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同一堂課觀後感

同一堂課觀後感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觀後感一

《同一堂課》是一檔原創文化公益類節目,邀請知名學者或藝人,化身爲臨時“代課老師”, 在三天時間裏,在兩岸三地不同特質的小學,爲學生們上數節語文課,以探索語文教育的可能性。

“一個人的聰明和天分當然存在,但聰明和天分需要溫度、溼度和土壤。只有在一定的情況下,這個人的天賦才能像種子一樣慢慢發芽,長成一棵幼苗,到參天大樹。”作家劉震雲來參加《同一堂課》,是擔心中國教育,尤其擔心小學生,“老師在講,他們揹着手聽”。

王珮瑜講課文《空城計》,用京劇裏的“湖廣音、中州韻”把孩子們鎮住了。濮存昕去了國家級貧困縣,自己動手做戲服、道具,給從沒看過戲的孩子帶去戲劇教育。張大春則回到家鄉濟南,講“有些字年紀比較大,有些字很年輕”,以及“李白眼神不太好”,引導二年級學生寫出了人生第一首古體詩;同樣講李白,孟非去臺灣排灣族小學,通過詩歌講述李白的旅行路線圖。

徐帆念念不忘《背影》,她從不好意思對父母說“我愛你”,卻每天都對女兒說這句話;楊祐寧講《曹衝稱象》,用現場浮力試驗發現了三國神童的漏洞……“代課老師”們再次驗證,語文課從來不應該是枯燥的背書、抄寫。

《同一堂課》的宗旨,是把不同的教育方式帶到課堂。“沒有人會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濮存昕、劉震雲在講,于丹也在講。人生是一場中長跑,是持續一生的馬拉松;人生要學的所有東西,其實都在小學課本里教過了。

這樣的綜藝節目是一種正能量的傳播,也教育引導了不會和孩子們交流的大人們,值得稱讚的節目。

同一堂課觀後感

觀後感二

今天無意中看到了《同一堂課》中張大春教孩子們唱詩的的片段,不得不說一開始這幫小學生們的背詩方式簡直就是我本人了,全班一起卯足了勁兒大聲喊,皮一點的時候還要和同桌比一下誰聲音更大。

自己讀書的時候沒覺得,聽了他們的夜宿山寺真的是“聲”化武器沒錯了,感覺回到了自己兒時讀書的時候。

再一對比後面張大春把這首詩唱了出來,有了抑揚頓挫的調子,整個感覺立馬不一樣了,想起來當時學水調歌頭的時候,老師也是教我們唱出來,還聽了王菲唱的那一版,確實覺得這樣的形式更有意思,也有助於背誦,不知道大家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們會不會教唱詩這一part誒,好奇現在的小學課堂有張大春這種形式來教古詩嗎?

感覺這個節目的意義在於引導老師,家長學會教育孩子,用科學的方式引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

同一堂課觀後感 第2張

觀後感三

今天帶着侄女看《同一堂課》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侄女也覺得有趣。

本來我對於丹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百家講壇上講解《論語》心得頭頭是道的女學者,沒想到當她變身代課老師走進臺灣池上小學後,竟然毫無違和感!她在陣陣稻香中帶孩子們走進田地勞作,爲的是讓學生們真實地感受陶淵明筆下的《歸園田居》。講真,我上學的時候也學過這首詩,但是完全沒有這種用雙手親自割稻的體驗,可以說是超級羨慕這些孩子了!特別是一些本來在課堂裏調皮的孩子也不再搗蛋了,大家都超級投入,完全沉浸在割稻的喜悅中。看到孩子們純粹的笑容,我也不自覺地爲他們感到高興。這種在勞動中讀懂詩歌意義的戶外體驗課好有意思呀,對於丹老師刮目相看了!

爲了開拓孩子的思維,于丹課堂上問陶淵明會不會種田這樣有意思的問題,

說到陶淵明,對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田園派詩人的層面,只知道他會寫詩,從沒想過陶淵明會不會種田,小學生思路好清晰啊,讀着“草盛豆苗稀”就頭頭是道地分析了起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學霸啊!!!

我覺得他應該是會種的吧,感覺可以和他那個不爲五斗米折腰聯繫起來了,可能就是因爲自己可以種大米,就不稀罕官場的俸祿了吧。

同一堂課觀後感 第3張

觀後感四

看了最新一期的節目,看完心裏莫名覺得有點沉重。徐帆班上的孩子們和爸爸的交流都很少的樣子,她留給學生們的家庭作業就是各種對爸爸的提問,看的時候就覺得有些問題真的是覺得如果不問我爸,確實自己也不知道。很感觸有這樣的教育方式,在除了看重學習分數上能關愛到孩子的內心發展是培養一個善良孩子的最好方法。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孩子們主動交流和思考,拉近和父親的關係,可以說是很棒了。

再就是馮侖讓學生們填的父母時間表:不知道大家平時對父母的生活了解的多不多,反正我自己而言,是瞭解的比較少的,想想總是爸媽會在微信問我在做什麼,吃飯了嗎,自己卻很少會主動問他們,真的有點慚愧。

工作越來越忙,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裏早已出現了許多新事物,我們的愛好、心態都出現了變化,但這些好像並不會和父母說。漸漸地,父母彷彿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同一堂課觀後感 第4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