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看完這篇,你還想打孩子屁屁多久

看完這篇,你還想打孩子屁屁多久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看完這篇,你還想打孩子屁屁多久

我可以採用其他的方式來達到同樣的目的,並不一定得用懲罰那樣激烈的方式。小鹿喜歡看書,我用繪本里孩子的做法來引導他。比如,昨天,小鹿一直在挖鼻孔,我對小鹿說,“大衛的媽媽是不是不讓大衛挖鼻孔呀。”話音一落,小鹿就不挖鼻孔了。(大衛是繪本《大衛,不可以》裏面的主人翁,一個小調皮鬼。)

大人在什麼情況下會使用懲罰呢

懲罰似乎是被認爲是最有效的校正行爲的工具,整個社會都在樂此不疲地使用。比如,上班遲到扣錢、做了壞事投入監獄(剝奪自由的懲罰)、違反交通規則,罰錢扣分;夫妻之間,懲罰方式是跪鍵盤。在學校裏做了錯事罰站,我們小時候老師是直接上手,打,時常能看到老師舉着掃帚,追着學生打。懲罰的名目也是相當多的。聽不少南方友人說,他們的父母懲罰的方式是罰跪。

可以看出,懲罰包括兩種,一種是剝奪好處,一種是懲罰,很多家庭的慣用手段就是打屁屁,包括魯迅在內。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

打屁屁有用嗎。大多數父母一點都不相信打孩子屁股能有什麼屁用,並且,在發現自己用一種自己都不相信的手段懲罰孩子時,他們會很難爲情。魯迅在打完孩子屁股之後,還得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打屁屁往往是在我們當父母的不知道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式的時候使用的,這時候,更多的是氣急敗壞。

下面這個情景,不知道有多少家庭非常熟悉。有個小女孩的家長平日裏非常忙,沒有時間照料她。她非常渴望媽媽的關注,所以常常扔東西,吵的全家不得安寧,但這位小女孩似乎樂在其中。沒過多久,她扔的東西範圍擴大了,開始扔媽媽的書。這讓媽媽氣急敗壞。媽媽剛開始是給她耐心講道理,但並沒有什麼用,後來她開始對女孩大吼大叫,最後對着孩子的屁股就打。但依然沒有效果。

這種時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先冷靜下來,而非直接上手就打。在不冷靜的時候,打屁股這種方式往往會放大憤怒,因此,會看到有些父母將孩子失手打死的消息。

“打屁屁”簡單粗暴,歷史悠久,反饋及時。

懲罰常常伴有較大的副作用

除了打屁股的懲罰方式之外,很多家庭用的簡單粗暴的方式還有關小黑屋。我是關小黑屋的受害者。當時,爺爺奶奶帶着我。我不知道怎麼淘氣了不聽話了,奶奶就會將我關到廁所裏。爺爺喜歡將我救出來。我對當時爺爺奶奶帶我的很多記憶都是非常美好的。被關進廁所,我不記得了,長大後經常聽他們提起。只是時至今日,我還是非常怕黑,更害怕晚上上廁所。

很多簡單粗暴的方式,現在已經不太適用了。現在的孩子都被當成寶了,父母多數都自學了一些育兒理論和方法,懲罰的方式也變得好一些了。

現在,通常會採用兩種懲罰方式:

一個是自食其果。允許孩子犯錯,並讓他們自食惡果。這種辦法見效很快。比如,你的手指一碰到火爐就會被燙到,所以,你下次再也不敢隨便觸碰火爐了。這種反射性學習非常有效。比如,小孩子總想吃香皂,讓他吃,吃上一次之後他就不會再吃了。

通過剝奪他想要的東西進行懲罰。比如,如果孩子做出了不好的行爲,媽媽就不抱他了。如果亂扔玩具的話,就拿走他的玩具,不讓他玩了。如果今天沒有完成作業,就不能看電視。

但懲罰往往效果不好。心理學家斯金納用實驗證明,懲罰的結果只是抑制行爲,而不會消除行爲,同時,懲罰常常伴有較大的副作用。

上文的小姑娘媽媽打了小姑娘屁股之後,並沒有什麼效果。爲什麼沒有效果呢,因爲她的懲罰正是女孩想要的,那就是母親完全而徹底的關注。

1.雖然懲罰只能抑制不良行爲,卻不能根除

如果我們問任何一個打孩子的父母:“打孩子管用嗎?”我們很可能得到的回答是:“其實不管用。但總能管用一會兒。”

2.懲罰本身並不具有教育意義

想通過打孩子給孩子的“教訓”,無法被整合成孩子的是非觀,所以你必須在進行懲罰的同時對孩子進行正向教育,讓他們知道什麼纔是應該做的。撇開對孩子對懲罰的負面感受不談,即使支持打孩子的人也說不出來懲罰能教給孩子什麼東西。還是拿那位小姑娘的事情來說一說。小姑娘的不良行爲是因爲想要得到母親的關注。找到了病根之後,如何消除不良行爲呢。改變女孩行爲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她扔東西的時候不理不睬,徹底消除這一不良行爲和母親關注之間的聯繫。隨後,母親應該在孩子聽話守規矩的時候給予她高質量的關注。這位母親試了試這個辦法,她在女兒翻開書本讀書時,而非亂扔書本時給予關注。果然,沒幾天,小女孩就不再扔書了。

