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人與社會手抄報大全

人與社會手抄報大全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社會的基本介紹


社會,即是由人與人形成的關係總和。人類的生產、消費娛樂、政治、教育等,都屬於社會活動範疇。社會指在特定環境下共同生活的人羣,能夠長久維持的、彼此不能夠離開的相依爲命的一種不容易改變的結構(社會又被歪曲內涵作形容詞使用,形容在人羣中混日子過生活的人,特指混混,在學生中使用甚廣)。

局部看,“社會”有“同伴”內涵,爲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人與人的聯盟。整體上,社會,是由長期合作的個體,通過發展,組織形成團體,一般指在人類社會中發展中形成的默認小到機構、大到國家等組織形式。有時研究其它動物, 也可以稱其爲“猴子社會”、“狼羣社會”等等。

社會是共同生活的個體通過各種各樣關係聯合起來的集合。這種關係叫做“社會關係”。例,人類最主要的社會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共同文化以及傳統習俗。社會關係包括個體之間的關係、個體與集體的關係、個體與國家的關係。還包括羣體與羣體之間的關係、羣體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羣體的範疇,小到民間組織,大到國家政黨。國家在實質上是以一方領土爲界限的大社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就是個體與大社會之間的關係,而個人與世界的關係就是個人與人類整體社會之間的關係。

詞源

由人與環境形成的關係總和即謂之社會,“社會”和“會社”意思差不多,後者在漢語中本意指人與人之間互相聯繫而結成的組織,如結社、集會等:

1、“社”指的就是“團體”,“會”指的就是“用來聚集的地區”,合併就是“在一個地方所聚集成的一個團體”。

2、舊日裏社逢節日之集會行賽。

現代通常意義上的“社會”一詞來自於日本,對於西文“society”一詞,近代學者嚴復曾譯爲“羣”,日本人則譯爲“社會”,因雙音節詞又比單音節詞更適合於口語,故而並不太嚴謹的“社會”一詞反而擊敗了更爲準確的“羣”,牢牢地紮根於漢語中,流傳至今。

詞語解釋:

由人與環境形成的關係總和。如:「社會分工」、「社會風氣」。

某一階級或某些範圍的人所形成的集合體。其組合分子具有一定關係,依此關係,彼此合作以達到一定的目的。醒世恆言、卷三十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一個小節級同個茶酒保,把著團書來請張員外團社。原來大張員外在日,起這個社會,朋友十人,近來死了一兩人,不成社會。」如:「上流社會」。

舊時里社逢節日的酬神慶祝活動。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三月:「諸軍寨及殿司衙奉侍香火者,皆安排社會,結縛臺閣,迎列於道,觀睹者紛紛。」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三齣:「今年社會,可勝似上年麼?(淨)今年齊整,跳鬼判的,踹蹺的,做百戲的,不能盡述。」

國民小學教授的科目之一。內容包括歷史、地理等。

人與社會手抄報大全

手抄報二:人與社會學

在社會學中,社會指的是由有一定聯繫、相互依存的人們組成的超乎個人的、有機的整體。它是人們的社會生活體系。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爲,社會是人們通過交往形成的社會關係的總和,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

本質

人類社會的本質是人和組織的形式。

人,確定着社會的規模和活動的狀態。

組織形式,決定了社會的性質以及生產關係。

人類社會特徵

1、是有文化、有組織的系統。是由人羣通過一定的文化模式組織起來的。

信息社會的輪廓

信息社會的輪廓

2、生產活動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進行生產。

3、任何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是人類共同生活的最大社會羣體。

4、具體社會有明確的區域界限,存在於一定空間範圍之內。

5、有連續性和非連續性。任何一個具體社會都是從前人繼承下來的一份遺產,同時又和周圍的社會發生橫向聯繫,具有自己的特點。

6、有一套自我調節的機制,是一個具有主動性、創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機體”,能夠主動地調整自身與環境的關係,創造適合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條件。

社會人羣

社會並不等同於羣體。社會

是人類通過相互有機的聯繫而互相合作形成的羣體。合作,非常重要。

人類社會(社會)與人羣的區別在於:

1、社會各成員之間聯繫是必然的緊密的。

2、社會具有較複雜的組織結構。

3、社會具有相對集中統一的價值取向、文化特徵並得到全體成員的基本認同。

4、社會中有比較健全的生存和生產的職能和分工,具有對環境的適存度。“人羣”是孤立的一個靜態集合。

社會細胞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精神家園。家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穩定發展、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石。家庭核心元素是“人”和“財”,“人財兩旺”表示家庭幸福,每對夫妻生育2-3胎,是一般家庭與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但是整體人口過多人均資源下降會幫倒忙。

