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孩子被欺負後,是忍還是反擊回去?

孩子被欺負後,是忍還是反擊回去?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在分答平臺上我們發現,家長們向我們的老師提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被打了,是忍還是打回去?不少家長情緒相當激憤,一味忍讓當然心有不甘,可是如果反擊回去似乎也不能解決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直面這個話題,就不同的具體情景和大家探討一下。

寶寶的玩具被搶會被欺負?

孩子被欺負後,是忍還是反擊回去?

寶寶的玩具被搶,卻從來不反抗。以後會不會太軟弱,會不會被欺負?這是很多媽媽的困惑和苦惱。之所以苦惱,是覺得,在這個競爭的社會,如果寶寶太多溫順,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不懂得爭取,很容易吃虧。但是,沒有證據表明,小時溫順的寶寶長大後就一定是受氣包,相反,中國還有一個詞語,以柔克剛。這樣說,是不是讓家有溫順寶寶的爸爸媽媽更安心一些呢?

重要的是,寶寶知道自己擁有權利,而不需要大吵大鬧地用武力保護自己。只要寶寶沒有因爲周圍孩子的不友好行爲而煩惱,當手中的玩具被搶走後,還能撿起其他玩具玩起來,並且看起來感覺還好,對自己的境況很滿意,就沒有理由改正寶寶的處理方法。有時,你的不舒服,你的擔心只是你的。

但是,如果這種搶奪行爲讓寶寶很抓狂,而且寶寶還不會保護自己,無法阻止其他小手從他那裏搶奪東西,你就要過去幫他。例如,別的孩子要搶走寶寶的玩具時,要鼓勵寶寶保護自己的權利,說“我現在正在玩這個玩具”。首先,你要示範給寶寶看如何處理這樣的事情,並要替寶寶說,“他正在玩着個玩具。”如果玩具已經被搶走,不要再把它搶回來,如果需要要回玩具,態度要和善,也要堅定,並且要再三申明,“軒軒還沒有玩夠這個玩具,請你還給他。”如果那個小朋友同意了,你要表現的很大方,當你的寶寶玩夠這個玩具後,要鼓勵他把玩具拿給剛纔搶奪玩具的孩子。

如果搶東西的小朋友拒絕把玩具還回來,也不要跟他搶,可以給寶寶找其他的玩具玩,同時要做好準備,不要讓別的小朋友把這個玩具也搶走。

在你替寶寶要回玩具之前,讓他自己先去要回玩具。你的目標是讓寶寶學會自己解決這樣的困難,而不是總依賴你。

寶寶被欺負後,要安內攘外

孩子被欺負後,是忍還是反擊回去? 第2張

帶寶寶出去玩,一個看護不到,寶寶被別的小夥伴“攻擊”了,雖然沒有受傷,但寶寶還是嚇哭了,你又心疼又生氣。面對這種情況,到底該如何正確引導寶寶,讓他學會保護自己呢?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安內攘外“。

“安”大人,情緒要平和

“安內”首先要“安”的是大人,作爲父母,在感情層面我們的情緒不能太波動,寶寶被打了,心裏一定難受,甚至有些父母感覺就像是自己被打被欺負了,這其實是將寶寶作爲大人“自我”的延伸,而這種“自我受損”的感受通常都會以焦慮、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繼而的情景可能是情緒不穩的父母帶着寶寶去找“肇事者”追究責任,這樣可能造成的局面不是另一個寶寶被你所傷害,就是雙方家長之間發生更大的衝突。

“安”寶寶,阻止侵犯,提供保護

其次要“安”的是寶寶,如果寶寶在受到侵犯時,你在現場且看到整個事情的經過,那一定是先阻止侵犯行爲的繼續,爲寶寶提供保護,進而安撫寶寶的情緒。

比如在遊樂場,寶寶先拿到的玩具被搶,你一定要帶着寶寶把玩具要回來,如果寶寶眼看着自己先選擇的玩具被搶,而且搶奪者就在他面前玩的話,這也是一種傷害。如果一直這樣,寶寶很容易變得懦弱,不能維護自己的東西。

