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女兒小聲問我“媽媽,這個貴嗎?”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女兒小聲問我“媽媽,這個貴嗎?”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兒掰着手指算:“媽媽不是你說的嘛,我們家只有爸爸一個人掙錢,又要給我交學費,又要上輔導班,每天還要買菜做飯,我們家太窮了。”哭窮就像一個根植在孩子心底的木馬程序,文件名是“我們家沒錢”,入侵大腦的時候就變成…

原標題:女兒小聲問我“媽媽,這個貴嗎?”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萌娃雨衣

春遊良品

閱讀盒子

多功能桌遊

物質上的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養出一個“心窮”的孩子。

——鹿媽

◆◆◆

作者 | 李耳耳

來源 | 女兒派(ID: nverpai)

有一次,我帶着7歲的女兒出去玩,猝不及防地被孩子“傷害”到了。

我們路過一家賣輪滑鞋的店,想鍛鍊女兒的平衡能力,便帶着女兒進店試試。

女兒很開心,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小心翼翼地站了起來,大大的笑容掛在臉上,看得出來她很喜歡這雙鞋子。

接着女兒湊到我的耳邊小聲問我:“媽媽,這個是不是很貴呀?貴的話就不買了吧。”

我問女兒爲什麼。

女兒掰着手指算:“媽媽不是你說的嘛,我們家只有爸爸一個人掙錢,又要給我交學費,又要上輔導班,每天還要買菜做飯,我們家太窮了。”

我聽了心裏一驚,想起了平常我最愛對女兒說的話。

報名游泳班的時候,我說:“爸爸半個月工資沒了。”

帶女兒去旅遊的時候,我說:“家裏的錢,只夠我們出來玩一次。”

給女兒買新裙子的時候,我說:“你看你多幸福啊,能穿這麼貴的衣服......”

原來,我的抱怨,女兒記得這麼清楚。

女兒小聲問我“媽媽,這個貴嗎?”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當初說這些話的目的,不過是爲了讓女兒愛護新衣服、能認真上課,珍惜現在的生活。

女兒的確更“懂事”了,但也更沉默了。

很少在我面前說自己喜歡什麼,語氣中總是藏着一絲試探。

我對孩子的教育,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1

在父母哭窮中養大的孩子

懂事得讓人心疼

韓劇《山茶花開時》的女主東柏,開了一間居酒屋,獨自撫養8歲的兒子。

兒子棒球打得很好,可當學校通知他有一個參加青島夏令營的機會時,他立馬拒絕了,甚至都沒想過問問媽媽的意見。

一次偶然的機會,媽媽得知了真相,指責他爲什麼要放棄這麼好的機會。

兒子無所謂地聳聳肩:“家裏沒錢啊,你經常說做個飽死鬼都沒錢。”

女兒小聲問我“媽媽,這個貴嗎?”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第2張

父母哭窮的本意,是讓孩子體諒自己的辛苦,專心讀書,不要陷入攀比的怪圈。

可孩子不懂得剛性需求和彈性需求的區別,他們只知道:媽媽沒錢,不能讓媽媽花錢。

只要能讓媽媽輕鬆一點,放棄自己的愛好,壓抑自己的情感,沒什麼大不了的。

愛哭窮的父母,一定能養出很“懂事”的孩子。

只是這種懂事,往往伴隨着把眼淚嚥進肚子裏的委屈。

張踩鈴在《奇葩說》中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帶着女兒去兒童樂園,女兒想吃冰淇淋。

雖然覺得冰淇淋太貴,但還是不忍拒絕女兒的要求,給女兒買了一根。

結果,女兒吃了兩口,就不要吃了。

本就心疼錢的張踩鈴,當着樂園內很多人的面,衝着女兒大喊:

“你知道不知道,父母賺錢有多不容易?

你知不知道,咱們家根本就沒錢?

我給你買這個冰淇淋,我自己都捨不得吃,你還那麼浪費!”

女兒小聲問我“媽媽,這個貴嗎?”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第3張

當時她的女兒纔不到3歲,被嚇得哇哇大哭,一把把冰淇淋塞到嘴裏,無助地拉着她的衣角,不斷道歉。

後來她才知道,女兒之所以吃過兩口就作罷,是因爲患了中耳炎,吞嚥會有疼痛感。

父母哭窮前,孩子想要什麼就說什麼;父母開始哭窮後,孩子哪怕覺得痛,也會強忍着不說。

這樣的孩子,他們藏起了自己孩童的天性,裝成了一個小大人。

把委屈留給自己,把乖巧留給媽媽。

他們不敢爭取,也不懂拒絕。

父母用哭窮換來的“懂事”孩子,最讓人心疼。

2

在父母哭窮中養大的孩子

一輩子都無法挺直腰桿

有時候想想,孩子想要的,其實真的不多。

看過一個視頻,記者問一羣小學生,父母有沒有哭過窮?

