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育兒寶典 > 咋培養寶貝的音樂細胞

咋培養寶貝的音樂細胞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孩子一開始很喜歡彈琴,後來就厭惡了,因爲他們從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和愉快的情緒,而是由父母嘮叨和吵罵而引起的焦慮、煩躁、單調、無奈甚至失望和厭惡。

咋培養寶貝的音樂細胞

  很多孩子一開始很喜歡彈琴,後來就厭惡了,因爲他們從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和愉快的情緒,而是由父母嘮叨和吵罵而引起的焦慮、煩躁、單調、無奈甚至失望和厭惡。

  東東學習音樂的故事

  東東四歲,媽媽給她報了一個幼兒電子琴興趣班,孩子在班級跟着老師練琴還挺配合,但是回到家就不喜歡彈琴了。這怎麼辦呢?有一天,媽媽在窗戶外面看孩子們學琴,發現老師很會調動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孩子們彈完幾首曲子,老師誇張地說:“哎呦,你們彈得真好,我要暈倒了。”然後身體就往一邊倒,孩子們興奮得不得了,整節課下來都興趣盎然。媽媽很受啓發,回家就把孩子平時玩的布娃娃玩具找出來10個,整齊地碼放在電子琴旁邊的桌子上,東東彈完一首曲子,媽媽就讓布娃娃暈倒一個,孩子特別高興,有時候,媽媽不在身邊,她就自己彈,然後自己“幫助”布娃娃暈倒,東東很快成爲班裏樂感發展最快的孩子。

  一年之後,班裏很多孩子都要考級,媽媽卻做出了一件出乎意料的決定:不讓女兒考級。她說:聽說也看到過周圍人爲孩子學琴花大量金錢、時間和精力爲孩子學琴而奔波勞累,但是他們在談自己的想法時,很多人認爲孩子有了一技之長,長大了至少多了一個謀生手段,至於維持孩子的興趣和激發孩子的靈感是他們很少考慮的。因爲一個指法不到位,嚴厲指責孩子“你怎麼那麼笨”或“你怎麼那麼不用心”等等,如果孩子因此而喪失興趣或信心是很不值得的。與其這樣,還不如讓孩子放鬆地發展興趣,讓孩子爲琴感到愉快而不是感到倦怠。

  先天條件

  研究發現,所有人生來便具有音樂潛能,並且呈正態分佈。有的成人認爲自己五音不全或者缺乏音樂細胞,是把音樂才能主要定位在完善的歌唱或者樂器表演上,但是,絕大部分人都具有音樂欣賞的習慣和能力,這也是音樂學習習慣的重要部分。音樂智能是人類八種潛能之一。這些潛能在不同的人身上的組合不同,有的人在這方面可能是優勢智能,有的人在那方面可能是優勢智能,尤其是經過後天的環境刺激和教育培養,人具有了不同的能力特徵。

  胚胎期

  從胚胎期起,孩子就開始吸收母體內的節奏和語音,良好的感官經驗爲他們奠定了牢固的聽覺基礎。出生以後對聲源的探究意識發育很快,父母對孩子身體運動有節奏的帶動能豐富他的音樂感受。

  能順利地說話後

  孩子能順利地說話以後,對兒歌的節奏比較敏感,特別喜歡模仿成人唱歌跳舞,而且能唱旋律簡單的歌曲。

  四歲以後

  四歲以後在適宜的教育環境下,可以初步接觸樂理和鍵盤樂器。

  培養寶貝音樂細胞的5個策略

  良好的音樂學習經驗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具有特殊意義。音樂具有優異的審美功能,歡快、柔和、優美的樂曲能培養孩子良好的感受性,薰陶優美、安詳、高雅的情感,具有美化心境、陶冶情操的作用。音樂還有助於提高形象思維能力。研究表明,音樂教育和智力開發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在音樂中成長的孩子,能敏銳地感受理解音樂的特徵,並隨着節拍和旋律的變化讓想像力自由地飛翔。

