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我的孩子學會了分享,我卻爲他擔心起來……

我的孩子學會了分享,我卻爲他擔心起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只會讓孩子分享,沒有情感的核,只會演出假謙讓的樣板戲。”喏,媽媽,分享給你!“毛豆拿下蛋糕頂上一顆閃亮的糖漿草莓,爽快遞給我。爲娘心裏好生感動:“兒子沒白教,知道分享東西給別人了。”

我的高興沒持續多久,毛豆補了一刀:“這個草莓我不喜歡吃,太酸。“我心裏咯噔一下,“那你爲什麼要給媽媽?”毛豆一副認真臉:“因爲我們要學會分享。”我盯着他往嘴裏塞的乳酪蛋糕坯,

問他說:“媽媽喜歡這個,分享這個給我可以嗎?”“不行不行!”他忙不迭的拒絕,“等我吃剩下再給你!”剛戀愛那兩年,攢錢去英國旅遊。沒買包包也沒買衣服,扛回了兩套wedgewood餐具。秀麗清奇的英式餐具,端端正正擺在水晶樣的店裏。

我再也走不動路,花掉了工資的三分之一,請回了家。兩套餐具中,一套花語,一套狩獵。我更偏愛那套花語。沉靜的花蕊配月白底色,優雅至極。不久好友婚禮,想送她一套wedgewood,卻犯了難。我偏愛花語的美麗,可是……“送給她,我就沒有了。”我媽看出了我的心思,若無其事的和我聊天。

“如果是我,我一定送自己最喜歡的給對方。”“哪套自己更喜歡,那麼作爲品味相近的好友,也會一樣想。”“把自己不喜歡的送給別人,其實失去了祝福的本義。”“分享,是因爲愛,而不是“‘這樣顯得我很道德。’“

好朋友拆開花語系列,差點哭了,“這就是我一直要找的感覺。”我第一次覺得,分享其實是讓別人比自己開心,是將心比心,唯獨不是自己滿意之後再說,“剩下的歸你。”我後來才知道,在心理學上這也是有依據的。

美好的情感纔是道德傳遞的基礎。沒有情感基礎的、乾巴巴的道德信條,就是壓制人本性的工具。我之前寫過,“孔融讓梨”的謙讓,這麼多年教會了孩子什麼反思規則,現在我要向孔融一家子道歉,是我之前沒文化,不知道孔融竟然是這樣的一家人!

我的孩子學會了分享,我卻爲他擔心起來……

孔融的哥哥孔褒,有個好朋友叫張儉。張儉得罪了宦官,投奔孔褒去了。哥哥不在家,孔融見張儉神色慌張,便把張儉留下。後來張儉逃走,孔融和哥哥孔褒卻被逮捕下獄。

孔融和哥哥孔褒爭相把生的機會留給對方。孔融說:人是我留下的,應該我負責。哥哥說:人是來找我的,應該我負責。孔母說:我是一家之長,應該我負責。

一家人爭着要求自己頂罪,赴死。最後皇上殺了哥哥,放了孔融。所以,孔融讓梨的未刪減版是這樣的:大槐樹下,陽光正好。孔融一家人邊聊天遊戲,其樂融融。孔融單純的因爲愛,想把大梨留給哥哥弟弟,

而不是想到“我這樣做是道德的。”

家人之間的愛,已經超越了利益和生死。多年以後,“孔融讓梨”被抽成了乾巴巴的道德信條。可是沒人記得,那是如此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心理學家李鬆蔚解讀這個故事,太到位了:孔融讓梨不是一個分享故事,而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故事的背後,是中國社會已經沉澱千年的,母慈子孝、夫敬妻賢、兄弟和睦的家庭文化。沒有這個文化根基,你就是每天讓100個梨,又有什麼用呢?

你可以要求一個人遵循道德規則,但是沒法要求一個人發自內心去愛。只會讓孩子分享,沒有情感的核,只會演出假謙讓的樣板戲。再回到開頭的例子上來。

媽媽教給我的分享,是內心表達、是心口合一,是真心希望別人比我好。而孩子當時的分享,就像是一場文藝表演。而不真誠的分享,終究騙不了人。

我們教給孩子的,是愛、感情和真心。

而不是“我要這樣那樣做”的規則。與其刻板教育孩子各種禮儀教條,不如在生活裏用有愛的言行給他們做榜樣。那天蛋糕店上的草莓,結結實實的打了我一巴掌。你的孩子學會分享後,你開始擔心了嗎?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