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只有10歲繪畫水平的父母應該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只有10歲繪畫水平的父母應該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7.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只有10歲繪畫水平的父母應該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呢?爲何大多數父母的繪畫水平只停留在10歲?這是爲什麼呢?今天我們爲何要探討這個話題?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下文詳解吧。

第一、每個人的繪畫水平都可以超出10歲的自己。也許小學之後你就再沒畫過……那麼可以再挖掘一下自己的藝術潛能。

第二、更重要的是,明白孩子在10歲左右的表現,不愛畫背後的原因,如何幫助他度過這段時間,長久地對藝術保持興趣,或者至少不會主動將自己與藝術隔絕開來,並認爲自己是“藝術無能”的孩子。

NO.1爲什麼藝術教育也有四年級滑坡

The 4th Grade Slump被譯作“四年級滑坡”,是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家珍妮·S.查爾(Jeanne S. Chall)五十年前命名的一種現象,很多藝術教育者認爲這個四年級滑坡現象,在藝術能力方面的表現也非常明顯。當大多數學生進入四年級,都更徹底地社會化以及傾向更常規的想法,所以很多藝術教師也會發現這時的學生更喜歡藝術中具象、文字和隱喻表達等等。

在繪畫方面,很多孩子對自己有很高要求,而這樣自我要求的結果未必都是最好的。比如一些一直被認爲很有天分的孩子,或許因爲無法達到心裏給自己設定的高度,再加上不恰當的引導,就此放下畫筆。這是否能解釋爲什麼大多數人的繪畫水平都停留在10歲?

只有10歲繪畫水平的父母應該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大約9~12歲被認爲是繪畫的寫實主義階段,這個年齡的孩子對世界的瞭解越來越深,早年很圖示化的表現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他們表達的需要了。他們繪畫的複雜性日益增加,包括開始對透視的初步嘗試等。

這個階段的孩子作品,似乎普遍沒有前一個階段那麼有魅力,那麼自由,作品的表現顯得更爲傳統和平實。他們喜歡寫實主義比較強的作品,甚至可能認爲照片比油畫更好,他們的繪畫某種程度上似乎也想達到“照片”的效果。

很多孩子由於在這個階段個人的期待和繪畫發展的能力無法匹配而產生挫敗感,比如“我畫得不像”,或是“我沒有藝術天賦”……可能每個人都還記得小時候由於畫得不像而得不到稱讚,或是老師、家長給我們做出欠考慮的評價。

在我們小時候,貌似能參加美術班或展覽的一定是那些“有天分”的同學,我們被排除在外,當然也就沒必要繼續畫下去了。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變得有些灰心而不想再畫了,需要一些特別的鼓勵和對情緒的應對,否則真的有可能就此放下畫?筆。

大寶也開始了藝術的“四年級大滑坡”,非常明顯,不想參加任何藝術課程,之前可以一下子亂畫一兩個小時的狀態再也不會發生。不過對於“作業”這件事,他最近非常認真,那我們就約定用作業的方式安排好時間,每天二十分鐘打鼓,出去玩兒,回來之後洗澡,然後臨摹一張《水滸葉子》(他對這些打打殺殺的主題還是有興趣),品質如何沒關係,畫完一張就可以。這個方式適合我們之間的溝通,在延續每天一幅畫的過程中,會發現更多引導的機會。每個家庭的狀態不同,適時根據孩子的狀態調整非常重?要。

NO.2爲什麼大部分成年人繪畫水平停留在10歲?