孩子們紛紛點頭。

一位女孩,常常和哥哥共用東西,每當她想擁有獨屬於自己的玩具時,媽媽就會說:“學費要兩份,衣服要兩份,家裏的錢都要被你們花光了。”

女兒小聲問我“媽媽,這個貴嗎?”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第4張

還有一位女生說,媽媽每次爲她交完舞蹈學費,就會抱着她假哭:“家裏已經沒錢了,你一定要好好學習。”

女兒小聲問我“媽媽,這個貴嗎?”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第5張

孩子想要的只是接納、理解、肯定,父母卻在該談感情的時候談錢,把孩子對於愛的需求,解讀爲對於錢的需求。

漸漸地, “咱家沒錢”不僅是一句謊話,更成了一個萬能的藉口。

父母想讓孩子聽話的時候,可以用;

父母想拒絕孩子的時候,可以用;

父母想敷衍孩子的時候,也可以用。

哭窮就像一個根植在孩子心底的木馬程序,文件名是“我們家沒錢”,入侵大腦的時候就變成了“你不值得”、“你不配”。

這樣的孩子,一生都在自卑、自責的情緒中掙扎。

走在商場裏,會覺得別人在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

女兒小聲問我“媽媽,這個貴嗎?”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第6張

相中一條好看的裙子,第一反應不是自己穿上會多麼好看,而是覺得自己不配穿。

女兒小聲問我“媽媽,這個貴嗎?”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第7張

明明很優秀,卻依舊逃不出自卑的情緒。

女兒小聲問我“媽媽,這個貴嗎?”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第8張

小時候,覺得金錢能買到美好的、讓自己快樂的東西;

長大後,卻覺得金錢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父母的哭窮,讓孩子習慣了面不改色地承受最壞的,卻永遠無法心安理得地享受最好的。

看《少年派》時,我被一句臺詞深深打動:“小孩也需要錢壓兜,身板才能直起來。”

貧窮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通過哭窮給孩子傳遞的信號。

父母用哭窮養大的孩子,脊背是微彎的,動作是猶豫的,表情是怯懦的。

自卑早已融進他們的血液裏,給人生填上了灰暗的底色。

3

被父母哭窮養大的孩子

內心永遠無法富足

清華教授彭凱平曾說:

“如果總是告訴孩子家裏‘缺’,我們沒有別人好,其實是一種貧窮感的灌輸。”

女兒小聲問我“媽媽,這個貴嗎?”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第9張

所謂貧窮感,就是一種 窮人思維。

陷入貧窮思維的孩子,哪怕再怎麼富有,也是潛在的窮人。

對他們來說,財富不能帶來幸福,而是毀掉幸福感的罪魁禍首。

表哥就是這樣的人。

姨媽家並不窮,但她爲了讓表哥珍惜現有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賣慘”。

表哥想吃荷包蛋,姨媽說:“這是家裏最後一個雞蛋,吃完了要好好寫作業。”

表哥想買新鞋子,姨媽說:“我們家就是沒你同學家有錢,同學買得起,我們買不起。”

表哥的確如姨媽所想的那樣,努力學習,勵志要靠自己改變生活。

大學畢業後,表哥到了外企工作,月薪幾萬,但他卻始終無法輕鬆享受生活。

他沒給自己買過一件新衣服,沒出去旅過一次行,更別提買車買房了。

女兒小聲問我“媽媽,這個貴嗎?”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第10張

他說,一花錢他就感覺心痛,只有把錢緊緊攥在自己手裏才踏實。

甚至他還會爲了省點電費水費,早上到公司洗臉刷牙,晚上下班之前把需要充電的全都在公司充好了纔回家。

在親戚朋友眼裏,表哥雖然有錢了,但卻特別小氣、喜歡算計,還總愛到處佔小便宜。

童年的經歷,成了表哥人生路上最大的阻礙,讓他一輩子過着打折的人生。

正如作家埃德加·布萊索曾說:

“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他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孩子的未來,藏在父母的話語裏。

父母把哭窮作爲一種教育手段,只會養出一個心窮的孩子。

他們不敢享受生活,因爲潛意識裏,自己的享受,就是對父母的懲罰。

他們不敢嘗試新的東西、學習新的能力,因爲“新的”,意味着要花錢。

他們不敢追求更高的目標,緊緊攥着現在擁有的東西,害怕失去,不肯放手。

父母若斤斤計較,孩子格局一定不會遠大;父母若喜歡哭窮,孩子內心一輩子都不會富足。

4

哭窮很簡單,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卻很難。

讓孩子變得懂事很簡單,但讓孩子內心富足卻很難。

那一次,我毫不猶豫地給女兒買了這雙輪滑鞋,並對她說:

“孩子,雖然比我們家有錢的家庭確實很多,但爸爸媽媽一直都在努力工作賺錢。

你長大了也是一樣,想要什麼都可以自己去爭取。”

因爲我明白了:

父母習慣哭窮,無異於給孩子套上一個無法掙脫的枷鎖,讓孩子無法用盡全力奔跑。

比起成爲孩子的“負擔”,我更想成爲孩子的引路人。

比起給孩子展示生活不如意的一面,我更想讓孩子期盼美好的一面。

女兒小聲問我“媽媽,這個貴嗎?”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培養成潛在的窮人! 第11張

所以,我們與其從大人的角度,評判一件裙子好不好看,一個玩具合不合算,不如蹲下來看看孩子純真而期盼的目光。

我們與其“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家裏沒錢,不如身體力行地給孩子展示“一分耕耘一份收穫”的道理。

一個孩子的眼界和格局,不是取決於物質的多少,而是取決於父母對待生活和金錢的態度。

與所有父母共勉。

* 本文系女兒派原創。我家有女兒,有女萬事足。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

右邊給我 一朵小花花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