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育兒寶典 > 末用假裝遺棄懲罰孩子

末用假裝遺棄懲罰孩子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5.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媽媽……”在等車的時候,我聽到人行道上,傳來一個小女孩尖銳地叫聲。  我轉頭,看到一個約摸三、四歲

末用假裝遺棄懲罰孩子

     “媽媽……”在等車的時候,我聽到人行道上,傳來一個小女孩尖銳地叫聲。

  我轉頭,看到一個約摸三、四歲的小女孩,正掛着一臉的淚,朝前面急切的喊着媽媽。沿着她的視線望過去,前面有個長長卷發的女子頭也不回地走着。

  “媽媽,媽媽……”小女孩蹣跚的奔跑,努力向母親的背影跑近。

  興許是聽到後面的叫聲越來越近,前後的女子也小步跑了起來。女孩哭得更激烈了,她短短的兩條腿怎麼趕得上母親的步子呢?

  女孩摔倒了。那位年輕的媽媽還是沒有回頭,徑自向前。

  “媽媽!媽媽等等我呀!”女孩用最大的聲音拼命喊着,臉上又是泥又是淚,卻顧不上擦,很快地自己爬起來,女孩是那麼惶恐,她怕追不上她的母親,她怕她的母親真的不要她。

  我開始責怪起前面那位母親的狠心來,無論這麼小的孩子犯了多大的錯,都不應該用不理她不要她來懲罰她。拋棄,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那麼恐懼的一件事啊。

  我們小時候,都有類似的事被嚇過。家長嚇唬孩子,讓他不好好學習就馬上出去討飯;老師嚇唬學生,再不用功讀書,就讓他不用再來上學了……

  假裝遺棄,是對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最簡單也最奏效的懲罰手段。

  “你給我出去,我不要你了。”這也曾是我管教淘氣小兒時最具威懾力的話。

  我家淘氣生來脾氣倔強,母親說像我,婆婆也說像我,我的朋友們還說像我。於是兩個倔脾氣的人通常就這麼對峙上了,這不,爲他吃飯時不
肯吃蔬菜,兩個人又擰在一塊兒了。
  “這麼不聽話,你給我出去,我不養你了,你愛上哪兒就哪兒。”我恨恨地說。 
   淘氣坐着沒動,開始嚶嚶地哭泣。
  “這青菜你吃不吃,不吃的話馬上走,到外面你有吃沒吃再不關我的事。”你是我兒子我是你媽,我還不信治不了你。
     淘氣還是一口不吃,眼淚叭嗒叭嗒地往下掉。
  “還不吃?不吃是吧。好!”我一把奪下淘氣的碗筷,如老鷹抓小雞般把他拎到了大門口。
  淘氣大哭起來,母親看不過,忙走過來勸:“好了,好了,別嚇着孩子。”
  “就是被你慣成這樣子的。”我更來氣了,一下推開她:“我管我兒子,誰都不許插手。”
  我打開防盜門,欲把他推出去。淘氣死命抵住門框,哭聲震天,卻仍不肯認錯求饒。。
  母親在旁邊拉,但終不及我發狠時的力氣。“你個特務!”母親不知道怎麼表達她的憤怒與焦急,衝我罵了這麼一句。
  淘氣還是被我關到了門外,在黑黑的樓梯口哭得聲嘶力竭。過了一會兒,我的氣稍消了些,終還是捨不得,隔着門問淘氣:“還挑食嗎?還不聽媽媽話嗎。”
  “不了,我聽媽媽話了。”淘氣在外面抽噎着說。
    打開門,是淘氣嚇得煞白的臉和滿臉的淚。孩子聽話了,我以爲我勝利了。可是在不知不覺中,我失去了什麼呢?對於孩子幼小純真的心靈,我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太殘酷了呢?

     孩子不知道你是假裝的,他會真的以爲會被父母拋棄,以爲會流落在陌生的街頭無依無靠。當然我們都不會真的拋棄孩子,可是你想過沒有,當這句話失去了效力,他知道你只是嚇唬他,慢慢對你的話就失去了信任,甚至可能他也就這樣學會了撒謊,這對孩子的教育是極不利的。 所以任何時候。請不要用假裝遺棄,來懲罰孩子。

   小威才5歲,卻已經顯示出對交際的濃厚興趣。有時候,他媽媽會爲此感到欣慰,但更多的時候卻是擔心。“他會跑到陌生人身旁,告訴人家自己的全名,然後就和別人攀談起來”,這位38歲的媽媽如是說。有一天,小威又自己跑出去了。對此,媽媽對他說:“下次你再自己跑掉,壞人就會把你拐走,他再也回不了家、見不到媽媽了。”聽到這句話,小威內心惶恐不已。小威的反應告訴媽媽,他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自個兒跑出去了。但是,這位媽媽這樣處理問題,似乎有點過分了。  

  在那些不斷傳出孩子丟失和恐怖襲擊消息的歲月裏,母親對孩子的安全給予十分的關注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有一點我們不得不弄清楚:媒介對負面事件的報道,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其效果是擴大了負面事件實際發生的機率。專家說:“這是彌散在我們文化當中的戲劇性幻想症,搞得家長們一個個膽戰心驚、神經兮兮。”當這些過度的擔憂被傳導給孩子時,他們也會變得焦慮,並且膽怯。

  到底是什麼在持續刺激父母們那緊張的神經?真正的危險到底是什麼?如何讓時刻揪着的心放鬆下來?如何既保護好孩子,又不因此而抹殺孩子們快樂和好奇的天性?來看看下面的專家意見吧。

  什麼讓我們憂心忡忡?

