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明知對孩子大吼大叫不對,爲啥你卻做不到不吼不叫?

明知對孩子大吼大叫不對,爲啥你卻做不到不吼不叫?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4.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西,9點半了,要睡覺了。”小西媽溫柔地說。

她的催促小西就像沒聽見一樣,頭也不擡地繼續玩着玩具

5分鐘過去了,小西媽擡眼發現他還坐在原地,玩具鋪滿整個房間。不由得提高分貝,“小西,媽媽叫你收拾玩具睡覺,聽見了嗎?”

……

等了一會,小朋友沒有任何反應。

明知對孩子大吼大叫不對,爲啥你卻做不到不吼不叫?

小西媽走到他身邊,感覺胸口有一團火被點燃。“我不能輕易衝孩子發火!”理智控制住了她。她強壓下心中的憤怒,和顏悅色的說:“寶寶,睡覺時間到了,我們趕緊把玩具收好了去睡覺吧!”

“我不,我要再玩一會!”小西終於有了迴應。

小西媽擡眼看了看時間,用商量的語氣說:“現在是9點35,那我們再玩10分鐘就去睡覺哦!可以嗎?”

“好!”小西爽快地答應了。

10分鐘過去了,小西媽如約讓小西收玩具。但小西卻說:“你騙人,我根本沒有玩到10分鐘,我要再玩一會。”

怒火再一次騰地燃起來,小西媽硬生生地把它壓抑下去,故作微笑:“小西, 10分鐘已經到了,你看你前面是9點35開始計時的,現在9點45了,剛好10分鐘,約定的時間到了,我們要睡覺了。”

“我不,我不,你騙人,我要玩。”她的妥協孩子半點不領情,還大叫起來。

“時間到了,不能玩了。”小西媽耐着性子繼續解釋着。

“我不睡,我要玩!”聽着孩子無理的吼叫,你再強壓住心裏的怒火。提高分貝,咬牙切齒地說:“我跟你說了多少遍,時間已經到了,要睡覺了。趕緊把玩具給我收好,去睡覺!”

孩子一動也不動,繼續大叫着。

“轟……”小西媽徹底爆了,大吼道:“你怎麼這麼不聽話,趕緊給我收了去睡覺。如果不馬上收,你今天就別睡了。”

看着媽媽暴怒的樣子,小西委屈地哭起來,小西媽更生氣了,大喊:“哭什麼哭?你還委屈?叫你半天也沒動靜,還敢給我哭。有膽再哭一聲看看?看我怎麼收拾你,今天非把你這爛脾氣憋過來不可……”

小西更大聲的哭起來,小西媽怒目圓睜,一把揪住小西,一隻手指着他,惡狠狠地說:“給我閉嘴,不許哭!”

正哭得起勁的小西壓根沒有反應。小西媽忍不住,狠狠地一巴掌拍在小西的屁股上。“你還哭,再哭一聲試試。”

看着媽媽高舉的巴掌,小西不敢再大哭出聲,一邊抱緊媽媽,一邊默默地抽泣着。小西媽使勁甩了幾下,想把他甩開,但是小西抱得更緊了。

看着小西哭得滿臉眼淚,鼻涕稀里嘩啦的樣子,小西媽瞬間從憤怒中清醒過來,覺得又羞愧又自責,她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辦。

這樣的模式已經成爲她和小西互動的主要模式之一。動不動她就會衝着小西大吼大叫,吼叫完又會痛苦、自責。她看了很多書,學了很多情緒管理尤其是處理憤怒的方法,但是效果都不大,事到臨頭,自己的情緒往往像不受控制一樣,如洪水般傾斜出來。她不知道要怎麼辦,無力感與自責、愧疚等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

當媽後,這樣的場景很常見。在管孩子的過程中,常常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大吼大叫,狂暴的媽媽。狂暴之後,就是痛苦與自責。

爲了消除怒吼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很多媽媽開始學習情緒管理的課程,想尋求更加有效的處理問題的方法。

很多方法剛開始很有用,可以適當控制住脾氣。但是時間長了,大家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耐不住性子,越來越沒有辦法控制住自己。很多時候,費盡心思,也會在最後一刻破功。

這,是爲什麼呢?

