑,傾訴、閱讀、學習、諮詢心理醫生來幫助自己療愈自己;沒有自我拯救意識的人,只此一生都停留在父母教育的缺失裏,不被父母所愛的自卑裏繼續受苦,並99%的可能將父母帶給自己的這種教育模式,不自覺的遺傳複製給下一代人。有時,我們不是不愛自己的父母,而是無法親密。有時,父母不是不愛我們,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去愛。

S的故事,並不是典型的故事,而是現實生活中,每一個家庭都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我承認,很多父母,他們很自私。面對孩子和自己的幸福,有些父母會更傾向於自己人生的幸福。

有些孩子,從小就要面對父親或母親一方品性的殘缺,或者被父母一方或雙方遺棄後艱難求生的痛苦情境裏,有些孩子親眼目睹自己的父親,經常性的暴打自己的母親,甚至逼自己的母親下跪磕頭求饒;有些孩子親眼見到自己的母親,碎嘴的整天咒罵自己的父親,或者動不動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的來宣泄自己內心的不滿,對孩子也非打即罵;或者有些孩子親自經歷,父母過不下去了他們要離婚,卻誰都害怕孩子是自己未來人生的拖累,都想棄之不理的尷尬和難堪;還有很多孩子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作爲孩子,我們必須承認,這樣的經歷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傷害。這樣的傷害,不是一時的感冒也不是一次肉體的傷痛,而是像一個幽靈一般,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突然跑出來嚇唬自己,但是,請相信,我們人生故事的開頭,也許充滿坎坷,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將來會成爲怎樣的人,關鍵看我們成人之後會選擇怎樣的路,想要以怎樣的態度走下去。如果年幼時在父母那裏得到的傷害比愛還多,或者得到的愛比傷害多,但是幾十年後,那種負面的沒有價值感的不被重視的情緒,依然在困擾着影響着自己時,作爲孩子的我們該怎麼做呢?

沒有一百分的父母,只有努力學習成爲一百分的父母 第2張

首先,我們需要看清楚我們自己和父母之間的緣分。人與人之間有善緣與惡緣之分,父母與兒女之間也是如此,但是請相信,這世間絕大數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缺乏經驗和智慧,缺少耐心和溫柔,只有極少數的父母是真的完完全全的只愛自己,不愛孩子的,還有一部分是內心裏很愛孩子,但是有許多被逼無奈的理由,無論這樣的理由有多牽強,我們都要給予專注的傾聽和儘可能的理解。 當父母在我們年幼之時,常常對我們極盡打罵和羞辱時,我們要尋找自我解脫之因,可以敞開心扉,讓彼此脫離父母與孩子的身份,傾心的暢談,這期間要提前說好,抱怨也好,苦惱也好,這都是彼此溝通和療愈的一種方式,並不是對對方百分百的否定,而是希望更好的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作爲孩子的我們,不要賴於對方是自己的父母的身份而不敢表達,不要怕“不孝子”的身份而壓抑自己內心的傷痛,因爲敢溝通,就是彼此成長的開始;但是很多時候,交談需要父母和孩子雙方的配合,必須要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有一定的胸襟和智慧才能融洽的完成,絕大多數的孩子,是沒有這個勇氣或者是溝通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那我們就要換一種方式,與自己和解。

幻想上一輩子自己是這一世父母的父母,這一世的父母是自己上一世的孩子,在上一世自己爲人父母時,就是用的這一世父母對待自己非打即罵的方式來養育他們的,上一世“孩子們”內心裏的委屈和屈辱,一直到老死都沒有得到過自己作爲父母的安撫和道歉,所以,當理解了自己這一世的委屈和傷痛時,便也理解了我們這一世的父母,他們什麼都沒有做錯,只是在因果的規則裏,毫無自主且不自知的重複上一世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當我們肯放下一己的悲歡,帶着責任心去懺悔上一世自己的所言所行時,我們就和這一世的父母在靈魂深處達成了和解,即便他們本人可能對此毫不知曉,真的有沒有“上一世”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找到了理由去寬恕並理解自己的父母。

有時,父母在社會上會遭受諸多的不公平的待遇,因爲他們自身能力、時代背景或者學歷的侷限,他們被迫的被劃分爲這個世界上最底層的弱者,他們內心裏的悲傷和失落是無處安放和釋放的,當他們面對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性情比較柔弱或懦弱的伴侶時,稍微一點不滿,就能成爲他們釋放併發泄內心壓抑已久的情緒的導火索,他們在面對比自己更爲弱小者時,他們的暴怒和孩子們的驚恐,讓他們一時間脫離開父母的角色,他們感受到了在社會上所感受不到的強者的愜意,但同時,他們也意識到了自己並不是這個世界上最無能的人,因爲我還有家要養,還有孩子要依賴我的“委曲求全”而生存。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眼裏如高山一般的父母,其實他們也有着一顆期待關注、渴望被認可、被疼愛、被寬恕的心。