  每個人都有音樂潛能,早期音樂體驗質量決定孩子音樂潛能發揮的程度,因此對孩子進行正確的音樂教育是關鍵。

  把音樂啓蒙與身體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可以在孩子的腳上系一個小鈴鐺,讓他在走路、跑步的節奏中感受音響。孩子高興的時候,有時會即興跳舞、扭擺身體,有時會自得其樂的哼唱,雖然可能曲不成調,但是大人要積極鼓勵,最好與孩子一起扭擺哼唱。成人可以有意識地對孩子的動作打節奏,伴隨他的走、跑、跳等身體運動。鼓勵孩子敲敲打打的行爲,讓他感受聲源與音響的關係,只要沒有影響別人的行爲,大人不要嫌鬧煩躁而阻止孩子。

  引導寶貝在自然音域內唱歌。

  四五歲以上的寶貝社會性逐漸得以發展,開始唱一些歌曲,但是大人要避免孩子模仿演唱成人歌曲,這對他們發育比較稚嫩的嗓音有損壞,引導他們在兒童的自然音域內唱歌。另外,律動是這一年齡階段兒童表達他們音樂感受的常用手段,鼓勵他們在朗誦兒歌或者聽音樂時喜愛用自己的想法和音響在遊戲中學習。如果孩子喜歡而且家庭條件允許,可以學習鍵盤樂器,鍵盤樂器比絃樂更適合幼兒學習。  

  可以帶孩子上正規教育機構的奧爾夫音樂班。

  奧爾夫是世界著名的德國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在音樂教育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發明了一套奧爾夫樂器教具,成爲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重要標誌之一,這套以打擊方式爲主的小樂隊編制樂器現已聞名全世界,80年代初介紹到我國並廣爲流傳。它並不是單純地音樂技能訓練,而是培養孩子多方面的素質教育,它鼓勵孩子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並通過音樂活動發展孩子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以及與人合作交往的意識。

  培養和維持興趣是培養寶貝音樂細胞的第一法寶。

  父母對孩子要求不能過高,如果超越了孩子發展的速度和限度,結果將適得其反,不僅扼殺了孩子對音樂的興趣,還可能壓抑孩子的個性。同時,注重音樂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尤其在關乎音樂考級的事情,父母要慎重。學習樂器必然要學習演奏技巧,要求孩子有一定的樂理知識和小肌肉控制協調能力,這對絕大多數學齡前兒童來說都存在着學習壓力。缺乏興趣的技巧訓練可能會讓孩子對音樂感覺乏味。因而,父母要開動腦筋想一些辦法,使孩子始終對音樂感興趣,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借鑑東東媽媽的教育智慧。

  享受藝術的薰陶和啓蒙是目的

  父母對琴童子女過高的期望值和極端的做法,社會上已經有不少報道和批評,東東的媽媽則在教育觀念上的站位比較高,對孩子彈琴的教育價值有比較理性的認識,即在孩子技藝不斷提高的同時,維護他對彈琴的濃厚興趣和對音樂的好奇心,讓彈奏樂器和欣賞音樂成爲孩子一生的一個高雅樂趣和人生修養的一部分。

  避免功利主義的觀念和做法

  爲了考級而把一首曲子反覆地練習很多遍,父母有時免不了情緒化地訓斥孩子,把生動活潑的藝術追求和享受變成單調乏味的機械訓練,結果有的孩子考了級就再也不願意彈琴。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和做法是不足取的。彈琴本身是一個很複雜的心智活動,尤其是在注意力的分配上:既要讀譜,又要看譜,還好搞準指法,有時還要糾正已經形成的錯誤,一雙眼睛、一個腦袋同時要幹這麼多事情,也確實夠難爲幼兒的了,而這一複雜技能的熟練掌握需要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而考級勢必要求孩子彈一個曲目很多遍,爲一個指法而練很多遍,這樣反覆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單調的。也就是這個原因,很多孩子一開始很喜歡彈琴,後來就厭惡了,因爲他們從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和愉快的情緒,而是由父母嘮叨和吵罵而引起的焦慮、煩躁、單調、無奈甚至失望和厭惡。

  因此,培養孩子學習音樂的好習慣,要求父母以學樂器爲媒介、爲資源、爲手段,要立於此又高於此,對細節問題既不可姑息遷就,又不可過分苛求,要站在較高的教育制高點上正確看待學習過程,把孩子每一個學習狀態(如勤奮、懶惰、勇敢、畏懼等)都轉化爲積極的人生教育。這才能讓寶貝真正享受到藝術的薰陶和啓蒙教育。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