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遠離家庭意外傷害,警告阻止孩子爲何往往無效?因你沒解決這關鍵點

遠離家庭意外傷害,警告阻止孩子爲何往往無效?因你沒解決這關鍵點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但無論如何叮囑,兒子還是曾經被打火機燒傷、被熱水燙過、手握在了刀鋒上、用燙熱的電吹風吹眼睛……好在非常幸運,沒造成多大傷害。

一位朋友卻沒有那麼幸運了,她4歲的兒子某天看到爺爺用打火機點香菸覺得很有趣,要求爺爺給他玩,爺爺拒絕了孫子,說打火機危險小孩不能玩。

沒想到當天晚飯後,在客廳看電視的全家人聞到了一股燒焦的味道,衝進房間才發現牀上的棉被已經冒出濃煙。

孩子大哭衝出來,頭髮已經被燒沒了,臉燒得赤紅,後來送到醫院治癒後臉上一個個凹凸不平的傷疤,容貌基本上被毀了。

原來孩子晚飯後偷偷拿了爺爺的打火機躲在被窩裏玩耍。

遠離家庭意外傷害,警告阻止孩子爲何往往無效?因你沒解決這關鍵點

遠離家庭意外傷害,警告阻止孩子爲何往往無效?因你沒解決這關鍵點 第2張

遠離家庭意外傷害,警告阻止孩子爲何往往無效?因你沒解決這關鍵點 第3張

這樣的意外傷害似乎離我們很遠,但似乎並沒想象中的那麼遠。中國每年有超過20萬兒童死於意外傷害,其中70%發生在家裏。是我們的家長叮囑得少嗎?答案是否定的。但爲什麼我們經常警告他們,他們還是會去觸碰還會去做呢?

有人說是好奇心導致,你越讓他們不要摸,他們越是要嘗試。幼兒說認爲孩子們更多的是缺乏對危險的認知。每一件潛在危險的事物,在僅有些少生活經驗的他們來說,腦海裏沒有概念,什麼是危險?什麼是燙傷割傷?他們對這些沒有任何的認知,所以他們也不知道碰觸大人嘴裏說的危險東西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所以,與其總是擔憂孩子受到傷害,或者只是一味警告孩子們“危險”,還不如直接告訴他們正確的使用方法。

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一、首先讓孩子對危險有認知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在兒童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都具有獨特的認知結構。對於幼兒來說,最早期的認知來自生活實踐。鑑於孩子們這樣的認知特點,那麼爸媽們就要想辦法通過現實生活來讓孩子知道危險的真相,讓他們對割傷、燙傷等傷害有個感知。

當然我們不允許讓孩子們置身於嚴重的傷害中,只需要在孩子和家長可以承受的範圍中讓孩子在大腦中輕輕刻下溝回即可(孩子對每件事物和知識的認知,都是通過大腦形成溝回導致的)。

比如燙燙的杯子,讓孩子的手快速觸摸一下,“看!冒煙霧的杯子不能摸,會燙傷。”有時某些我們不忍心讓孩子直接進行的嘗試,比如割傷、觸電,那就尋找合適的機會吧。有位媽媽切菜時不小心割傷手指,把孩子叫到跟前:“看!刀子能割傷皮肉,危險。”還有位媽媽當孩子玩電蚊拍時故意沒阻止,讓孩子私自壓按鈕時被輕微的電流電到手指,讓老是喜歡玩插座的孩子熊孩子從此對插座電源產生敬畏感……

二、教給孩子正確的使用方法

曾看見一親戚讓她4歲的兒子手持鋒利的刀子在廚房摘菜,感覺有點觸目驚心,但孩子使用得很自然,也非常有自我保護意識,我在嘗試幫忙時,他特意告訴我說“手不能碰到刀口,會被割傷”。

孩子的媽媽說,從2歲起,孩子什麼都要摸一摸做一做,從那時候開始,她就非常有目的地教孩子正確使用刀子、剪刀、電插座、滾燙的杯子……的方法,如何做就不會傷害到自己。比如刀子要握着柄,刀子切下時要遠離手;端燙的杯子要套上膠套,放涼才能喝等。

這位媽媽說自從教會孩子正確的自我保護後,他們沒再阻止過孩子,因爲孩子已經懂得小心,也知道如何不會傷害到自己。

幼兒說提醒的是,即使已經教會孩子們正確的使用危險工具方法,有些細節還是需要教給孩子。比如拿着刀叉、筷子時不要跑不要跳不要走來走去,而是坐着使用;手溼的時候不能插電源線;儘量給孩子使用鈍口手工剪刀而不是尖尖的裁縫剪刀等等。

想起侄女小Q3歲時的趣事,她不小心被爐裏彈起的柴火灼傷了小拇指,奶奶忙着做飯,跟她說牙膏效果很好。不一會小Q傷心地跑過來:“奶奶,我已經吃完了一支牙膏,還是好痛。”奶奶眯眼一看,小Q滿嘴白沫。之所以鬧出這個笑話,那是年幼的小Q沒有“藥可以塗的”認知。

所以,與其總是擔憂孩子受到危險的傷害,還不如讓他們建立“危險”的認知。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