把傷害和凌霸當教育,那是父母思維的狹隘,是視野的短路,是思想層次的膚淺,但這並不絕對都是父母本身的過錯,或許他們年幼時曾經被如此對待,內心裏有了傷口和空缺,成年後又因爲缺少自我救贖的學習機會和領悟力,他們內心深處的傷口仍然存在,於是,在無常世事和時間車輪的碾壓下,當暴怒的情緒猛然升起時,他們在重複和模仿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這個時候,他們的潛意識裏對父母是既認可又排斥的,但同時深感教育孩子的無奈和疲乏,也是默然允許暴力的教育形態存在的,他們自己一瞬間從哭泣的孩子變成了有能力打罵和斥責他人的強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是享受的,但是同時也是萬分痛苦的。

作爲孩子,這一世既然有緣成爲爸媽的孩子,就要嘗試着脫離自己的情緒感受,去接受父母真實的樣子,這並不是認可他們非打即罵的暴行和喜怒無常的性格,而是把他們的行爲,代入到他們生長的文化背景和他們父母教育他們的方式裏,來理解他們當下性情和行爲的起因。我們父母的身體年齡或許早已垂垂老矣,但是他們某一方面智慧的年齡可能還尚在幼年,如果有一天我們某些方面跑的比父母快,請不要厭煩,請不要嘲笑,請不要遺棄,請不要抱怨,請等一等,給他們一點時間,給他們一點幫助,給他們一點關愛,給他們一點耐心,讓他們有機會成爲更好的父母。請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壞人,也絕對沒有不想成爲好父母的父母。

人與人的關係即是:越親近,越期待;越期待,越挑剔;越挑剔,越不滿;越不滿,越抱怨;越抱怨;越疏離。最終因爲性情的狹隘或人爲的冷漠,導致了這個世界上遺留了很多本該可以避免的悲劇。

有時即便是父母的過錯,我們也要主動去道歉,不涉及道德原則的問題,有時誰對誰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原諒,學會理解,學會用愛去保留對方的面子,用愛去給對方時間,也給自己時間,讓我們彼此都有足夠的機會,成爲更好的自己。父母和兒女之間,相處的時間越久情感越深,彼此的積怨也越多,這是人性的弱點所致,但是當我們用情緒來與對方宣戰時,首先挑起的也是對方的情緒;當我們以智慧把一切歸因而非是歸罪時,父母與子女雙方纔有可能抱持着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的態度來共同的成長。

親近的人之間,爭論對錯,只能傷人,毫無益處。尋找起因,並積極的避免和解脫這種因緣,才能真正幫助自己的父母成長,這也智者所選擇的真正的自我救贖之路。越是至親至愛之人,我們越是苛刻以待。生而爲人,這是我們無法避免的人性陷阱。即便面對我們至親至愛的父母,也無法時時刻刻以包容和理解之心,過而即忘。

前段時間很多公號都寫了“討伐”父母的文章。“父母皆禍害”、”有些父母其實並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幸福”等爆款文章,其實,這是以抱怨的角度而不是以寬恕和理解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父母的,這樣只能激起更多人心底對父母的不滿和怨懟,而無法真正的幫助父母和“孩子們”走向解脫之路。於此世間,很多人,都想把自己的人生活好,活的精彩,不留遺憾,但我們卻常常在平淡中,在對自己或對他人的怨恨之中耗盡了自己的餘生,有時,我們要學會原諒,原諒自己,也原諒曾經傷害過我們的父母或他人,因爲我們都很笨拙,對於這僅有一次,又人人渴望無怨無悔過好的這一生,我們都缺乏智慧和經驗。

生命裏有了悲傷,這不是誰的錯,因爲脫離各種角色、性別和年齡,每一個人的身體裏都住着一個不安、被各種情緒困擾、爲一日三餐憂切、被老病死逼迫、同時又渴望被愛的靈魂。面對無法改變的事實和傷害,我們要在心裏輕輕地對自己說:“過去的成長經歷,不是自己的錯,是父母有時不夠成熟,不夠耐心,因而讓我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但是我選擇原諒他們,也療愈自己。我原諒父母智慧的欠缺,我原諒父母耐心的不足,我願意給他們一生一世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慢慢地學會成爲更好的父母。或許他們小時候,也被父母所傷害過,所以他們纔看不見我的悲傷,所以我願意放下一己的知見,來觀照他們的艱難,其實,我是愛他們的,我是渴望愛的,我在用抱怨的方式呼喚他們對我的關注,我所有的不滿和怨懟,都是在表達愛,都是在告訴他們,我渴望從父母那裏得到更多的愛!我原諒自己年幼時受到的委屈,我原諒自己年幼時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我也原諒父母的侷限。現在,我要重新開始我的人生,不被過去所限,像風一樣的自由,像花一樣的盛放!”

願,終有一日,我們有足夠的愛心和智慧,讓我們身邊最爲親近的人,少受磨難。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