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0-1歲 > 嬰兒健康 > 夏天到 要不要給寶寶把尿?

夏天到 要不要給寶寶把尿?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要不要給寶寶把尿?每次一聊到這個話題,就會有很分明的兩個隊伍出現了“堅決反對把尿派”還有“堅決擁護把尿派”。到底要不要把尿?

夏天到 要不要給寶寶把尿?

夏天到了,一些爸爸媽媽爲了不讓寶寶屁屁受熱,就減少了紙尿褲的使用,取而代之是尿片上場甚至是光屁屁。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因寶寶屁屁沒有了紙尿褲的堅固防禦,寶寶撒尿、拉便便變得備受關注。那個一直爭議很大的問題再次成爲熱點,“要不要給寶寶把尿呢?”

每次一聊到這個話題,就會有很分明的兩個隊伍出現了“堅決反對把尿派”還有“堅決擁護把尿派”。我們來看看專家和一些家長的觀點。

    一、把尿派的觀點

          @小乖奶奶:寶寶大小便訓練越小開始越好,聰明的寶寶不尿褲子。我家寶寶最聰明,不到1歲就不尿褲子啦。

    @洋洋媽媽:夏天到了,大人一個月每天都用衛生巾舒服嗎?寶寶穿紙尿褲就這個感覺,太難受了,擔心她熱的出痱子,或者紅屁屁!所以我讓她光屁股玩、涼爽!可假如不把尿,那就屎尿到處是啊!所以現在要把尿才放心、省心呀!

正如以上兩位家長所說,有些家庭的父母,或者是老一輩會堅持強行把尿,因爲他覺得你小時候、你爸小時候都是這麼把尿而帶大的,也沒有發現什麼不好。他們總覺得孩子包着紙尿褲到處走很熱、很不利於發展。於是乎,很多老人甚至從寶寶一出生起就開始“噓噓”,還有隨着把尿成功的歡呼聲和讚美聲。也許,這樣就輕鬆一些了,紙尿褲少換一個省錢了,或尿片少洗一個,省事了。但是這樣真的好嗎?有哪些隱患呢?

    二、不把尿的觀點

@Rallo爸:我們現在在美國搞科研,寶寶也是在這裏出生的,看到一些美國的寶寶家長,並無有意培養孩子的這種習慣,寶寶甚至都3~4歲還在用紙尿褲。但是他們之間並沒有智力的差別。因此我就沒有給Rallo把尿,順其自然就行。

@崔玉濤:把尿容易造成嬰兒脫肛 易發痔瘡

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高級醫生崔玉濤在微博中指出,傳統的“把尿”或“把便”方式,容易造成嬰兒脫肛現象,造成痔瘡的前提。中國人痔瘡發病率高與幼時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關係。嬰幼兒時期,孩子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健全,對尿意的反應能力和控制能力有限,所以容易發生尿牀的現象,而隨着各器官發育的逐漸完善,尿牀問題一般都會慢慢消失。只不過,在這期間,家長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鍛鍊。在一歲前,最好別把尿。

強行把尿或影響親子關係

在把尿把不出來,寶寶已經身子扭動、打挺甚至哭鬧的情況下,有些大人還是堅持不懈地把尿進行到底,全然不顧寶寶的感受。這算不算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家庭行爲呢?強迫寶寶、不尊重寶寶很容易成爲一種習慣,比如強迫吃飯也是一大問題,父母及老人一旦養成這種親子模式,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許多問題都會越來越難處理。當然,有的寶寶非常配合把尿,這也是可取的,沒有問題。

    @張思萊:把尿容易讓孩子抗拒

一般我不主張對於小嬰兒把尿,因爲家長很少把握住孩子要尿的時機,往往把尿孩子會抗拒的,反而不利於排便排尿的訓練。會坐後可以坐盆訓練。

寶寶被把尿成功幾次了,就一定掌握規律了嗎?

寶寶,尤其是6個月以內的新生寶寶,還沒有控制自己大小便的能力,媽媽即使給寶寶把尿,他也不明白到底在幹什麼,寶寶有時條件反射把尿時尿出來,有時是因爲撒尿排便本來就頻繁,不是寶寶真的能控制拉屎拉尿了。

三、把尿,什麼時候開始?

