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需要開放的早教

孩子需要開放的早教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中國的大學教育,已經有了許多討論。但是,當今的大學生素質低,並不僅僅是大學本身的問題。早期教育對一個人的心智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塑造作用。

孩子需要開放的早教

關於中國的大學教育,已經有了許多討論。但是,當今的大學生素質低,並不僅僅是大學本身的問題。早期教育對一個人的心智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塑造作用。現在中國似乎有一種傾向:大學教育要“和國際接軌”,比如“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運動,很大程度上就是試圖學習我們自以爲的美國樣板;初級的教育,則有迴歸傳統的傾向,比如讀經運動,針對的基本就是小學生。

如果我們的小學教育還遵循傳統的死記硬背方式,即使大學真辦成了國際一流,孩子長大後也適應不了。到了大學,孩子的人格發展幾乎定型。死記硬背長大的孩子,突然進入討論班,每天要發表自己的意見、批判性地檢討權威的論斷,面對這樣的轉型,學生怎麼可能適應得了?

近讀報道,北京某小學的學生開始背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樣的經文,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其核心明明是對父母和老師的訓導,讓小學生背有什麼意義呢?難道你要教一個7歲的孩子怎麼計劃生育嗎?讀經之腐朽與荒唐,由此可窺一斑。

我從去年開始和讀經派辯論。其間自己的女兒在美國從5歲長到6歲,從學前班上了小學一年級。看看她受的教育,想想自己小學的經驗,實在感慨萬千。

我自己上小學時,從來是要手背後坐好,背課文、背乘法口訣,一遍一遍地寫生字。女兒5歲進學前班,不僅不用手背後,像犯人一樣坐在那裏,而且從來都是和其他小朋友、老師圍坐在一個小圓桌周圍。這就形成一種自由、互動的課堂。學校還特別強調一個概念,就是開放的圓圈(open circle):學生們圍坐成一圈,彼此之間不僅留出空位,還有空椅子。這些空位、空椅子,代表着一種開放性,使任何想加入的人,都能夠加入他們的討論。

孩子雖然纔剛剛開始認字母寫字,但寫作課就開始了。老師讓每個孩子敘述一段故事,比如上個週末自己的經歷,要有開頭,有中間的過程,有結尾,然後自己畫連環畫展示出來。有了畫,老師就幫助孩子用文字敘述。孩子竟能在每幅畫下寫一個短句子。第一年下來,女兒連畫帶寫,竟製造了幾本小“書”。

到了一年級,女兒進步很快,已經能獨立寫短句子了。老師給她看一張畫,然後讓她把畫裏的事情用文字描述出來。這種練習,不僅激發孩子的觀察、描述和敘事能力,而且鼓勵她運用已經認識的字書面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認識的字少,表達能力就有限,總有一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學習的動力特別足,好奇心特別強。

不過更重要的還是對品德的培養。每個孩子,都要對自己所在的小集體負責任。老師每天分配給每個孩子一個小職務,各種職務大家輪流充任。比如,第一個星期,女兒分配到的工作是領隊,即全班排隊從校門走到教室時,走在第一個,導引全班的行進路線。

此職是最風光的,像個領袖,孩子都想當。但是,第二個星期,她的職務就成了把門人,即全班走進學校、教室時,要把門給大家打開,並且一直把住門,等全班全走過後再關上。這個職務,在孩子的眼裏卑微多了,好像是給別人當服務生,大家自然都不願意幹。但是,不管怎麼不願意,爲了全班的利益,孩子必須忠於職守。

這些細節似乎雞毛蒜皮,實際卻很有深意。

蘇格拉底曾講過,自由的人不能像奴隸一樣學習任何東西。強迫身體勞作並不一定會傷害身體。但強迫學的東西不可能在靈魂中留下來。因此不能強迫訓練孩子,而要用遊戲的方式。看美國的兒童教育,並不僅僅一個寓教於樂就能概括。

這樣的教育是一個“開放的圓圈”:讓孩子從自己的經驗中學到東西,“發現自己”,並把這些“發現”帶進學校和班裏,既教育了自己,也啓發了別人,從小就成爲一個創造者。這樣培養的孩子,長大在一個開放的社會中,就會不斷增長才智。

中國大學生的問題在哪裏?我看核心的問題,就是不懂得怎樣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缺乏基本的認知能力,適應不了變幻不定的現實。從小背書,腦子裏也許有一大堆大道理,但這些大道理和生活如何聯繫起來?

當大道理和現實對不上號時如何發展出自己的理念?我們的教育沒有提供答案。死記硬背的讀經所製造的不是一個開放的圓圈,而是個緊箍,把學生的大腦貼上了封條,使之鑽進故紙堆,和現實隔離。如果這樣的風氣在我們的社會上風行,中國文化怕是氣數已盡了。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