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你跟孩子就不能好好說話嗎?該怎麼樣去和孩子溝通?

你跟孩子就不能好好說話嗎?該怎麼樣去和孩子溝通?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個人都會犯錯,我們作爲媽媽也是一樣。有一天妞妞發脾氣大哭,我哄到後來煩躁起來,對她說,“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這簡直是出於本能的一句話,那麼不假思索就出口了。我馬上意識到我不應該這樣對她說話,我不喜歡的是她此時的行爲,而無論她表現好表現壞我都一樣愛她的。我趕忙改口,給她描述了一邊事情經過,告訴她我的感受。

你跟孩子就不能好好說話嗎?該怎麼樣去和孩子溝通?

事後我想,失去耐心,暴躁,生氣,羞愧……這些都是作爲媽媽正常的情緒,沒有人可以永遠平和,但是如果你面對孩子失控了,你起碼應該知道自己做錯了,該糾正糾正,該道歉道歉。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超高情商,能說會道,善於交友,或者你僅僅是希望成爲他溫暖、堅實的後盾,你可能需要學習說話的藝術了。一起來看看這位心理學老師她是如何對孩子說話的,真的很受啓發!

昨天坐了趟高鐵,回老家與4天沒見的兒子團聚,急切又欣喜。

上車的時候有點擁擠,剛坐定,我聽見右後方一段母子的對話:

兒子:“媽媽,媽媽……”

媽媽:“別吵,坐下來再說!”

兒子:“媽媽,媽媽,媽媽……”

媽媽:“先坐好,聽見沒?‘媽’起來我就煩死了!”

兒子:“媽媽,媽媽,媽媽……”

媽媽:“再‘媽’,我抽你了!”

我按耐不住回過頭去:一個身材粗壯、一身黑衣的媽媽抱着一個三四歲的男孩子(和我兒子一般大)坐在我右後方靠近過道的位置上。他們的裏面坐着一個胖胖的女孩子,十歲左右,扭着頭看窗外,好像媽媽和弟弟的對話和她一點關係都沒有。隔着過道,在我位置的正後方,坐着兩個孩子的爸爸。爸爸的左邊是一個老太太和她的兩個外孫。

媽媽操着一口方言,用一種極爲不耐煩的語氣大聲迴應兒子。她就像一頭憤怒的大象,使勁地跺腳,碾壓了兒子隨時冒出來的需要。

媽媽:“東西都收好了,你又拿出來幹嘛?”

爸爸:“玩具買來就是玩的,就隨他吧。”相較於媽媽的中氣十足,爸爸的話不管從音量還是氣勢上明顯矮了一大截。

媽媽:“拿出來幹嘛?拿出來、拿出來,生怕別人不知道你有這些東西嗎?”

這一輪對話裏,兒子、女兒沒有出聲。

我們學習心理諮詢的人,經常掛在嘴上的就是“邊界”這個詞。但是,這會兒,這個威武的媽媽說的每句話,就像撞在我的心坎上的巨石,讓我的心臟在胸腔裏砰砰作響。那一刻,我非常擔心自己會跳起來叫這個媽媽閉嘴。所以,我只好拿出耳機聽音樂、看書以轉移注意力。

大約個把小時後,我拿下耳機讓耳朵休息一會兒。發現坐在後面的爸爸和抱着兒子的媽媽換了座位。

媽媽:“別拿,那不是你的東西,這麼貪吃!”

老太太:“沒關係,小孩子嘛!”

媽媽:“你怎麼還吃了?這是你的東西嗎……你可丟死人了……要被人笑死了……貪吃鬼!”

你跟孩子就不能好好說話嗎?該怎麼樣去和孩子溝通? 第2張

實在讓人難以忍受!

這時候,作爲媽媽,應該溫柔而堅定地讓兒子知道:這不是你的東西,不能隨手拿來吃;如果你真的很想吃,可以問問奶奶,是不是可以分享給你,徵得奶奶同意後,你纔可以拿並且跟奶奶說“謝謝”;如果你覺得這個過程很愉快,也可以和奶奶分享自己的東西。

作爲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憤怒、焦慮、羞愧等,以攻擊的形式宣泄到孩子身上。你不能承受的,孩子更不能承受。尊重一個孩子,首先要學會好好和他(她)說話。以下是我個人一點粗淺的看法,和大家分享:

01、當孩子跟你說話的時候,要先看看孩子是不是有什麼樣的需要,而不是直接忽視或打壓。就以前文這對母子爲例:

兒子:“媽媽、媽媽……”

媽媽:“嗯,媽媽在,寶貝有什麼事?”

