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寶貝,還給你的話語權

寶貝,還給你的話語權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話語權≠只聽不說

生活場景:我認識一個男性朋友,北師大計算機系畢業,家裏說不上家財萬慣,也算家境殷實,父母在北京聯手開了個小公司,他是項目負責人之一。他平時幹活沒得說,實力干將,但是跟他溝通交流起來,我會覺得不夠暢快,甚至會產生趕緊說完當場走人的衝動。直到一次我看到他跟他爸的交流場景,我瞬間就理解他了。當時他爸在那喋喋不休、可勁地說,他一個大老爺們默默地站在那裏聽。

真相解析:

我聽過很多媽媽抱怨,孩子哪兒哪兒都好,就是不愛張嘴說話。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說會道、巧舌如簧,這樣的人在社會才受歡迎。

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一個默默無聞不愛說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具備權威話語權的爸爸或媽媽。就像案例中的朋友,平時說的少,跟人交流起來自然比較費勁。

當我們在跟孩子交流時,我們就像機關槍一樣變着不同的形式——提醒、嘮叨、表揚、鼓勵甚至批評在實施自己的話語權,而恰恰忘記孩子也有發言的權利。

此時,孩子的話語權正在被我們剝奪。

錦囊妙計:跟孩子溝通,家長一定要先學會傾聽,把說的機會更多的留給孩子,讓孩子從家裏的拐角位置走回家庭舞臺的中央。家長聽完、聽懂孩子表達的意思,再有針對性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比如想確定孩子是否已經說完時,我們可以問問他:“寶貝,你說完了是嗎?”想確定孩子的意思我們是否真的理解,可以問“兒子,你剛剛說的意思,媽媽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

既然話語權是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有些家長可能存在疑問,我們也給孩子表達的機會了啊,但他有時候說話不靠譜,我當然要阻止他。

寶貝,還給你的話語權

話語權≠說話受限

生活場景:在一次小學五年級的課堂上,讓孩子們寫一個最近特別想實現的願望。聽到答案,真是讓我啼笑皆非。有同學說最近快期末考試了,希望自己壓力小一點;還有特別感人的,說媽媽最近臥牀不起想要幫媽媽找到一種藥。

此時,有個男孩子舉手了,關於他我可要多說一點。這個男孩上課善於思考,回答到位,成績優異,班裏尖子生。但他最近想實現的願望是——炸學校。對,你沒聽錯,就是炸學校。他脫口而出時,班裏同學都笑了。

我當時第一反應,他明顯在擾亂課堂進程,影響其他同學。作爲老師,我該怎麼辦?批評他,強壓下去,通過殺雞儆猴的方法,給所有同學一個警醒?但如果這是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呢?經過短暫而激烈的鬥爭,我問他:“這是你內心的真實想法嗎?”

他小臉微微上揚:“是的,而且我相信這不僅是我的真實想法,也是大多數同學的真實想法。”話音剛落,就聽見一位女同學說:“我們纔沒有這麼想呢,不要強加給我們。”

按照活動規則,我讓他繼續說了實現自己願望的方式,他說的方式有慢如蝸牛的一天挖幾鏟子學校,也有快如閃電的直接用原子彈來炸。他說完一種,都會引起全班的鬨笑。

課後,我問他:“炸學校真的是你最近想實現的願望嗎,是不是最近學習壓力太大了,實話告訴老師沒關係。”

他說:“不是,就是覺得好玩。”

我問:“哪裏好玩了,老師沒發現好玩的地方。”

孩子說:“我說完炸學校,大家都笑了,我也笑了。”

我問:“你話音一落,大家笑了,你也笑了,就是好玩。那剛剛的笑是幽默的笑,還是發自內心開心的笑,別人笑你你真的很開心嗎?”

孩子:“就感覺大家被我逗笑了好玩。”

我問:“現在好玩也玩完了,那你覺得你課堂上的一段發言,對在坐的每一個同學有好的影響嗎?

孩子思考了一會說:“沒有,老師我下次不這樣了。”

確實,日後課堂上他再也沒有類似舉動,甚至一次課後還主動問我:“老師,我今天表現怎麼樣?”

“很棒!!!”