被侵犯後,要傾聽寶寶,陪伴寶寶

如果你沒有清楚地看到事情的經過,而寶寶在遇到被打等侵犯行爲後,來尋求你的幫助,這時,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陪伴寶寶,安慰寶寶,讓寶寶在事件中感受到的恐懼和難過隨着哭泣流淌過去。你可以抱着寶寶,表達出寶寶的感受,比如“你的玩具被搶了,心裏很難受,是嗎?”“你覺得難受就哭吧,媽媽/爸爸陪着你,媽媽/爸爸愛你。”等寶寶情緒能平復下來了,再決定下一步如何解決問題。

“攘外”是解決問題,不是追究責任,要讓寶寶明確處理衝突的規則

在解決問題的這個環節上,其目的並不是追究責任,更多的是爲雙方寶寶明確處理衝突的規則,比如:不能傷害別人,有不同意見可以用嘴說,寶寶之間解決不了的事情可以找大人幫忙等等。這些都是讓寶寶知道文明的處事規則,以及慢慢接納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見和看法。

如何幫助欺負人和被欺負的孩子

孩子被欺負後,是忍還是反擊回去? 第3張

3-6歲這麼小的時候,孩子們就學會了用排斥和身體威脅來獲得並保持對別人的控制,這些行爲播下了恃強凌弱的的最早的種子。孩子們需要父母和老師的幫助,才能知道他們確實有選擇和個人力量,這會使他們不那麼容易成爲恃強凌弱的目標。如果大人拯救孩子,而不是教給他們技能並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所擁有的力量,就可能在無意中鼓勵孩子成爲受害者。畢竟,欺負人的孩子需要受害者才能成功。 西西知道,當他向媽媽哭訴別的孩子打他時,他能得到大量的關注。他的媽媽會擁抱她,叫他可憐的寶貝。並且會打電話給幼兒園。指責老師沒有做到足夠的監督來保護孩子。老師就會承諾更警惕一些。 當然,孩子確實需要大人的保護和監督,把這個問題告訴其他大人是恰當的,但是,在這個年齡,賦予孩子們解決問題的力量也是同樣重要的。 西西可以學會說:“住手!不能打人。”他可以向一個大人尋求幫助,而大人可以教西西說出自己的感受,“你弄疼我了,我生氣了。” 通過專注於健康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教給孩子們理解和表達他們的感受,你就能通過不恃強凌弱來防止恃強凌弱。解決問題的其他技能包括說出並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學會與人共情。孩子們還能學會專注於解決方案,而不是譴責的重要技能。共情和同情在整個童年期和青春期都會持續發展,但你可以在孩子一進入同齡人和朋友的世界時就鼓勵其發展這種能力。 3-6歲這幾年是與孩子坦率地談論恃強凌弱問題得好時機。在討論會上,讓孩子談談當一個人被欺負時會有什麼感受,他們認爲爲什麼有人會欺負人,以及他們可以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在幼兒園裏,孩子們經常會因爲彬彬推倒他們的積木、搶別人手裏的玩具而發生衝突。有一天,彬彬沒有來,老師決定把這當做一個幫助孩子練習同情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在主題課上,老師問小朋友們:你們認爲彬彬爲什麼會做讓別人傷心的事情? 一個小女孩說:可能是因爲他沒有朋友? 另一個孩子說:可能是因爲他沒有學會用話說。 老師問:你們有多少人願意幫助彬彬?每個孩子都舉起了手。 老師又問:你們能做些什麼來幫助彬彬呢? 有幾個孩子建議:他們會邀請彬彬一起玩。告訴他,當他破壞別人的東西時他們的感受。 在以後的日子裏,孩子們真的這麼做了,而彬彬也不再攻擊小朋友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