  世界是如此地危險,已經超出我們應該擔憂的程度,我們如何能放心地讓孩子一個人應對各種情況。但是,很多專家認爲媽媽們不敢放手的原因是:我們太習慣於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的世界了,而父母們則對於孩子們可能面對的危險過於敏感。幾輩以前,孩子死於致命疾病的機率並不像今天這樣小;人們更爲經常地面對各種威脅。但是在八十年代以後,這些威脅似乎變小了。再往後,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世貿中心襲擊事件尤其經典地代表了這一代父母的看法:相對於這危險的世界,人類太脆弱了。”

  面對全球性的威脅,父母們感到無助,於是試圖減小自己力所能及範圍內孩子所可能遇到的威脅,比如綁架或其他兒童犯罪事件。而現在社區關係的淡化,更加重了他們的擔憂。隨着人們工作和生活流動性的增大,與我們比鄰的常常是陌生人,或者我們不斷建立的是與陌生人的鄰里關係。而生活的忙碌,更使我們幾乎不可能去了解社區中的每個人。

  然而,給父母們揹負上如此過分焦慮的第一大禍首,並不是人與人關係的疏遠或一件件駭人聽聞的事件,而是??電視新聞。它通過將遙遠的地方偶爾發生的危險事件傳播給人們,讓人造成一種事件就在自己身邊的感覺。專家說:“父母對孩子的安危擔驚受怕,主要是他們看電視新聞太多了。”

  真正的危險何在?

  兩年前,美國有個孩子被拐騙失蹤,電視上經常放有關的新聞。結果,很多美國媽媽便十分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拐跑。 

  但是,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多年中,美國被陌生人拐走的孩子只有100多個,其中還包括了滯留一晚又被找回來的孩子。孩子被拐走的確不幸,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遇到這樣的不幸。孩子被拐騙,在一些情況下,會受到性攻擊,而且這樣的情況比例很高。在美國,每年都有5.8萬件此類事件發生,而大多數受害者是十幾歲的孩子。事實表明,十幾歲的孩子比幼兒面臨更多的危險,父母必須增強讓孩子樹立安全紀律觀念的意識。

      專家說,對於恐怖事件,由於發生機率基本跟中彩票的機率差不多,父母們根本不必而爲此過分傷神。

   大人在焦慮,孩子們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承受着來自精神和肉體的壓力??依賴性、晚上害怕、頭痛、胃疼……有的時候,孩子們還會將這些壓力轉化爲施暴。但是,羸弱和攻擊性不是必然相關的。孩子們需要基本的安全感,這樣他們才能全神貫注地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否則,當孩子處於不熟悉的環境時就會主動選擇迴避,比如新到一所學校、參加新工作的面試、會見陌生人等等。孩子還會失去判斷和識別真正危險、風險的能力,而這是他們自我保護的根本法寶。

  要教育孩子保持警惕,但不是毫無區分地懷疑一切。隨着孩子越長越大,父母對孩子的看護也應擔負起越來越大的責任。只有這樣,孩子纔會讓父母們真正感到塌實。具體要擔起多少責任,與孩子的成熟程度有關,但也有一些可以參考的意見。

  保護孩子,你能做些什麼?

  保持平靜。最好讓孩子不要被你的焦慮打擾,這是保護孩子最應該做的。邁阿密大學對一些在經受痛苦的藥物治療的孩子進行研究,發現他們都生活在父母的緊張情緒之下。  

  建立牢不可破的規則。不坐陌生人的車。拒絕那些自己感覺有問題的東西。逛商場的時候要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並且要講秩序??這些都是好的規則。在告訴孩子必須遵守怎樣的紀律時,不要說一些不好的話,諸如如果孩子怎麼樣就會怎樣之類的“詛咒”和恐嚇,一般性的警告就能奏效。

  小心的語言警告。如果過分灌輸“陌生人危險”的信息,孩子在遇到危險時就不敢求助陌生人。曾經有個孩子因爲不敢向陌生人求救,結果錯過了營救隊員,最後消失在大森林中。告訴孩子,有些情況不能跟陌生人走,而不是不能跟陌生人接觸。告訴孩子,如果需要幫助,必須找穿制服的人員、穿工服的銷售人員或者帶孩子的母親。

  讓孩子瞭解大人。如果你的孩子要跟某個大人相處較長時間,如保姆或家庭教師,在定人之前應向其他媽媽諮詢如何與這些人相處,併到有關部門查閱保姆或家庭教師的情況。

  避開電視新聞。專家建議人們不要讓12歲以下的小孩看新聞。在電視劇中,壞人往往遭報應。但在新聞中,無辜的人卻常常是犧牲品,這對孩子實在是太殘酷了。

  誠實而簡單。如果你的孩子問一件讓他恐慌的事,要解釋給他聽,但是不要再次嚇到他,同時也不要嚇到自己,以不破壞兩人的安全感爲宜。解釋過後,問他怎麼想的,及時糾正和驅除那些錯誤的想法,然後離開。這能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了什麼,生活還是會繼續下去。穩定而持續地增強孩子的安全感,有賴於父母們妥善處理生活中不斷髮生的這些事情。相信自己,這些,也是你們能夠做到的。

  孩子們需要基本的安全感,這樣他們才能全神貫注地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否則,當孩子處於不熟悉的環境時就會主動選擇迴避,比如新到一所學校、參加新工作的面試、會見陌生人等等。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