3.懲罰總是會喚起孩子的負面情緒

例如恐懼和憤怒,而這些情緒會毒化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甚至會造成比不良行爲本身更嚴重的問題。

想想你自己被懲罰後(無論是小時候,還是在社會上)的情緒。

如果你查看一下對懲罰所導致的長期效果的研究,你會發現懲罰教給孩子的是暴力、偷偷摸摸、不自尊自愛以及其他的負面“技能”。

懲罰造成的四個R:

1.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報復(Revenge)——“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着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退縮(Retreat)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前三種情緒:憤恨、報復、反叛,會使孩子出現暴力行爲。班杜拉認爲,觀察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而家長懲罰孩子很容易給孩子提供一種攻擊性行爲的習得模式。當成年人對懲戒性措施使用過多或使用不當時,孩子們常常會變得更具有破壞性和侵略性,更加充滿敵意。

懲罰,並不能將規則內化到孩子腦子中,而只是一種外界權威。當孩子又要犯錯時,懲罰起作用是因爲對外界權威和懲罰的一種恐懼,而我們會發現,以此爲基礎形成的是非觀非常不可靠。如果危險信號是由孩子對外部懲罰的恐懼而不是孩子自己的內疚感發出的,孩子就會找很多借口。他可能只需要確信自己的不當行爲不會被發現就行了。或者,經過估計快樂/痛苦的風險,他可能先做了再說,即使以後會爲此付出代價。

我們必須放棄這樣荒誕的觀念——“若想讓孩子有好的表現就得先讓他難受”。

想讓懲罰有用,你得怎麼做

近年來大量的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存在大量所謂的“好孩子”現象,即許多所謂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較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是在讚揚聲中長大的,很少甚至根本就沒有遭受過挫折和懲罰。

要想讓懲罰有效,你得學會火爐法則。

火爐法則有如下四個特性:

警示性

一個火爐放在那裏,熊熊火苗,告誡旁人不能輕易觸碰和跨越,自然具有威懾力。

懲罰規則剛開始實行時,可以將之貼到一家人都能看到地方。

及時性

一個紅通通的火爐,如果你去觸碰它,你會馬上會被灼傷,而不是摸上去,等一下再感覺到熱。

如果你每次教鴿子啄杆子的時候,都延遲獎勵10秒種,那麼就算是花上一整天時間也無法都會它閃怎麼做;但是,如果你把延遲時間縮短到1秒,那麼例子就能在15分鐘內學會這個動作。人類面對懲罰或獎勵的時候也是一樣。懲罰越是及時,學習效果就越好。

必然性

如果你去觸碰火爐,你必然會被灼傷,而不會這次碰了會灼傷,下次就不會灼傷。

這需要家人的配合,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對些規則熟悉於心,更重要的是,要行爲一致,不能這位家長對於孩子的錯誤行爲嚴懲,另一位家長選擇包容。

平等性

不論是大寶、二寶還是三寶,去觸碰了火爐,都會被灼傷,火爐不會因爲你是什麼人而選擇是否灼傷。

如何降低懲罰的負面效應

任何改變已形成的行爲習慣和思想意識的過程,都會給人帶來心理上的不適甚至痛苦,心理學將其稱之爲“解構”。以改變過錯行爲爲目的的懲罰一旦出現,人會本能地採取對立的情緒和對抗的行爲,這是懲罰比獎勵更難掌控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內在原因。

懲罰也必須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安全的、同時也是受到尊重的,唯有這樣,懲罰纔會發揮最大效能。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真的關心他們。

《媽媽,我真的很生氣》這個繪本中有這樣的情景,孩子一生氣就亂扔玩具,媽媽爲了校正他這種行爲,首先是給情緒貼上標籤,告訴孩子什麼生氣,生氣的時候要說出來,之後是如果再次亂扔玩具,就將玩具放到一個專門的箱子裏,今天不能再玩,第二天才能玩。還有進一步的獎勵措施,如果不生氣了,就給畫上一個笑臉,等攢夠五個笑臉之後,就可以實現一個願望。可以看到,這個繪本中的母親是將懲罰與激勵一起運用的。並且孩子也是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去的。

在制訂和實施限制(不能做什麼)時要讓孩子參與進來。例如,你們可以一起做頭腦風暴,制訂孩子看電視、晚上外出玩耍或做家庭作業的限制。讓孩子參與討論(這意味着要讓孩子說得比你多,至少是和你說得一樣多)爲什麼限制是重要的、需要什麼樣的限制以及每個人爲實施限制應承擔怎樣的責任。

四歲以下的孩子,父母爲他們做設立限制。當孩子做錯的事情的時候,不要懲罰,要以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要避免由你來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應該怎麼辦。你最好問一些啓發性的問題:“發生了什麼事?你覺得原因是什麼?你現在打算用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從中學到了什麼能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問題?”

參考:《讓孩子的大腦自由》《正面管教》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