如果孩子說的事情不緊急,可以跟孩子說:“等我們坐下來,寶貝慢慢說給媽媽聽吧,現在這裏有點擁擠,媽媽可能不能很專心地聽你說話。”

如果孩子的需要比較緊急,那就要先處理這個事情了。比如說:“哦,要小便啊,稍微忍一下,等這裏的人過去了,媽媽馬上帶你去。”

02、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哪怕這會兒孩子犯了一個錯誤,也應該先安撫情緒,抱着他,跟他說:“媽媽知道你有點/生氣/懊惱/傷心/害怕……”你所用的詞彙越豐富、越精確,你的孩子將來越能識別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待孩子情緒平復以後,再和孩子討論剛纔發生了什麼?爲什麼難過?是否有哪裏做得不合適?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可以有哪些方式處理(兩個人一起去討論解決的辦法,讓孩子有勝任感的同時也變得更靈活)。

你跟孩子就不能好好說話嗎?該怎麼樣去和孩子溝通? 第3張

03、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如果父母感受到了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憤怒、煩躁等,嘗試着用“第三隻眼睛”(旁觀者)審視一下自己:我感覺到了什麼?這個感覺是哪裏來的?孩子帶給我的嗎,還是今天工作上或者別的事情上引起的?如果不是孩子引起的,但是你又覺得難以扼制,那麼做幾個深呼吸,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現在有點煩躁,但這和你無關。媽媽/爸爸先冷靜一下。我們待會兒再談。”選擇暫時走開,讓家裏其他大人來接手孩子。

如果這個時候沒有其他家人在場,而且情緒確實來源於和孩子的互動,那麼,也許可以嘗試着和孩子說:“媽媽/爸爸對你剛纔的做法感到生氣/難過/傷心,但是,我想你有你的理由,媽媽/爸爸想知道剛纔發生了什麼?你是怎麼想的?爲什麼你覺得可以這麼做?”在這裏,必須要讓孩子知道的是,哪怕他們做錯了事情,爸爸媽媽依然愛他們。爸爸媽媽只是對他們剛纔的行爲生氣。把人和事情區分開來。

04、不必對於孩子某些階段性的行爲過於焦慮,比如挖鼻孔、摳手指、說些帶有攻擊性的話等,因爲很多行爲隨着年齡的增長會慢慢消退。作爲成年人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很大的一個障礙就是,我們往往忘記了自己作爲一個孩子時的樣子,然後站在成人的角度焦慮、擔憂並且過於苛責孩子。因爲你的焦慮會傳遞給孩子,猶如在孩子原本的負面情緒上加了砝碼。退一萬步說,每個人都是在無數個大小錯誤中成長起來的。

你跟孩子就不能好好說話嗎?該怎麼樣去和孩子溝通? 第4張

錯誤行爲發生的時候,只要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比如說:“讓別人吃屎是不禮貌的說法。如果是對媽媽剛纔的做法感到生氣,你可以告訴媽媽。”如果孩子只是覺得這樣很好玩,那麼可以和孩子討論,是不是可以玩點別的遊戲。

不必過於苛求,有些行爲甚至可以“視而不見”,因爲你的過度制止可能會變成對孩子行爲的一種強化,只有在孩子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別人的時候作必要的提醒,比如:“媽媽/爸爸知道你有時候會摳手指,但是,你要注意一下,儘量不要摳破,否則,會流血、很痛甚至要去醫院請醫生幫忙處理傷口。”孩子也有很多焦慮和攻擊性需要表達出來,過度地壓制,可能會改頭換面,以更糟糕的形式呈現。

當孩子的身上出現某些問題的時候,不能只從孩子身上找原因,要更多地看看,在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在你們的關係裏又發生了什麼?

生育孩子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養育孩子更是我們的責任。

請一定好好和孩子說話,

包括你身邊的每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