真相解析:

真正的話語權不僅僅是表達,而是可以自由表達,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不是讓孩子撿我們愛聽的說。有時候,孩子說一些不符合常理的話並不是他內心的真實想法,他只是想引起我們的關注,在我們面前刷一下存在感。

經常有父母聽見孩子說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話,首當其衝就是打壓孩子:“怎麼能這麼說話呢?你給我閉嘴!”過度的打壓,只會壓抑孩子自我表達,日後他不這麼說,不代表他不這樣思考,打壓的方式治標不治本。

並且未來真的遇到需要孩子自我表達時,他知道父母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打壓,他更會因爲難以啓齒而一言不發。

錦囊妙計:給與孩子表達的權利是必要的,但當聽到孩子說到不切實際的想法,我們首先想到的解決辦法不應該是阻止、打壓,而是在允許的範圍內(孩子罵人要及時制止)讓孩子表達完自己的看法,再去了解孩子行爲背後的原因。

如果孩子的話語如同案例中是開玩笑,就要引導孩子這樣玩笑的後果,以後該怎麼做。如果孩子是真有此想法,也不要立即指責孩子,而應該進一步對症下藥。

給予孩子話語權,意味着在談話中,孩子可以成功地坐在我們對面,並不受限制地積極發表自己看法,那表達完了呢?

寶貝,還給你的話語權 第2張

話語權≠沒有反饋

生活場景:一個朋友曾分享過這樣一件事:她上小學五年級的一天,爸爸媽媽爲了給家裏增添一絲新鮮感,想把家裏的傢俱換個地方擺放。前期全家人齊心協力設計並安排傢俱擺放位置,那場面真是其樂融融,而到最後關於沙發擺放問題,出現了分歧。

爸爸媽媽說橫着放在客廳側邊,方便大家走動不礙事,但孩子說橫着放在客廳中央比較好,看電視不用歪頭。如果您是孩子的家長,您會怎麼處理呢?真實情景是爸爸聽後,說了句:“聽你媽的沒錯。”

然後,她眼睜睜看着沙發被搬到了側邊,她當場淚流直下,爸媽趕緊上前詢問,才知道孩子對於爸爸的回答不滿意,因爲對於她的建議爸爸沒有進行相應的反饋。。

真相解析:

看似只是一個簡單的沙發擺放問題,實則隱藏着孩子無可奈何的憂傷。話語權不僅僅是允許我說話,允許我自由表達觀點,更爲重要的是你傾聽到我的聲音並認真思考過我的話是否可以採納。

錦囊妙計:認真思考孩子提過的建議,並針對孩子的建議表達你的觀點。比如,如果朋友的爸爸告訴他:“乖女兒,你經過思考認爲沙發應該擺中央很好,確實不用歪頭看電視,但是這樣的話,爸爸進出客廳都不太方便。夏天到了,媽媽不小心磕到青一塊紫一塊的多不好啊,所以先按照媽媽的建議側着擺放試試行嗎?”即使沒有采納孩子的意見,孩子也會認爲我的建議是被爸爸考慮進去了,孩子纔會有存在感。

三個場景,三種境界

看完以上三種場景,我們來看看到底什麼是話語權?所謂話語權,就如字面解析一樣簡單,話語是一種權利。我們分開解析,話語就是說話、表達,只要不聾不啞誰都會。但真正把話語賦予爲一種權利,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什麼樣的人才有話語權?

無非兩種人:

第一種,你站的位置足夠高、足夠顯眼,大家都能看到你並且聽從於你。

第二種,你的聲音足夠大,即使看不見你,大家也能聽到你的聲音。

在孩子面前,家長、老師更多的是第一種人,我們長得夠高,站得夠遠,人生經歷夠豐富,在孩子面前有權威,自然有話語權。而孩子呢?只有那些勇敢、堅強、自我認同感強的孩子,才能努力通過第二種方式實現話語權,而這也僅僅是萬分之一的一小部分人罷了!

在我看來,話語權分爲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賦予我表達的權利,我不再是角落裏默默的傾聽者;

第二種境界,擴寬我表達的範圍,不把我的話語蜷縮在小範圍內;

第三種境界,賜予我把語言變爲現實的行動力,思考過我說話的意義。

而以上三種場景分別代表着話語權的三種不同境界。

看到這裏,你就會發現正如我們的出身,每個人的話語權也不一樣。是的,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我們的話語權也不公平。

就像上課時,教師和學生的話語權一樣嗎,不一樣。老師講得多,孩子分享的少,孩子就是要分享也需要得到老師的認可。懂事的孩子回到家,跟我們交流,還要在表達時努力說出符合國家政策、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我們心中答案的話,真是爲難孩子了。

給孩子真正的話語權吧。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讓孩子不顧外界看法自由表達內心的看法,也請告訴孩子:“你的建議真的很棒!”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