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幼兒園教育 > 小孩子情緒不定、發脾氣、逆反,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

小孩子情緒不定、發脾氣、逆反,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我的孩子脾氣這麼壞?爲什麼他總愛衝我發脾氣?爲什麼他的情緒這麼不穩定?排除父母本身情緒不穩、家庭系統問題等因素,從孩子自我發展的角度去理解,可能我們的困擾就會減輕很多。我們常在2-6歲的孩子身上觀察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他們情緒不那麼穩定,且會更頻繁地衝媽媽發脾氣,而不是爸爸

這個現象常被誤解。
比如有些爸爸會指責自己的另一半:
“我陪孩子的時候不是蠻好的嗎,爲什麼他一到你面前就脾氣那麼壞。是不是你太寵他了?”
這種指責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夫妻矛盾,還會讓做媽媽的無形中承擔不該有的壓力和委屈。
真相其實是這樣的。
小孩在2歲前後,自我意識進入了快速發展期。與此同時,孩子也逐步明白,媽媽並不總是他需要的時候就會在,他想要什麼就應允。媽媽不是專門爲了他而存在的。媽媽是另外一個人。早期的那種嬰兒式的全能感,一點點在孩子心裏喪失;與媽媽完全共生(我和媽媽就是一個人)的關係,也在悄悄發生改變。
這個時候,孩子小小的“我”,處於這樣一個矛盾的情境中:前方是自由,背後是媽媽。
孩子需要往前走,這樣他才能長大。孩子也需要媽媽,那是他的心理食糧。於是,孩子內心的遲疑以及恐懼越來越多。世界太廣闊了。挑戰太多。孩子愈發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單。孩子的焦慮也日益濃重。儘管他獨立探索的進程不會終止,但卻會更頻繁地回頭找媽媽。
就是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媽媽言行表露出的任何拒絕(即使媽媽可能出於某種正確性而拒絕孩子),都會很容易激怒孩子。孩子的怒氣說到底,是爲了迴避自己的無助感。若真的把這種無助擔在自己一個人身上,那孩子只有絕望這一條路可選了。放在媽媽身上就不同。媽媽若能夠接住孩子的喜怒無常,孩子就會獲得另外一條出路:確認愛、吸取愛的能量,情緒得以穩定,並有力量再次出發。
這種情況即使在成人身上也很常見。被一個陌生人拒絕並不容易讓我們失控。被一個自己在乎的、親近的人拒絕,卻很容易讓我們抓狂。相反,一旦在我們發脾氣的時候,最親近的那個人用理解的目光、寬容的懷抱接受住我們的暴怒,怒火反倒很快就散了。

這個時期的孩子就是如此。他們亟需要獲得自主感,希望從母親的懷抱裏逃脫,但同時他們又如此渴望母親的懷抱,希望從中得到更多的心理慰藉,而一旦母親的懷抱過來了,孩子又會本能地拒絕,看起來固執的不行。

小孩子情緒不定、發脾氣、逆反,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

對此,我們給父母雙方的提醒是:
對媽媽而言,最好能夠做到以下兩點:
1繼續給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持。媽媽可以不接納孩子的行爲,比如孩子若踢打自己,媽媽需堅定地制止孩子的行爲,但需要用溫和的眼神、態度及言語告訴孩子,媽媽接納了他的情緒。媽媽對於孩子情感上的這種包容,會促進孩子情緒的穩定發展、心理上的成熟,並推動孩子走向進一步的獨立。可以說,這個階段,媽媽對於孩子情感上的接納,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2陪伴孩子去做他喜歡的事。讀故事、用玩偶過家家、或者只是玩水、沙子、泥巴,再或者,鼓勵孩子去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等等。孩子在媽媽的支持中獲得了足夠的心靈滋養,在媽媽的陪伴下找到了媽媽之外的替代品,並從整個探索中獲得自主性、以及成就感,那麼他們就會逐漸從上述我們論及的、自我發展的矛盾中走出來,從那麼多的挫敗感中走出來。
而對爸爸而言,最好能做到以下兩點:
1不要爲“孩子在媽媽面前脾氣大,在自己面前乖”而沾沾自喜。更不要去指責孩子媽媽。爸爸要做的,是爲媽媽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持。如果爸爸和孩子同時指責自己,很可能會讓心力交瘁的媽媽陷入巨大的困擾之中。
2更多地承擔給孩子立規矩的責任,而不是全權把教養孩子的責任推給媽媽。一個既當爹又當媽的母親,更可能與孩子發生衝突。爸爸給孩子立規矩的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多陪伴孩子做遊戲。
整個育兒過程中,爲了呵護孩子的小小的“我”茁壯成長,父母均需要了解並做到以下幾點:
1保證夫妻關係的穩定和首要地位。當父母的最大注意力放在另一半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的時候,孩子的問題會少得多。因爲這個家庭中,自然就會留出一個空間是隻屬於孩子的,這個空間與父母沒有太多糾纏,讓孩子的探索不至於隨時處於被父母監視的狀態下,且允許孩子有適當的失控、緩衝和調整。有呼吸空間的孩子,是獲得了部分自由的孩子,他的長大也就隨之而來了。
2父母雙方都不缺席。按照上述分工分別承擔各自的育兒責任,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孩子就會從這種穩定中汲取最大的情感滋養和心理能量。男孩會從父親身上學會如何做一個男人,女孩則會從母親身上學會如何做一個有母性的女人。
3儘可能營造一個民主的氛圍,支持孩子的探索。有些父母因爲自身的原因,會對孩子日漸長大、遠離自己的行爲感到過度的失落。他們會下意識把孩子綁在自己身邊,而做不到放手。他們甚至會對孩子很多的探索行爲予以阻止,或者表現出過多的擔憂。這些都會無形中捆住孩子的手膠,阻礙孩子真正長大。
4謹慎評價孩子。有技巧地幫孩子走出複雜的挫敗情緒,幫孩子確認“我很好”(自尊)、“我能行”(自信)。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