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來和孩子的對話方式,也是自己曾經和暴躁的母親的對話方式。”當我們界限不清時,我們往往會把自己的負面情緒順帶傾倒給我們的孩子。但在對待女兒婉婷時,她有一份珍貴的清醒和自知。孩子在5歲左右就有了屬於個人的祕密,…

原標題:“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作者丨 陳六月

“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你和世界的關係。”

“你和世界的關係,決定你和自己的關係。”

這句話話來自我最近看的一部電影——《春潮》。

單身媽媽郭建波和媽媽紀明嵐在電影裏的互動,讓人淚目。

“好像自己被揭穿了一樣。”

“簡直就是我和我媽的現實版。”

女兒心情不好,想抽個煙透透氣,

母親進來破口大罵:有毛病

女兒轉身,“乖乖”地把煙給滅了,

可內心不服,於是將菸頭按在了廚房的餃子皮上。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2張

在外人眼裏,女兒是一個精幹、行動力強的新聞記者。

但在母親身邊,她卻是媽媽負面情緒的垃圾桶。

母與女的糾纏爭執、委屈和不滿,不斷上演。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3張

看完這部片子的許多人,對此亦有共鳴: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回想一下,我曾經也在這樣的親子關係裏掙扎過。”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都過着沒有界限感的人生。

而沒有界限感的父母,最容易做的事情:

便是通過語言暴力,把自己的負面情緒丟給自己的孩子。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4張

守不住的情緒界限 管不住的語言暴力

曾有一個研究發現:

情緒痛苦在大腦區域的反應,和身體疼痛極爲相似。

當我們聽到一句扎心的話時,胸口感受到的疼痛和被真實刺傷的疼痛類似。

當父母守不住自己的界限時,不經審視的語言暴力,也讓孩子做出一些失控的行爲。

女兒郭建波被罵後,會偷偷打開水管讓家裏漏水;

會故意說怪話嚇跑媽媽給安排的相親對象;

也會在被咒罵後隱忍不發,卻把手摁在仙人掌上,任鮮血直流。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5張

這是一個長期生活在語言暴力下的女孩,選擇對抗母親的方式。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6張

趁着女兒不在家,母親把女兒寫着父親的日記,一把火給燒燬了。

自己沒有得到愛,也不會愛自己的女兒。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7張

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中,曾經寫過一句話:

母親把在生活中的不如意,與自己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力感混爲一體。

這種負面情緒的發泄,正是母女關係矛盾的來源。

有一個朋友曾向我傾訴過自己的無奈:

“帶着女兒出門,忍不住對女兒發脾氣。

可是後來才恍然大悟,自己把工作的負面情緒帶到了和女兒的溝通裏。

原來和孩子的對話方式,也是自己曾經和暴躁的母親的對話方式。”

當我們界限不清時,我們往往會把自己的負面情緒順帶傾倒給我們的孩子。

我們也可能經常會隨口說一些威脅性的語言,使他們屈服於我們。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8張

回想一下,我們的行爲和語言是否會讓孩子感覺很難受,讓孩子越來越沉默?

曾經有心理學研究發現:

當面對一次高級宴會邀請時,成長於不同家庭的孩子會有着不同的反應。

如果一個成長於溫馨健康家庭的孩子,知道這次聚會可以拓展社交網絡、提升職場表現的情況下,他會主動爭取這次機會。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9張

而在親人的打壓式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則可能會想着“也不是必須要去的,去了還可能尷尬,還是算了吧”。

於是,他會選擇放棄這次機會。

哈佛大學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也曾談到:

語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隱蔽、更持久的影響。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10張

在電影《春潮》裏,女兒郭建波和母親的言行竭力與之對抗。

看起來,似乎抵禦成功了,擁有不錯的職業,勉力維持着生活。

可內心深處,她也在無意識地重複着母親的模式。

拒絕走進婚姻,對感情不再抱有期待,也成了單親媽媽。

在育兒的過程中,如果總是責備或者打罵孩子,不自覺地突破邊界。

長此以往,會有兩個結果:

第一種,長大後,他也會變成一個沒有邊界感的人,隨意侵犯別人的界限。

第二種,低自尊,時常被別人語言暴力所折磨,對幸福的感受力很低。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11張

好的親子關係 需要保持這兩種的邊界

心理學家海靈格曾說過:

“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而這種界限感,其實就是懂得自己與他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

第一,來自於父母對個人情緒的負責。

第二,也包括收回對孩子的不合理“期待”。

北大教授丁延慶曾在接受採訪時,吐槽了自己的女兒“成績太差,自己放棄高壓強制”的經歷。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12張

“丁延慶”是農民家出生的孩子,從小學習就很好,被人們稱做“神童”。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13張

他曾獲得北大本科學士和碩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

現在是北京大學的博導、副教授,而他的夫人也是北大畢業的高材生。

他本是期待孩子可以很優秀、卓越。

可面對女兒的“天資平庸”,丁教授說:

“不管你多麼優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個普通人,要認識到這一點並且學會接受,對於誰都好。”

這是一個把課題劃分得十分清晰的正面教育案例。

與孩子保持平等的邊界感,是健康親子關係的基礎。

而能夠保持邊界感的基礎,那便是:

父母能夠先處理自己的期待,而不是投射給孩子。

不過,這談何容易?

