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想要孩子聽話,先學會好好溝通!

想要孩子聽話,先學會好好溝通!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親子溝通有多重要?爲什麼孩子總說不聽,父母越說孩子越抵抗該怎麼辦?“孩子每次發脾氣犯錯後,我也學着共情覆盤,但他總是屢教不改怎麼辦”;“爲什麼道理都懂,可是遇到事情後,我脫口而出的還是那些事後讓我後悔的話?”

親子關係中的溝通藝術真的特別重要,首先一定要走心,但其次還是需要掌握一些溝通技巧的。回答了很多朋友這些類似問題後,我發現大家在溝通中總會遺漏一些關鍵內容,因此常常讓我們產生“好難、沒用”的沮喪感。

好好說話這件事,我自己也在不斷地學習實踐中。今天和大家分享關於溝通的F4,希望這樣的關鍵詞總結,可以提醒大家不要遺漏某些關鍵內容。

Fact-說事實

遇到孩子出現問題了,我們太急於教育指正,結果就出現了很多下意識的“指責”,說事實是很多父母最缺失的一個能力。

“你怎麼又把玩具弄的一地?” -指責

“我看到你把玩具撒在地上到處都是,這樣其他人走路會被絆倒” -事實和造成的影響

想要孩子聽話,先學會好好溝通!

“你看讓你畫畫小心點,現在撒了吧” -指責

“我看到你把畫盤打翻了,顏料弄在地上不容易清洗”-事實和造成的影響

爲什麼“說事實”很重要?首先,它是對事不對人,越搗蛋的孩子越缺愛,孩子只有感受到被愛被接納,他們纔不會一次又一次挑戰我們來贏得關注。同時,很多年紀小的孩子有時是意識不到自己哪裏做錯的,當我們說事實和造成的影響時,我們就是在幫助他們總結問題,這時他們才明白爲什麼玩具弄一地是不好的,也就更有教育意義。

要學會說事實,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每次看到孩子問題,避免脫口而出的那個“你”,嘗試用“我看到/聽到”這樣的句式來總結。

Feeling-說情緒

面對孩子大哭發脾氣時,我們要學會說出情緒,這也是很多父母很難做到的,基本上我們脫口而出的就是“不要哭,沒什麼的”,這直接傳達給孩子的就是不被接納的感受。

“不可以扔拼圖,我們要愛護玩具。” -不被接納

“你想把拼圖放進去卻沒成功,你很沮喪,這個真的很難呢。” -接納情緒

“但玩具不能用來扔,你可以請求媽媽幫助。” -限制壞行爲

“不可以打人,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乖。” -不被接納

“你的玩具被姐姐拿走了,你很氣憤,這是你最喜歡的玩具,你還在玩呢。” -接納情緒

“但我們不可以打人,如果你太生氣了,可以先到媽媽懷裏來消消氣,等你冷靜下來了,我們一起去和姐姐好好說,要回玩具。”-限制壞行爲

很多學習過“正面管教”的父母總會有一個疑問,“我使用共情,幫助孩子情緒命名,會不會就過於溺愛孩子了呢?” 其實“說情緒”的關鍵是,全然地接納情緒,但需要嚴格地限制壞行爲。區分“情緒”和“行爲”是我們每個父母需要練習的,而這又是第一點“說事實”的原則。

Finding-說發現

面對孩子需要幫助時,我們經常直接上手替孩子做了。於是,非常經常的,我們一邊埋怨孩子“什麼都不會,不動腦筋”,一邊又“樂此不疲”地包辦代替。

“你這樣放不對,你這個玩具的這個口需要插在這裏,你看要這樣做”-否定包辦

“你想把這塊大的積木放在這上面,但似乎怎麼都放不上”-總結問題

“我看了一下你旁邊搭的積木,需要那樣的積木口才能拼插起來”-提供思路

“這輛車怎麼可能裝進這個書包呢,不帶車出去了”-否定拒絕

“你想把車放進書包裏卻放不進去,似乎車比包大很多,你要不要比一下?”-總結問題,提供思路

最差的“幫忙”就是家長動嘴動手很快,動腦卻很慢。我們每次第一時間的“解救”孩子,並沒能幫助孩子成長,反而會讓孩子感受到很強的沮喪感,“我弄了半天沒成功的事情,父母竟然一秒就搞定了”。如果長期以往,他們就會有這樣的思維慣性,“有問題父母會做,反正我做不好”。

說發現,讓我們幫助孩子界定問題,所有的“擅長動腦筋”的孩子都是先要知道“我出了什麼問題”。

Future-說未來

面對孩子的犯錯,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教育的目的是放眼於未來的中長期,而不該僅僅留戀於當下的對錯輸贏,不然就容易陷入“你輸我贏,你要認錯”這樣的權力之爭中,這對於3歲以後自我意識更強的孩子來說尤爲重要。

“你又上幼兒園遲到了,今天晚上沒有看動畫片”-着眼當下,立即懲罰

“你這周已經連續3天上幼兒園遲到了,我們一起找找原因,看看問題出在哪?”-解決問題比當下懲罰重要

“那我們接下來可以XXXX,如果還遲到了,我們可以XXXX” -着眼未來

很多所謂的“屢教不改”的孩子,通常都是因爲我們的教育只關注於當下,“你這次做錯了,你要接受懲罰”,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爲,孩子接受了“當下的懲罰”,今後就不會再犯。但我們高估了學齡前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在“當下錯了”和“未來不再犯”之間,缺少了一個橋樑,那就是“問題在哪,行動計劃是什麼”。

“說未來”讓我們不執念於孩子當下的問題,而是以長遠的眼光幫助孩子做的更好。

我剛剛做母親的第一年,遇到過鄰居家的保姆,她是大學生兼職打工。她對鄰居孩子的溝通真的讓人“如沐春風”,簡直就是所有育兒書的範本。我當時就問過她,你怎麼做到的。我記得她告訴我,我媽媽小時候就是這麼對我的,就是自然而然的。

這一句非常簡單的話卻對我影響深遠,這讓我覺得自己學習做母親,學習這些溝通技巧都是有“使命感”的。正因爲我從小不曾被溫柔對待,所以我現在需要努力學習育兒。

願我們現在所有的努力爲之,等到孩子們長大後,都能變成毫不費力的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