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輕鬆快樂的父母,不過是理解並堅持“常識”的父母。討論的其實都是關於育兒和家庭教育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識,而輕鬆快樂的父母,不過是理解並堅持“常識”的父母。

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1、自主——讓孩子自主

作爲永遠的刷屏“經典”,2018年,陪孩子寫作業陪到如何如何,繼續刷着中國父母的手機屏幕。爲什麼一個小小的作業問題,會把爸爸媽媽們折磨至此?

我認爲,陪寫作業,看起來是作業問題,本質上是“讓孩子自主”的問題。作業到底是誰的?到底誰該爲作業負責?我們今天能陪孩子寫作業,未來能陪孩子去面對他一生中所有的大小任務和難題嗎?

解決之道,唯有把作業還給孩子,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如果孩子寫作業一直是父母的事,那麼孩子永遠都學不會自己學習。

爲什麼有的父母會發現,如果不盯着孩子做作業,孩子就根本不想做?這不是因爲父母盯得太少,而是因爲盯得太多,在父母的全面掌控下,孩子根本就沒有發展出自主、自律、對自己負責的意識和能力。簡單說,父母越強勢,孩子越不自律。

除了作業,作爲特別關注孩子閱讀的家庭教育研究者,真心爸媽還經常被關於孩子閱讀的提問刷屏:我陪孩子做了好幾年親子閱讀,爲什麼孩子上學後連認字讀題都困難?

我們認爲問題仍然出在這個“陪”字。閱讀是非常個人化的活動,一個孩子,只有自己有閱讀能力,才真的是會閱讀,但很多父母執迷無比的“親子閱讀”,不過是把孩子的閱讀變成由父母掌控的活動。孩子沒在自己讀,那麼就永遠學不會自主閱讀——主動的、自由的閱讀。

所以,我們認爲,爸爸媽媽要學會的第一個常識,就是自主——讓孩子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生活,並且自主發展自己的情感。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爲真正的他自己,而不是父母掌控下的木偶;也只有這樣,父母和孩子才能真正“解綁”,不再成爲彼此糾纏一生的共生體。

2、合作——與孩子合作

2018年,我們還遇到無數的親子關係問題: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孩子叛逆怎麼辦?我老是控制不住吼孩子怎麼辦?

它們本質上,都是父母和孩子“合作”的問題。當我們缺乏對孩子作爲一個獨立個體的尊重,把父母的地位凌駕於孩子之上,認爲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對孩子的“管教”,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會出現問題。

你會不停地對孩子失控;你會不斷地試圖更嚴密地控制孩子;你會不斷地拒絕孩子、對孩子施壓、對孩子發出差評。——這一切,會讓親子關係緊張、對立,讓育兒生活,成爲一場令親子雙方都痛苦無比的戰爭。

這場戰爭的本質,其實是父母和孩子在“自主性”上的交鋒,孩子在成長,要成爲他自己,而父母要控制,要孩子無條件遵從。很多父母育兒生活中的挫敗感,就來自與孩子交鋒中的失利。

而如果換一個角度,把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看成一場合作,父母的姿態,就會柔軟下來,你會尊重他、愛他、支持他、滿足他、讚美他、爲他賦能,讓彼此都從這場合作中獲得足夠的愉悅感、成就感,並將整個過程,當成無上的享受。

所以,我們認爲,爸爸媽媽要學會的第二個常識,就是合作——與孩子合作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與孩子合作培養他的好脾氣好性格、與孩子合作培養他的好習慣、與孩子合作幫他順利渡過青春期……

而合作的過程,也是爲孩子賦能的過程,在合作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會更善於與父母合作、與同齡人合作、與外部環境合作,換句話說,他會成爲更有生存能力的個體。

3、滿足——讓孩子滿足

2018年,我們遇到的另外一些關於孩子的提問是:爲什麼孩子總是表現得特別黏人?爲什麼孩子稍不滿意,就特別容易大哭大鬧?爲什麼孩子總是特別任性?爲什麼二寶出生後,大寶變得壞脾氣、不聽話?

一些父母會認爲,是因爲對孩子有求必應,把孩子慣壞了。我們認爲恰恰相反,孩子有這樣的表現,並不是因爲被滿足太過,而是因爲被滿足得不夠。

父母會自認爲,“我做的一切,都是爲孩子好”,而對孩子提各種各樣的要求,而很少關注,孩子有沒有自己的需求,他的需求是什麼?

我們自認爲已經竭盡所能,爲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東西,但卻很少關注,你給孩子的,是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談到需求,我們更容易看到的是孩子的物質需求,其實這只是孩子所有需求的一半,另一半的需求,是精神上的,是被關注、被愛、被支持、被肯定、被讚美、被積極期許,但他們得到的,常常是截然相反的東西,被控制、被施壓、被批評、被否定……

於是很多可憐的孩子,其實是處在一種不滿足的狀態的——他們看起來衣食無憂,內心卻有一個巨大的空洞等待填補。

所以,我們認爲,爸爸媽媽要學會的第三個常識,就是滿足——關注孩子的需求,並及時滿足。

一個總是心滿意足的孩子,纔會更理性、溫和、穩定,而內心有巨大空洞的孩子,則更容易既不喜歡自己,又容易與父母和外界對立。

4、成長——父母不斷成長

2018年,我們還不斷地被問到一些關於父母自己的問題:面對孩子,我總是很難控制住情緒,我該怎麼辦?有了孩子,我覺得我弄丟了自己,我該怎麼辦?爲什麼孩子出現問題,你總是說要到父母身上找原因?

這關係到我們對另外一個常識的認知,就是“成長”——不是孩子的成長,而是父母的成長。

沒有人天生會帶孩子、會做父母,但既然做了父母,我們就有責任成長爲會帶孩子的、能帶好孩子的好父母。

這種成長,既包括學會教育孩子,學會應對養兒育女帶來的生活課題,也包括學會如何一邊做好父母,一邊做好自己。

很多父母又憤怒又焦慮,不過是對自己、對孩子,對生活無能爲力。當你更有能力、更勝任,你會變得更喜歡自己、更熱愛孩子、更享受爲人父母的生活。

而當父母的成長真正發生,你同時也會發現,孩子身上的那些問題,在慢慢消失。因爲,那些問題,原本就都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的問題——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把自己不曾解決或者不會解決的難題,比如如何學習、如何學會自律、如何學會負責、如何管理時間、如何管理情緒,都傳給了孩子——孩子是一面鏡子,裏邊照出的,是父母自己。

所以,2019,我們繼續一起成長,做理解並堅持“常識”的父母,並享受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快樂!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