最近思維導圖很流行,看到很多人曬的圖,我發現有點驗證了這句話:許多成人畫的畫都像10歲、11歲兒童的作品。除了之前提到的原因——熱情被自己或他人打壓很容易放棄,也有專家認爲是由於兒童更多地轉向其他領域的發展。

比如加德納(Gardner)和林德斯特倫(Lindstrom)在相關研究中提到的幾個可能性以及由此給兒童發展帶來的影響:

由於在學校裏比較提倡使用語言,而且語言在同伴交流時非常重要,所以兒童在這個階段更多地轉向用語言作爲表達自己的方式。這個是不是可以解釋孩子們怎麼突然越來越貧了呢?甚至有更多的插科打諢、校園順口溜。

或者孩子只是簡單地認爲,自己的感情不再可以由圖畫的形式來表現和記錄,繪畫不再是表達自己感情的合適方式,而轉向其他個人化的領域。幻想、動作……

由於缺乏成就感而焦慮,放棄創造和個人表現的願望。但由此影響創新思維的能力,通過個人體驗將自己與環境聯繫起來的能力都受到了阻礙。

只有10歲繪畫水平的父母應該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第2張

加拿大的華人媽媽們發現,要麼學校中很多作業都會自然融入藝術,尤其是融入美術的內容,要麼就是學校的美術展覽從不分三六九等,所有作品一律上牆展示。這和我們很多時候在教育中強調不必要的競爭其實不是外在形式的不同,而是背後的基礎思考完全不同。舉例說,既然學校已經要求用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來表現孩子的成績,爲什麼老師還要公佈所有的分數?那這幾檔標準還有什麼意義?還有學期三好兒童的評比?沒評上的就不是好兒童了嗎?

學校會時不時發來各種“繪畫比賽”的通知,這些以比賽爲目的的繪畫我從沒有讓孩子參與過,雖然入選的孩子一定高興,可落選就說明畫得一定不好嗎?甚至我還聽說一個學跳街舞的7歲小孩也在參加考級。一個做鋼琴教育的機構負責人也說:“海外的一些教學方法在中國是不能直接落地的,我們要把它改造成符合中國家長需要的有可見成果的課程。”看來孩子的熱愛和快樂這個成果是無法滿足我們胃口的。

NO.3只有10歲繪畫水平的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

我想一個成年人的繪畫水平停留在10歲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把通過繪畫啓發創新思維的能力發展停滯了。據Lindstrom說,這是很多成年人都沒有超越的階段。在中國,那麼多父母一開口就是“我不懂”,的確,如果從10歲左右開始就完全與繪畫絕緣,不僅不畫,連欣賞也“斷舍離”,養娃的時候才重新再次接觸到美術,的確只有用“我不懂”來表達自己了。

在“蝌蚪同學”給媽媽們開的繪畫課上,很多媽媽剛開始畫的時候都很忐忑,很多人發現美術課上到初中,之後就從未摸過畫筆,雖然一直想畫畫,卻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開始過。最大的隔閡其實在於心理的疏離,因爲曾經被一個分水嶺隔開,曾經被定義爲是沒有天分的……

“不想讓娃成爲和我一樣的人。”這句話是我聽過的對孩子最奢侈的期待,來自一次和前同事午飯的聊天,這位做財務工作的媽媽很激動地說:“我不知道要讓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但我希望她成爲和我不一樣的人……”她甚至很認同朋友對她的批判,“不自信的媽媽給孩子報很多課外班,我就是那樣的媽媽……”

從各種文章和案例上我們可以瞭解到的就是“成長魔咒”,無論如何,孩子都會成爲和我們一樣的人(哪怕在職業和生活的很多方面不一樣,但本質秉性相同),想讓孩子成爲和現在的我們不一樣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我們先成爲和我們不一樣的人,雖然這更難,卻是唯一的辦法

在畫畫這件事上,即使我們和10歲的他同樣水平,甚至可能還不如他,但要知道對於創造力的探索,對於自己和世界的連接與表達,我們依然可以繼續嘗試。即使繪畫水平永遠停留在10歲,但姿態可以保持積極和擁抱變化、更開放。瞭解和欣賞不同的作品,學習如何用批判性的思維來評價藝術作品,而不是“像不像”以及“市場價格怎樣”。你的獨一無二的態度更重要。

我們已經知道如何給孩子更爲輕鬆愉快的環境,和他溝通關於他的作品的獨創性,找到更適合的激發他的熱情的老師。說到底,每一次創作都是他當下對自己心境成長的表達,與世界的對話,即使看上去這個階段的作品更爲“寫實”。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