我們來看看憤怒的背後隱藏的究竟是什麼。很多人覺得所有的憤怒、不滿都是由孩子引發的,因爲孩子不聽話、不按時睡覺、不好好吃飯、不認真做作業……導致的。

所以在處理情緒的時候,大家更習慣尋找方法,想用更有效的手段來處理問題,通過問題的解決來控制憤怒。

這樣的做法是治標不治本。只是看到了引發憤怒的問題,而沒有處理到情緒本身。

其實,在憤怒背後,隱藏了許多複雜的情緒。

首先,大吼大叫是你最熟悉的處理憤怒的模式。你的父母在你小時候不聽話時,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待你。

當你不聽話的時候,當你不好好吃飯、不按時睡覺、不認真學習時,你的父母就是用這麼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你。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些模式與場景不斷地循環出現,你的某些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早已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聯繫。

當孩子出生後,那些熟悉的場景會讓你喚醒那些被壓抑住的記憶,曾經那些熟悉的處理模式會第一時間佔據你的所有記憶。你的大腦神經早已建立了一條最便捷的通路,所以,不需要任何思索,你就直接用大吼大叫這種最熟悉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強迫性重複,也是對自己從小命運的重複。

其次,在憤怒的背後,隱藏着的是深深的無力感。

每一個媽媽,內心深處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認可。自己這麼努力、這麼用心,這麼勤奮的學習各種育兒知識,內心那麼多不滿,都努力壓抑下去,拼命控制自己的脾氣,拼命讓自己不發火,都是因爲打心眼裏希望自己是一個好媽媽,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認可。

但是,孩子“不聽話”的行爲會讓媽媽認識到自己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我爲你付出這麼多,你居然不是我想象中的樣子。”“你這些壞行爲,就是在否定我的努力!蔑視我,傷害我!”

這個事實讓你害怕、憤怒、抓狂。明明自己都那麼努力了,卻得不到肯定。所以孩子不好的行爲背後,是對“我是一個好媽媽”的否定。

表面上,你罵的是孩子,實際上,確實內在那個不夠好的自己。那個從小被你父母謾罵、毆打、壓抑的自己。那個拼盡全力,都無法讓父母滿意、讓他們開心的自己。

你從孩子身上更深刻的看到這一切。孩子好,你就好。孩子不好,就是你做的不好。所以,你真正不爽的是自己。

經由打罵,你發泄了對自己的不滿,表達了對自己的痛苦、憤怒。

但是,情緒發泄過後,暴風雨過後,你發現,你把所有對自己的憤怒,發泄給了無辜的孩子。這時,你開始自責。你的自責是因爲潛意識認識到你的憤怒找錯了發泄口。你要發泄的對象明明是小時候那個不爭氣的自己,最後承受你憤怒的卻是你的孩子!

這種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就變成了新的情緒模式:孩子不聽話——憤怒——大吼大叫——痛苦——自責。

在心理學中,當我們的身體層面或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反應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生成一種化學物質,叫胜肽。胜肽會隨着血液跑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裏。被細胞周圍的上千個感應器接受,久而久之,感應器會對某種胜肽有特定的胃口,會產生特定的飢餓感。每到一定時間,這些細胞就需要通過一些熟悉的場景喚醒你,讓你去餵養他們。

大吼大叫、生氣也是一種特定的胜肽。當你習慣吼叫之後,這種胜肽會成爲你熟悉的模式。

如果你很久不生氣,你的細胞就會讓你有生理需求想去發脾氣。而一旦你習慣性大吼大叫之後,這條神經網絡會越來越粗壯,越來越發達,餓得越快,你發脾氣的頻率就越高。你越痛苦,越容易發火。發完火以後越是後悔,自責,下次對孩子發火的概率就越大。

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來處理這一切的情緒呢?

