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紙尿褲會變O型腿,真的假的

紙尿褲會變O型腿,真的假的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穿紙尿褲會導致O型腿?夏天天熱不用穿紙尿褲,直接把屎把尿就好?穿開襠褲更方便,寶寶也更舒服?新手媽媽在照顧寶寶的日子裏,紙尿褲和老人之間就差了不止一條,甚至十條紙尿褲的距離,所以今天就來說說,紙尿褲該不該背這個鍋。

用紙尿褲的寶寶真的容易O型腿嗎?

當然不會,這種說法簡直大錯特錯。

研究表明,導致O型腿腿的真正因素是:

1)發育性因素

由於寶寶缺乏維生素D從而引起體內鈣、磷代謝紊亂,而產生的佝僂病表現;

2)過早站立或學步

寶寶過早站立或學步,因其骨骼發育無法適應運動強度,也容易導致“O型腿”;

3)遺傳因素

所以,那些說紙尿褲會導致寶寶O型腿的家長們,請學習一下科學育兒好麼?!

嬰幼兒的腿部看起來都有一點彎曲,很多在1歲左右都有輕度的O型腿,隨着寶寶的發育,又會有輕度的X型腿,之後會恢復正常。這是發育中的正常現象

紙尿褲會變O型腿,真的假的

極少極少情況下的O型腿、X型腿是由疾病導致的,當發現寶寶腿部彎曲嚴重、只有一側受損、左右不對稱、2歲以後嚴重惡化,7、8歲還有明顯可見的內八,身高比同齡孩子低很多很多,則應引起重視,並干預治療。

過度給寶寶把尿存在哪些危害?

1)過度把尿會破壞寶寶建立自主排尿的功能

寶寶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要在三歲左右才能完全發育成熟,而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礎之一。在此之前,寶寶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

長期頻繁地給寶寶把尿將使寶寶對便尿的反射完全依靠大人的指令,而不能靠自身的膀胱充盈刺激括約肌反射排尿。

而且寶寶缺乏憋尿的經歷,其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鍊,會導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而尿頻等。這種情況一般需要寶寶兩歲多上幼兒園後才能發現,寶寶總尿牀甚至午睡都會尿牀,這些問題都是把尿引起的。

2)過度把尿容易造成寶寶肛脫、肛裂、尿頻等

有兒科專家指出,家長無法準確的判斷出寶寶的排尿時間,對小寶寶(1歲以內)進行把尿訓練,如果掌握的時間不對,很容易引起寶寶的抗拒,這樣就會對寶寶以後的如廁訓練帶來不利影響。

而且,把尿時機非常不容易掌握,一旦把尿時間過長,會對寶寶肛周產生壓力,對嬌嫩的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

局部頻繁的給寶寶把便,寶寶會因爲頻繁用力,和自身控制肛門括約肌韌帶的鬆弛,極易出現直腸黏膜經肛門突出的情況,也就是脫肛。

脫肛會造成寶寶排便時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費力程度,而引發肛裂的可能。

由於不能確定寶寶什麼時間會排泄而頻繁的把尿,一直抱着寶寶“噓噓”到寶寶排出來爲止,這時候千萬不要以爲寶寶是“真的有尿了”,很可能是因爲寶寶的括約肌已經鬆弛,這時寶寶將更難控制自己排便排尿,造成尿頻。

紙尿褲會變O型腿,真的假的 第2張

寶寶穿開襠褲存在哪些隱患?

1)開襠褲不衛生

寶寶穿着開襠褲,隱私部位全都暴露在外面,勢必會和各種看不見的細菌、寄生蟲等來上一次次的親密接觸,很容易造成生殖器、尿道、肛門等感染。

特別是外出時,公共環境的細菌不知道有多少,穿開襠褲根本就是在製造細菌和寶寶私處接觸的機會。帶寶寶玩公共滑梯、帶寶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這些時候開襠褲的寶寶暴露的部分可全在接觸各種細菌啊。

而且,寶寶的衛生意識很淡薄,有時候隨手抓一下隱私部位後沒有及時洗手,又啃手指或吃東西,又會增加病菌通過糞口傳播的風險。

2)開襠褲不安全

開襠褲會暴露寶寶的臀部、外陰部等敏感部位,很容易被銳器扎傷或燙傷,那些平時的玩具和日常生活物品都可能對寶寶造成傷害。暴露屁股,下體隱私部位,容易受到碰、撞、刺、夾、燙、擦的危害。

還有夏天無孔不入的蚊蟲等,它們可不論什麼部位,只要是鮮嫩可口的都喜歡叮咬。一旦感染,對寶寶造成的傷害可能是終生的。臨牀上,寶寶陰囊被劃傷、抓傷的情況,又不是沒有出現過。

3)不利於性教育

開襠褲會令寶寶的小屁屁整天都暴露在外面,大家都能看到,這真的好麼?

有些老人,就喜歡在男寶的小雞雞上捏一把或摸一摸,還會說問寶寶“這是啥,不要了行不行”自以爲在逗寶寶,實際是一種不尊重寶寶的表現。

每次戳心的性侵事件發生後,我們都會一遍一遍的告訴寶寶“穿背心和短褲的部位是不能給別人摸的”。只想說,相比之前對寶寶的性教育,卻還在主張給寶寶穿開襠褲的家長,打臉不!

要知道,再小的寶寶都是有隱私權的,教育寶寶保護好自己隱私部位的同時,要讓他們知道別人的隱私部位也不能隨便碰,要學會在尊重別人。

4)穿開襠褲更易得尿布疹

寶寶穿開襠褲後,有尿感了不管是哪,經常站着或坐着就尿了。有時候尿液順着寶寶的大腿流下,或着尿溼在地板上後又坐下玩耍,小屁屁溼乎乎的一片,尿液直接刺激皮膚,更容易導致尿布疹的出現。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