人與社會手抄報大全 第2張


手抄報三:人類社會制度變革

變革本質

社會制度變革的本質是:人類感覺的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不斷變革

一直以來,一些學者對社會的類型、功能、構成、特徵等,有深刻的研究。但是,對於社會爲什麼不斷變革,或者說有的社會被淘汰,新的社會登上歷史舞臺,什麼樣的社會得民心受到好評得到擁護,卻研究者寡。劉德長期致力於社會變革方面的研究,在其著作《財富論》中對社會變革有深刻的剖析,彌補了當前這個領域的空白。

從歷史的宏觀方面看,原始社會制度被奴隸社會制度代替,奴隸社會制度被封建社會制度代替,封建社會制度又被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代替。從‘剖面’看,在資本主義初期,資本家剝削僱傭工人沒日沒夜的工作,後來被8小時的工作制度所代替,再後來又被5天工作制所代替,等等。每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出臺都標誌着人類社會在演化,大方向是社會的進步和共同富裕。

是什麼因素推動了社會制度不斷更替呢?

中國有一句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見證了多少“帝王”的興衰成敗原因,也是對那些“獸性”暴君無情的鞭撻。秦王朝昏庸殘暴的覆滅,映襯出漢高祖寬厚仁慈;蔣介石橫徵暴斂的潰敗,折射出毛澤東自力更生共同富裕的成功。

變遷規律

重視和完善生命權

重視和完善國民的“生命權”,是優越的社會制度。也就是說,“重視和完善人民的生命權”的社會制度能夠得到人們的支持和擁護,相反,“漠視和踐踏人民的生命權”的社會將被人們咒罵和唾棄。生命權包括生存權和發展權,即正常生命存在和發展的權利。生存權是指正常人享有生命存在的權利,(罪大惡極者往往是被判死刑)發展權是指個人享有獲得‘維持生命存在’的更加幫助,和提高生命質量所需的資料的權利。

順着秦王朝覆滅的轍印,俯瞰着人類社會五千年文明歷史的足跡,尋覓社會制度更替的共性原因,不難看出有一條紅線始終貫穿着整個人類社會的變革和發展,始終支配着人類社會制度的變遷。這條紅線就是:人類階級鬥爭社會每時每刻都在爲“生命權”抗爭,社會制度的職責就是實現個人“生命權”。人民的個人“生命權”高於社會和國家利益和執政黨的利益,“正常人生命存在和發展權利”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種社會制度是否進步的準則。

社會的存在以個人的存在爲基礎,個人利益的實現又以個人生命存在爲基礎。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以人的存在而存在,個人生命存在權利和發展權利的完善,支配着社會制度的變遷。個人生命高於個人利益, 個人利益高於社會和國家利益的完善,就是社會制度變遷的規律。也就是說,一種社會制度是否進步,衡量的標準應該是:人民的個人的生命和財產是否得到了保護。

人們爲生命權抗爭,不辭辛苦地尋找着個人生命高於個人利益, 個人利益高於社會和國家利益的社會制度。個人生命和利益得到充分體現的社會就是“得民心”的社會。當個人生命和利益得不到保障時,當打着國家的旗幟橫徵暴斂,甚至貧富兩極分化巨大草菅人命時,這樣的社會便已病入膏肓,岌岌可危。

優勝劣汰

個人生命和利益是第一位的。正如俄羅斯聯邦總統德米特里·阿納託利耶維奇·梅德韋傑夫所說“任何國家的發展,任何國家的成就、追求,(階級鬥爭中推翻邪惡剝削制度的殘酷革命除外)都絕不能以人民的痛苦和失去生命來換取。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高於人民的生命的價值。” 如今,溫家寶總理所倡導和推廣的“政治改革”,不就是要把被社會“竊走”的自由和民主歸還給老百姓嗎?不就是要進一步完善“個人生命存在和發展的權利”嗎?不正是社會制度變遷規律的迫切需要嗎?

倡導“個人生命高於個人利益, 個人利益高於社會和國家利益”的“得民心”的社會制度,並非要放棄“國家利益”,只有“國家利益”得到了根本的保障,國家才能繁榮富強,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但是沒有細胞就沒有身體。因此,怎樣處理好“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是一個社會執政者的必修課。有人民利益才能夠有國家存在。所以“個人生命高於個人利益, 個人利益高於社會和國家利益”。越完善的社會,得到人民擁護的社會就越是優越的社會,進步的社會。如果說軍事力量強大的前蘇聯卻慘敗於沒有硝煙的資本主義復辟戰場的國家解體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悲劇,那麼“社會制度變遷要得到人民擁護”就是答案。

人與社會手抄報大全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