當然有。

首先,要看到自己的情緒。剛開始你覺得自己衝孩子發火,動手打她都是爲了她好。這是不知不覺的,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在無意識中,無法掌控自己。

只有把無意識化爲意識,看到並觀察它,接納它,情緒纔可能被處理掉。當你在情緒爆發的一瞬間認識到自己的情緒,看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即使你還是免不了對孩子發火,但是至少有了一部分的察覺,可以收回一部分的暴怒情緒。

慢慢的,當你可以在情緒即將爆發的那一瞬間看到自己內心的衝動和念頭。你試着從孩子身邊走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去發泄自己的憤怒。

憤怒的情緒需要發泄出來,發泄過後才更容易被接納。

你可以找一個安靜的房間,關上門,用一個不影響他人的方法把憤怒的情緒釋放出來,撕紙、打靠枕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憤怒釋放後,就是該面對並接受它的時候了。及時提醒自己:是我需要轉身面對的時候了!不管你內心是什麼樣的情緒,你都可以做幾個深呼吸,靜靜的與你的思想在一起,像一個無辜的旁觀者似的,聽聽大腦裏的各種聲音,同時,感受一下身體哪個部位不舒服。然後,把你的呼吸導向那個不舒服的部位,觀察它、觀照它,全然的去經歷它,不要抗拒。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你的內心可能會害怕,甚至會找各種理由逃避,勇敢面對,只要一分鐘,你就會發現感覺已經開始改變了。慢慢的,你會感覺到他們的離開。因爲情緒就是這樣,它們需要的可能只是你的接納,當你面對並接納他們的時候,也是它們離開的時候。

這個情緒的處理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因爲你的問題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跟了你幾十年,是你從小到大的行爲處理模式,怎麼可能一夜之間就改變?所以不要難過,也不要着急。不愧疚的去體會發火時自己的情緒變化,在接納自己的情緒中去尋找更有效的解決方法,纔可能實現。

其次,放下對“好媽媽”的執念。小時候,我們希望自己是完美的孩子,長大後,我們又希望自己是完美的媽媽。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景。

但現實卻是,沒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所以放下對“好媽媽”的執念,接納孩子好與不好與你這個媽媽是否認真負責沒有關係。當你從好媽媽的執念中抽離出來後,你會有勇氣面對自己的脆弱,不再堅定認爲好媽媽就不應該在教育孩子中犯錯,你的愧疚感和無力感會消失。

第三,尋找更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大人處理問題的態度是簡單而粗暴的。要麼講道理,要麼發脾氣。其實在這兩種方法之外,還有很多有趣並有效的方法。

通過親子間的遊戲互動、看繪本、角色扮演等方式,都是很好的解決方法!尤其遊戲互動,是非常有效的改善孩子行爲的方法。

就比如小西媽,如果她能用更多的方法讓小西把注意力從遊戲中抽離出來,讓睡覺變得有趣,小西就不會抗拒睡覺了。

比如,在第一次提醒時,她可以告訴小西,快點收玩具,收好了媽媽陪你講睡前故事咯!或者更好玩一點,拿一個小西的玩偶,用玩偶的說話聲音說:小西,我們要去睡覺了。我先去房間躲起來,你一會收好玩具來找我哦!小西也會被吸引。

即使在小西開始發脾氣時,媽媽如果能用遊戲的方法來處理,有時候,只是把聲音變得幽默一點,孩子的態度都會不一樣,緊張的情緒也會迅速緩解。大家可以看看《遊戲力》這本書,裏面有很多切實可操作的遊戲方法。對心理學有興趣的媽媽,也可以看看美國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裏克森的《遊戲與理智》這本書,內容相對專業,但是介紹了遊戲對孩子的重要性。

當用遊戲的方法解決孩子的問題時,生活會輕鬆很多。你也會更輕易告別大吼大叫的模式哦!

養孩子的過程,就是不斷成長的過程。大吼大叫不可怕,行爲模式不改變才真的可怕!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