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寶寶不睡覺還喜歡啃手指是怎麼回事?

寶寶不睡覺還喜歡啃手指是怎麼回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閨蜜家的寶寶3歲了,平時非常的活潑,精力也很旺盛。本來喜歡玩是孩子的正常表現,可以小寶寶到了晚上也不願意去睡覺,經常是玩到很晚,還不情願去和媽媽睡覺。閨蜜只得陪着一起,平時閨蜜還要上班,經常是頂着熬夜的黑眼圈精神恍惚一整天。

時間久了,閨蜜覺得這種作息對於孩子的發育來說也是不健康的,但此時卻發現,想要更改孩子作息真的很難。

其實,寶寶不按時睡覺是在幼兒期比較常見的問題行爲,相信會有部分家長認爲,這是很普通的現象,完全不涉及到問題行爲的。如果孩子晚上不睡覺還愛啃手指,家長得認真對待,這是“問題行爲”,那麼什麼是行爲問題呢?

什麼是“問題行爲”

很多家長對於這問題並不是很瞭解,認爲這是很常見反應,不必做過多的關注,但是實際並非如此,這些行爲同樣值得引起關注。

問題行爲指的是寶寶的行爲超出了相對應的年紀該有的行爲方式。比如說不善於與同伴交往,思維能力比較弱、容易緊張等等。雖然常見但是其影響卻不能被忽略。

那麼問題行爲具體指的是哪些方面呢?下面我們對於有代表性的幾種孩子的“問題行爲”進行分析,希望能對各位家長有所幫助。

孩子問題行爲的幾個表現

在孩子的日常行爲中,有些行爲是比較常見的,卻並非正確的。家長們留心觀察,自家孩子也許有這些行爲,但卻被自己忽視了。

寶寶不睡覺還喜歡啃手指是怎麼回事?

1.很容易被不同的事物分散關注點

有些家長認爲當孩子長大了這種關注能力自然會提升,其實不然,這種關注點維持時間短是要在幼兒期就要進行改善的。

2.出現偏食、挑食的現象

對於兒童的營養攝入是關注的,所以在孩子出現這些不正確的飲食習慣時,是要多加註意的,這是對孩子的生長髮育不利的。

3.遇到不熟悉環境很膽小,容易焦慮

有的孩子在家人面前會表現的很霸道,但到了陌生的環境裏又會很膽小,分離焦慮表現得十分明顯。甚至會因此產生一些生理上的病症反應,比如說肚子痛、頭痛等。

4.喜歡啃手指

凱凱今年4歲了,媽媽說他平時不愛吃糖,但牙齒卻非常不整齊,還有齲齒。我瞭解後發現,凱凱一直有吮吸手指的習慣,特別是晚上睡覺的時候,這是造成他牙齒問題的主要原因,但卻常常被家長忽視,認爲小時候誰還不啃手指呢?

雖然大部分孩子都會有這種行爲,但是如果是4歲之後還有這種狀況的話,就是不合適的了。並且也會影響孩子的牙齒狀況。

5.不願意聽到別人的批評

當自己做錯事時,不接受家人或者其他人的批評,會表現的很抗拒,甚至有頂撞的語言行爲。這時候家長就要重視起來了,可不能視而不見。

6.不願意入睡

有相關數據表明,中國的孩子存在睡眠問題的比重大約有四成左右。這與孩子容易興奮的特質和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這些孩子的“問題行爲”在生活中是很普遍的,家長在發現孩子存在這樣的狀況時,要及時進行干預的,這樣孩子才能身心健康的成長。

家長該怎樣對待孩子這些問題行爲呢

爲孩子創造融洽的環境氛圍家庭環境是否融洽對孩子的影響是長期的,甚至持續其一生。所以家長爲孩子創造有愛的、友善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行爲養成是很有幫助的。當家長專注的做事時,孩子也會對這種行爲方式又概念,也會模仿着安靜下來。

不過分縱容、溺愛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有些問題是家長不可退讓的,這對於孩子的行爲規範是很重要的,讓孩子知道哪些部分是不可以做的,比如挑食的問題,家長是可以通過干預進行改善的。

還有些家長會選擇追着餵飯,尤其是長輩帶孩子,這樣的溺愛對孩子的行爲發展有弊無利,一定要引起重視。

多表達愛,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家長要對孩子多說愛,這樣孩子會比較有安全感,在短暫分離時也不會過於擔心自己被拋棄,會比較容易接受新環境。同時,也讓孩子更加自信,對於指正自己的言語也更加容易接受。

我常跟大寶說“我愛你”,他也會這樣迴應我,有時還會說,媽媽,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嗎?我回答說,是的,我親愛的孩子。我們80、90後在小時候很少跟家長這樣聊天,親子關係也不盡融洽,所以長大後很多人跟父母溝通少,甚至不知道說什麼。主要是由於一直沒有這種習慣養成,長大後很難改變。

採用適合孩子的方法在方法引導上不要過於生硬,講大道理更是不可取。家長通過孩子易接受的點進行引導。

在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爲時,家長要回想下自身的做法是否爲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改正自己的行爲偏差爲孩子營造健康的環境。另外,在糾正孩子的行爲時,家長的耐心和態度很重要。

“寶寶不睡覺,還喜歡啃手指?”可能是“問題行爲”在作祟,家長要重視起來了。相信每個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是用心呵護和教育的。但老話說,“樹不修不直”,如果發現孩子有上述這些問題行爲時,還是要及時跟孩子做好溝通,並且正確引導纔好。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