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0-1歲 > 嬰兒健康 > 專家談談小兒發熱的處理

專家談談小兒發熱的處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5.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發熱是兒科疾病中的常見症狀,許多疾病可以引起發熱,每個寶寶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都免不了會出現發熱的現象

專家談談小兒發熱的處理

發熱的分度尚未統一,一般採用:37.5~38℃爲低熱;38.1~39℃爲中度發熱;39.1~40.4℃爲高熱;40.5℃以上爲超高熱。如果發熱時間超過2周以上爲長期發熱。

發熱原因

Q:寶寶最近發過一次熱,想知道哪些原因可引起寶寶發熱?

A:寶寶發熱的原因有這些:

一、感染性發熱:是發熱最常見的原因,可由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寄生蟲等感染所致。而引起長期發熱最常見的原因有:結核病、敗血症、傷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慢性腎盂腎炎、腦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骨髓炎、瘧疾等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

1、結締組織疾病與變態反應性疾病:如風溼熱、類風溼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等。

2、組織破壞或壞死:如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淋巴瘤、各種惡性腫瘤、大面積燒傷等等。

3、產熱過多或散熱過少:產熱過多引起的有甲狀腺功能亢進、驚厥持續、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散熱過少引起的有大量失水、失血、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等。

4、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如暑熱症、顱腦損傷、顱內腫瘤等。

5、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發燒有過程

Q:寶寶昨天下午發燒,晚上退了,今天怎麼又有燒了呀?是否藥物用的不對呀?

A:健康人的體溫通常維持在口腔溫度37℃,或稍低的水平,(肛溫約高0.5度,腋溫約低0.5度)。一天之中體溫的波動幅度一般不超過1~ 1.2度,如果體溫升高或其變化超過這一範圍,即稱之爲發熱。

從發燒到退燒是有一個過程的,並不是一用藥,熱就能退下來的,即使是用了退熱劑暫時退熱了,只要發病原因沒有解除,過後又會發熱的。

發熱的類型

Q:發熱的類型可分爲哪些?

A:發熱的類型分爲以下8種:

1. 稽留熱:體溫在39℃以上,每日波動範圍不超1℃。

2. 弛張熱:體溫高時在39℃以上,低時可接近正常,每日波動範圍很大,高低相差2℃以上。

3. 間歇熱:是發熱期與無熱期每隔一、二天交替出現,如:隔日發熱一次的瘧疾。

4. 再發熱又稱迴歸熱:指較長的發熱期與無熱期交替出現,發熱時高熱驟起,數日後驟退,數日後又再發熱。

5. 波浪熱:發熱逐漸上升,逐漸下降,又逐漸上升,再逐漸下降,呈波浪狀。

6. 雙峯熱:一日之內熱度兩度上升、下降,每次升降相差在 1℃左右。

7. 消耗熱:熱度在一天內變動幅度很大,高時可達40℃以上,低時又可降至正常以下。

8. 不規則發熱:每日發熱高低不等,沒有規律,呈不規則波動。

發燒護理

Q:寶寶發燒了,媽媽該怎麼辦呢?

A:發熱,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防禦反應。寶寶發燒是兒科許多疾病的一個共同症狀。從某種角度上講,發熱並不完全是壞事。但是發燒持續過久或者溫度過高,尤其是當出現高熱驚厥不僅可以引起機體的損害,還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不利的影響,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當寶寶發燒時,媽媽應密切注意發病的情況,如果寶寶體溫不很高,一般情況比較好,可以在家治療休息。

有些年輕的媽媽一見寶寶有點燒,就希望醫生給寶寶吃藥、打針,要求在短時間內將體溫降下來,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爲小兒發燒的原因很多,在未弄清病情之前,就急匆匆地把體溫壓下去,反而掩蓋了病情,延誤了治療。同時,任何疾病引起發燒都有一個過程,病情的治療也需要一段時間,對小兒的疾病應綜合治療。比如因炎症發燒,待消炎後,體溫自然恢復正常,如果僅僅是服退燒藥,一下子將體溫降下來,不久就又會回升。

寶寶發燒時,應經常喂些白開水或糖水,飲水可補充因發熱而蒸發的水分。飲水後出汗,水分的蒸發又可幫助退熱。此外,排尿增多也可使部分熱量由尿液帶出,加速退熱。

寶寶發熱,只是各種疾病的一個表現。無熱,不一定無病,熱退也不等於疾病已經痊癒。所以,當寶寶發熱時,關鍵在於對原發病的治療,而不僅僅是退熱。但如果當體溫超過39℃時,應採取各種措施將體溫控制在38℃以下,以防止高熱驚厥的發生。

物理降溫

Q:用藥降溫還是物理降溫?

A:寶寶發熱,最好採用物理降溫法,不要輕易使用各種退熱藥,以防產生毒性反應。首先應該調節居室的溫度,保持空氣流通,比如打開門窗或利用風扇加速空氣流通,就有利於散熱降溫。也可採用冰或冷水敷頭頸、腋下及雙側腹股溝的退熱方法。冰敷時,冰袋外需裹一層布,以防局部皮膚凍傷。用35~40%的酒精或30℃的溫水拭浴,可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加速水分的蒸發,也是一種相當簡單的退熱方法。酒精拭浴時,要注意不要拭浴頭面及胸部。物理降溫方法的療效不佳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適當的退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