小說《你一生的故事》中有這樣的一個片段:

小時候我曾經發過誓,等我當了媽媽,一定和孩子講道理,把孩子當作一個有智力、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看待。

可我現在正變成我自己的母親那樣。這是一條漫長、嚇人的下坡滑道,我正一步步滑下去,停不下來。我也掙扎過,可就是停不下來。

我們也想有耐心,有愛意。

可最終,還是說出那句不講道理的話:

“因爲我是你媽媽,我說讓你吃飯,你就得吃飯。”

試問一下自己:

當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期待來成長時,父母要不要放任生長?

當已經被工作搞得心煩意亂時,我們能否溫柔地拒絕孩子不合理的需求?

當孩子非要選擇走向某個我們並不看好的專業時,我們要不要插手?

電影《伯德小姐》清晰地表現了親子關係中,這個撕扯、爭執的過程。

當女兒想去大城市讀書時,母親會說:

“憑你的成績,最多隻能上個社區大學,然後去監獄混混,最後再回社區大學”……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14張

當想拒絕女兒想購買某個東西的要求時,母親會向女兒灌輸“我們很窮”的負面信息。

當母親不喜歡女兒的走姿時,她會用迂迴的方式去“挑刺”。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15張

當和孩子相處不開心,也會直接說“養大你需要花多少錢”以此來打壓這個孩子。

日常的對峙,充斥着整個影片。

甚至在一次爭執中,女兒聽不下去了。

她推開行駛中的汽車的車門,翻身下去,所幸只是右手臂骨折。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16張

兩人的和解,來自於界限的出現。

當女兒去了別的城市上學,母親放棄了控制。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17張

爲什麼改變了?

第一點,是媽媽開始爲本屬於自己的情緒負責了。

第二點,則是媽媽收回了“期待”,以孩子本來面目去“看見”她。

於是,愛才真正出現。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18張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19張

健康的自我 從把握好界限開始

《原生家庭》一書中有過一個形象的比喻:

“有毒”的家庭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發生的連環車禍。這個“毒”,如同“傳家寶”一樣,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

電影《春潮》中,母親紀明嵐年輕時遇人不淑。

老公是個不負責任的男人,完全不操心家裏。

得不到老公的尊重,也得不到媽媽的體恤。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20張

於是,她把自己無法處理的情緒繼續潑灑給自己的孩子。

而想要中斷親子關係裏的這個傷害,就需要先從自己開始做起。

覺察過去的關係,解決自己的課題。

《春潮》的郭建波在承受家族情結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但在對待女兒婉婷時,她有一份珍貴的清醒和自知。

她帶着超越痛苦的力量,與婉婷建立一種健康的母女關係。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21張

在母親住院後,她對着窗戶的大段獨白,也表明了她正式開始了內在分離。

對孩子的吼叫,是我們無法處理個人情緒時的一種應激反應。

學會“覺察”,收回本不屬於孩子來實現的期待。

沒能忍住情緒,吼了孩子,請真誠地向孩子道歉。

把成長的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是破除傷害的第一步。

只有處理好了自己的課題,才能元氣滿滿地迎接孩子。

想尊重孩子,請從給孩子物理空間開始。

其實,時常會有很多家長覺得:

孩子小,所以穿衣服沒啥決定權。

孩子小,所以他的東西都我們自己收拾。

孩子小,所以我們可以闖入他的空間。

隨意介入孩子空間的家長,逐漸打破空間的界限,這也是一種暴力。

心理學家認爲:

孩子在5歲左右就有了屬於個人的祕密,需要自己的世界和空間。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22張

我們可以看看:

當孩子在房間獨處時,我們是否隨意進入,整理玩具書籍。

當孩子有自己日記本時,我們是否是隨意打開查看的。

當孩提出自己的穿衣要求時,我們是否忽視不見。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可以試着給予一些調整。

祕密基地是孩子心理成長的理想樂園。

可以試着從家裏分隔出小空間,讓孩子待在裏邊。

不去窺探,不去打破。

尊重他作爲個體的開始,也是我們懂得“管教邊界”的開始。

給予孩子明確的心理界限。

除了空間界限,心理界限也必不可少:

管好自己的情緒、觀念、思維,不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

不強加自己的想法、價值觀、信念給孩子。

當我們越能保持好自己的心理界限,孩子就越能清晰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責任別人自己去扛。

這一切,也是成長出清晰自我和內驅力的基礎。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23張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24張

愛護好自己,纔能有能量愛孩子

媽媽也只是第一次做媽媽,孩子也只是第一次做孩子。

彼此都不夠完美。

想要深愛,想要高質量的愛,那就先從我們做好自己開始吧。

忍不住發了脾氣,也沒關係。

一步一步來。

愛護好了自己,儲備好了能量,才能神清氣爽地愛着孩子。

纔能有力量去呵護孩子。

不語言暴力、隨意打罵。

別讓孩子爲自己期待和負面情緒負責。

唯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守住自己的精神領地。

最後,願天下所有的母親都能生活的磨礪中,找到平衡,把握邊界,輕裝上陣。

——End——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25張

作者:陳六月。自由撰稿人,沿着路走,直到把自己變成路。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媽媽不是脾氣差,媽媽只是太累了”,管孩子最好的方式,原來是這兩個字 第26張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