   寶寶要做到大小便從條件反射到真正的自理階段,一般要到2歲左右。這時寶寶才能識別需要排泄的感覺,並通過語言、動作或其他方式表達這種感覺。其次,寶寶要能在短時間內控制肛門和尿道的肌肉運動。最後,寶寶要能理解並配合在適當的地點排泄。這些都只有等寶寶生理髮育成熟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

訓練寶寶排便不等於把尿

崔玉濤指出,訓練排便並不意味着把孩子排便。孩子能夠接受排便訓練的前提是:

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

2.對坐便器和排便產生聯繫;

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

能夠接受這些前提的孩子應該不早於1歲。一般1歲半開始訓練坐便如廁比較合適。待孩子2歲後會感到排尿或排便至尿褲內不舒服時,家長就要因勢利導帶孩子到坐便器的地方,使孩子形成排便與坐便器的關係,很快就會建立正常的排便習慣。

@西爾斯:晚訓練要比早訓練好

今天的父母不必再因爲要早早的訓練孩子上廁所倍感壓力了,那些把上廁所訓練視爲好父母標誌的時代過去了。在那些日子裏,孩子越早一日吃三餐,越早斷奶,越早獨自上廁所,越早獨立媽媽就越“稱職”。這也難怪,以前的尿布都是手洗、晾乾。父母當然希望寶寶儘快學會上廁所。大部分寶寶18~24個月時,控制排泄的肌肉才成熟。還有一個支持晚訓練的理由:較晚接受訓練的寶寶比早早接受訓練的寶寶學得快。注:本段摘自《西爾斯育兒經》

  讓寶寶拉尿尿更快樂 事半功倍

如果父母順應孩子的升生長規律,在18個月~2歲之間,孩子心智發育成熟、表達能力尚好時,再用一種更良好的互動溝通方式來訓練上廁所,則會事半功倍,還在的感受也更快樂。

附:寶寶尿尿指引

第一階段(1~1歲半以前):隨天性,想尿就尿。

1歲半以前的寶寶身心發育有限,尿牀和尿褲子無法避免。所以家長儘量隨孩子天性,讓他們想尿就尿,想拉就拉,不必過於着急訓練孩子上廁所,因爲過早訓練可能會造成寶寶的心理負擔,使親子間關係變緊張。不過,在寶寶還沒有學會理解排便前,家長看到他們尿溼或排便弄髒褲子,就應有意識地告訴他:“寶寶尿了”、“寶寶大便了”,以培養其理解能力。

第二階段(1歲半~3歲):進行行爲指導。

寶寶長到1歲半以後,一般都能靈活坐、站、行走、蹲、起了,這說明他們的肌肉神經已有了一定的發育。從生理上看,他們開始能夠控制便便或尿液的“存”與“放”;從心理上看,寶寶也能聽懂大人的指示,瞭解去廁所是什麼意思。因此,此時應該有意識地開始對寶寶進行上廁所的訓練。

家長要仔細觀察,發現寶寶在遊戲時突然不動了,或在活動中突然用手摸着腹部、出現哭鬧等情況,就說明可能是有了尿意。這時,家長可以把寶寶帶到廁所,指着便盆問他:“是不是要尿尿呀?”如果寶寶點頭,家長便可以教孩子脫下褲子,蹲下自己解決。

如果寶寶順利完成排便,要給他鼓勵和稱讚;如果寶寶一時沒控制住,弄髒褲子,家長也不要大聲責備,以免讓他們產生挫折感。若是寶寶有了尿意,又一時排不出來,家長可以試着打開水龍頭或口頭髮出“噓噓”的聲音,用這種輔助效果幫孩子排尿。

1~3歲的孩子,由於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有限,一般以行爲教育爲主,即以示範性動作讓寶寶模仿。比如大人可以帶着孩子一起上廁所,讓孩子學着模仿。家長在發現孩子尿溼褲子後,不要立即給他換,因爲這很容易給孩子一種誤導,以爲解決排便的辦法就是這樣。應該把孩子帶到便盆前,指着便盆告訴他要怎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