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愛就是好好說話!培養會溝通的孩子,做對3件事就夠了

愛就是好好說話!培養會溝通的孩子,做對3件事就夠了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朋友昨天轉發一篇文章給我,標題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朋友說,道理都懂,但和老公有分歧時、孩子不聽話時,情緒上來了還是忍不住靠吼。目前面對3歲娃,已經開始覺得溝通起來有困難,而孩子也複製大人的行爲模式,難以和幼兒園的小朋友相處。該怎麼辦?

溝通的目的並不一定是“求同”

關於溝通,我曾經有個很深的誤解:覺得溝通的目的,就是讓雙方的觀點達成一致。

比如下雨天和蘇寶外出的時候,她堅持要穿涼鞋,我會各種套路說服她穿雨靴。最後蘇寶雖然願意穿雨靴了,但下次雨天出門的時候,她還是會要求穿涼鞋。“說服”孩子的次數多了,我逐漸意識到,其實並非每次溝通,都要以“一個人服從另一個人的意見”畫上“圓滿”句號。

愛就是好好說話!培養會溝通的孩子,做對3件事就夠了

溝通和管教是不同的,孩子如果有明顯錯誤的行爲,需要糾正,但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我們僅僅表達自己的觀點就夠了,至於孩子是否願意接受,那是一種選擇。後來下雨天我不再試圖說服蘇寶,她也真的穿了涼鞋出去,後果是腳丫溼溼的很不舒服,現在她已經會自己要求穿雨靴。

真實世界的溝通,極少能絕對達成一致,大多數時候是向中間不斷靠攏的過程。君子和而不同,溝通前先把孩子當做獨立的人,他可以堅持自己的觀點,並且學習爲其後果負責。尊重,是爲溝通的起點。

不帶控制的傾聽

前幾天帶蘇寶去圖書館,有個一兩歲的小男孩打死也不願意坐下來聽故事,媽媽把他抱進教室,他又跑出去。整個過程中媽媽一直在勸他別哭了,過一會又用”轉移大法“,說”你看!外面有蝴蝶!“,趁孩子分散注意力的時候,又把他抱進教室。

愛就是好好說話!培養會溝通的孩子,做對3件事就夠了 第2張

圖書館的小男孩最終賴在地上尖叫,一邊踢腿一邊說bunny, bunny, 原來,他只是想要停在教室外推車裏的安撫玩具而已。媽媽一開始只需要蹲下來,認真問問孩子爲什麼哭,問題就解決了。

每天都在聽孩子說話,但我們真的聽見孩子在說什麼了嗎?對於孩子,很多時候哭只是一種表達,大人用自己的“關切”蓋過孩子的聲音,努力讓孩子不哭,堵住了表達的出口,實則是控制。”共情“是個育兒詞典裏用濫了的字眼,但它在溝通中價值連城,會共情的父母讓孩子知道,你可以說,因爲我在聽。

多講事實,少講觀點

美國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要學習事實和觀點的區別(facts vs. opinions),不僅是爲了邏輯清晰,也是在爲有效溝通打基礎。低效率的溝通,往往是兩個人在不停的強調自己的觀點,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

有效溝通應該是基於事實的,和孩子交流時多描述事實,少做評判,不要攻擊孩子本身。孩子也會從你的有理有據中,學會心平氣和。

愛就是好好說話!培養會溝通的孩子,做對3件事就夠了 第3張

有次和蘇寶參加早教課,她和另外一個孩子把教室裏的玩具一箱箱的掀翻在地上,覺得是個好玩的遊戲,我第一反應是要制止她。但她的早教老師對我眨眨眼,先我一步走到蘇寶面前說:你看,玩具掉得到處都是,其他小朋友走路很容易被絆倒,我們一次只拿一個玩具吧。簡單一句話,只講事實,不貼標籤,兩個”熊“孩子馬上乖乖幫老師把玩具都收拾好了,我心裏是大寫的服。

放下權力的遊戲

中國的家庭矛盾,往往是權力的矛盾。比如婆媳之間,父子之間出現分歧,常常是爲了在”誰說了算“這個問題上爭個輸贏。這種上千年的文化烙印讓我們在和孩子相處時,常常不自覺要拿出家長高高在上的架子。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呢?”

“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孩子?”

這些質問,表面上在溝通,實則是在告訴孩子”你得聽我的“。愛一個人就是首先學會好好說話。雖然孩子弱小,但當他意識到自己在和大人的互動中始終是個弱者,他會不自覺的保護自己,關閉和父母交流的心門。

愛就是好好說話!培養會溝通的孩子,做對3件事就夠了 第4張

家可以傳遞愛,也可以累積傷害。不管和孩子還是親人溝通,都請記得始終把愛放在第一位,溝通的目的是交換觀點,而非爭個輸贏。因爲哪怕爭贏了,把愛的人越推越遠,最終輸的仍然是你。

溝通能力是一種傳承,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在相互包容理解的家庭環境中,一點點積累起來。我相信會溝通的孩子,將來運氣不會太差。我看着兩歲的女兒時常想,如果她能聰慧、靈敏,自然是一種幸運,但能擁有溫潤平和,通情達理的性格,纔是她真正的福氣。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