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教育孩子,應該認真的適應孩子自己成長的溫度

教育孩子,應該認真的適應孩子自己成長的溫度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案例——好爸爸給女兒的鴨梨山

臨近期末考試,諮詢的人多是優生,基本上都是關於學習壓力的。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優生,她才思敏捷,談吐風趣,將心中的煩惱表演爲自嘲式的戲劇,尤其是各種行爲和動作惡搞自己的爸爸,她的表演着實可愛,有趣,但心裏卻是難言的壓力。 她說起她的爸爸,模仿她爸爸的口吻,塑造一個望女成鳳卻忽然不覺女兒心的爸爸:

我屁股剛挨着宿舍的牀鋪,我爸電話一分不差地打進來:“ 女兒呀,回到學校了沒?早點回課室自習啊,你上次退了2名的啊……”

我週末剛想跟一個朋友約出去逛一下街,我爸送進來一碗湯:“女兒呀,就快期末考試了呀,好好複習啊……”

我上次段考考差了,全級80名左右,但是我爸幫我設定目標,經常鼓勵我說:“女兒呀,我相信你,努力加油,考進全級前十名……”

我隔壁家一個哥哥,考到了浙大,從小就是學霸的那種,從小就是我頭頂上的一塊壓力山,我爸非常慶幸他女兒暫時沒有讓他失望,可是我很擔心我會讓他失望,因爲我才初一啊。

我爸爸真的是好爸爸,真的很好很好,一般的爸爸老是忙着工作不太打理孩子,但是我爸爸,無論他多忙多忙,我總能在宿舍收到他的電話,雖然經常都是問我考得怎樣怎樣,但宿舍其他同學甚至一個月都未必能收到爸爸的一個“考得怎樣”的電話。

所以,我真的很害怕這次期末考試又考差了,他會不會非常非常地失望!

他如果是個狼爸也好,我也會理直氣壯地反抗,偏偏他是一個無限慈愛,眼裏卻無時無刻盯着我的成績的爸爸,我連責怪他告訴他不要給我這麼大壓力的勇氣都沒有……

女孩的煩惱不算什麼大的心理問題,心理引導主要着重在:

第一是認知上的重構——重新認識父親期望值與表達方式,其實這是很多父母的一種習慣性表達“疼愛”的方式,很多時候其實並不含要求“你一定要考到多少分第幾名”,而是他們習慣了以“問成績”表達父母的關愛,尤其是爸爸,不像媽媽那樣可以解決女兒家其他方面的事情,只能與“問成績”來表達自己的疼愛,可能爸爸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會給女兒築起了那麼大一座鴨梨山,或者可以和爸爸好好談談。第二是對自己學習能力及潛能的分析,包括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上是否存在缺席及需要改進,與自己的學習結果是否相匹配,找出能最大改善的地方。

女孩本是理解能力強的孩子,感悟到“也許是自己對學習不滿意,又怕退步,所以拿爸爸來做藉口”,在理順了學習能力、方法、結果的匹配之後,她非常滿意地離開。

在她離開之後,我陷入了思考,其實,這個女孩暫時遇到情況只是段考成績下降,擔心期末考考不好,不至於自責感負罪感過重。但她的爸爸如果不明白這一點,繼續把自己高期待高目標緊箍在女兒頭上的話,以後遇到大的學業挫敗性事件,比如:中考、高考考砸了,難保女兒背上重重的內疚感負罪感。

教育孩子,應該認真的適應孩子自己成長的溫度

【2】你的溫度不一定是我的溫度

是啊,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爲人父母的究竟能給到什麼?在這競爭激烈和充滿焦慮的年代,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成爲他自己最好的狀態?我們爲人父母能做什麼嗎?好像可以做很多,但又好像什麼也做不了。

六歲半的芯芯不喜歡洗頭,尤其是六歲以後媽媽要求自己洗頭,她更覺得洗頭是一件非常煩惱的事,但又不得不洗,因爲芯芯是愛乾淨的小朋友。在嘗試各種洗頭方式後,還是習慣了用臉盆盛水洗頭的方式。

她拿來了兩個臉盆,先用花灑盛滿兩盆水,然後弓着腰,低下頭,把頭髮批下來,用毛巾打溼頭髮,擠了幾滴洗髮水塗在頭髮上……動作越來越嫺熟,但是她還是因爲水滴滲到眼睛而開始有情緒:“哼,你這臭水滴,老是不聽話”。

我伸手試試她的水溫,呀,簡直跟冷水沒什麼分別,不禁提醒:“芯芯,怎麼洗這麼涼的水啊,會不會感冒啊?”

她擡起溼漉漉的頭髮,剛纔的小情緒化作一派捍衛自己觀點的嚴肅勁:“媽媽,可我覺得剛剛好,你的溫度不一定是我的溫度,你說溫溫的,但對我來說燙死了。”

好像也有道理哦,我默默地走開。

【3】有溫度的思考

爲人父母方知父母不易,不止是在撫育,更在教育,尤其是現在這個年代,尤其是在青春期,因爲有時真搞不清楚自己哪裏出現紕漏,而引起孩子一系列的心理,行爲變化。

就像諮詢案例中的爸爸,也許他自己還可能沒意識到自己的“愛”讓女兒心理壓力這麼大。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一位單親爸爸希望教育女兒認真讀書:“你以爲我又做爸爸又做媽媽,這些年來帶你容易嗎?”女兒因爲自己的“無用”而狠狠地扎自己的手腕;一對父母鼓勵不適應寄宿學校而一直哭着回家的孩子:“怎麼沒點男孩子氣概,哭有什麼用,爲什麼不能堅持呢?”孩子不但沒有前行反而退縮到不肯回學校,以死威脅轉校。

其實,可憐天下父母心,誰希望自己傷害到孩子呢?諮詢案例中的 爸爸肯定是很愛女兒的,那位單親爸爸也是非常愛自己女兒的,那對父母也是十分愛孩子的。可是,爲什麼最後愛卻變成了傷害?可能就是:我們不知他們的溫度,他們不知我們的溫度。

案例諮詢中的爸爸,其實如果想激勵女兒爭優,但需要考慮她的學習能力屬於哪個層次,學習方法是否合適?那位單親爸爸可以再想想女兒是否在學業上真太困難,有沒有其他更能讓她獲得成就感的事情。那對父母是否可以考慮孩子的心智是否未能讓他應對寄宿環境,而不是沒用不堅持。我們的溫度真的不一定是孩子的溫度。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歷程要完成,我們可以做很多引領他去感受是這個世界各種人,各種事情的溫度,但沒辦法形成他自己的溫度。

即使他按照我們的標準形成他自己的溫度,將來他自己面對世界的時候也不是我們曾經經歷的世界,那個溫度是否還適合他呢?

事實上,很多父母未必能做到這樣有溫度的思考,更多的時候,我們爲人父母好像可以做很多,但又好像什麼也做不了。孩子需要成長,我們也需要成長。

既然我們可以做很多,那就努力地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同時,多做有些有溫度的思考和言行。

既然我們好像什麼也做不了,那就認真適應孩子自己成長的溫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