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嬰兒的智力標準有哪些?

嬰兒的智力標準有哪些?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3個月,嬰兒注視周圍的一切,直立位抱起時頭部可以擡起來,躺着會翻身,能夠蹬腳,握拳伸手,腿腳亂動,很活躍,搖動帶聲響的玩具,能轉向有響聲一側,當大人懷他說話時能發出“唔咿”的聲音來,說明聽力發育正常;

嬰兒的智力標準有哪些?

3個月,嬰兒注視周圍的一切,直立位抱起時頭部可以擡起來,躺着會翻身,能夠蹬腳,握拳伸手,腿腳亂動,很活躍,搖動帶聲響的玩具,能轉向有響聲一側,當大人懷他說話時能發出“唔咿”的聲音來,說明聽力發育正常;

眼睛能跟隨物體移動,看到乳房或奶瓶就咂嘴,說明視力發育正常;在飢餓、憤怒、驚恐或身體感覺不舒服時即啼哭,說明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正常。

4個月的嬰兒,仰臥時頭和肩能夠擡起來;能抓取掛在胸部上方的玩具,每隻手能同時拿着一個玩具搖動,並且能將手裏的玩具放到嘴裏;當叫他名子時能轉向聲音的那一側。

5個月,能扶腋站立,當嬰兒醒着時總是想翻身,但自己還不能完全翻身。俯臥位時能用手支撐起前身,能從仰臥位轉向俯臥位,索取給他的玩具,不放開自己拿着的玩具,認識熟人,還能辨別熟人的聲音,歌唱似地發出“啊”、“咿”的聲音來;能夠很好地從小勺中吃東西。

嬰兒不但能看清東西,而且對看到過的東西也有記憶了,一看到母親就手舞足蹈,有的嬰兒一看到媽媽離開就大哭不止。這時嬰兒成長速度非常顯着。喜、怒、哀、樂都顯露於色了。一不高興就大聲哭。相反,高興時就大聲笑。愛哭的嬰兒和老實的嬰兒差別越來越大。

6個月,嬰兒身體的各個部位更加靈活,力氣也大起來了,一抱起來,他就會抓母親的鼻子,大人把玩具拿起來他就會伸手抓搶。雙腳蹬被的勁兒也大起來,常常能把蓋着的被子蹬開。

讓他的兩腿自由時,就會上下亂蹬。把他抱到腿上,能稍微站一會兒,並一蹦一蹦地跳着。稍不高興時,就會打挺兒。對周圍事物關心起來,能認識母親的臉,一看到母親就笑,母親不在身旁就啼哭,看到不認識的男人時,有時會哭。這是嬰兒天性所決定,說明大腦發育正常。

愛運動的嬰兒睡眠時間較少,安靜的嬰兒白天愛睡覺,晚上睡得也早,隨着嬰兒月齡增長和周圍事物活動的發展,白天睡眠時間減少。一般上午睡1~2個小時 ,下午睡2~3個小時。由於白天運動量增加,稍有疲勞夜間由醒兩次,改爲醒一次,慢慢能夠一覺睡到天亮。

7個月,超過半年的嬰兒已經知道歡樂,母親每天應當給嬰兒自由活動身體的歡樂、吃好吃的東西的歡樂、與父母一起的歡樂,嬰兒喜歡有人逗他玩。

對於已經知道歡樂的嬰兒應當給他歡樂,不要只知道用食物來餵養,而忽略在精神上給他的歡樂,一般嬰兒這時還不能翻身,但多數會坐了,坐的情況因穿衣服的多少而異。嬰兒腿腳的勁也更大了,一抱起來,放在膝蓋了,他就會蹦跳,但還不能扶着東西站立。

8~9個月,嬰兒這時自己能坐得很久,並能從坐着改爲爬,只要扶着他的手,就能站起來。有的嬰兒能抓住東西站起來,但還不能邁步。手能把紙撕碎放在嘴能,能把玩具從右手傳到左手,能用手後打桌子。

嬰兒的運動能力強了,自己能爬着挪動,這時是最危險的,一刻也不能離開家長的照顧,稍不注意就會從牀上掉下來。

10個月,不僅能長時間地平穩坐着,用手抓東西的力量大了,手指也靈活了,能自己獨自坐着玩,對玩具十分感興趣,對身邊的東西都要用手抓來玩,還能仔細看着大人的舉動,進行模仿。並能自己抓着牀欄杆站起來玩耍,活動頻繁,常常在牀上跌跤,跌倒後又能立刻爬起爲,晚間臨睡前讓嬰兒排尿1次,大多數的嬰兒可以一直睡到第二早晨,不用尿牀。

1歲時,嬰兒的身體活動日見頻繁,般的孩子都是在這時由大人攙着雙手或一隻手開始練習走,走得早的孩子,能撒開手搖擺擺地走。開始走時,右腳呈“羅圈腿”,左腿拖着走,常常是兩條腿不一樣,這時不必擔心,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到一歲半時雙腿有勁兒走路的姿勢敢就好了。

嬰兒漸漸懂得人與人的關係,能分辨父母,和外人了,也能辨外人中的熟人和陌生人。並且逐漸懂得語言是人與人聯絡的工具,叫他的名子會循聲轉頭,對他說再見時會舉手或點頭示意,當然也和大人教給他有關係,大人舉孩子的上臂,向人擺手示意,以後孩子自己會照做。

能懂得很多大人說的話,有的孩子開始叫媽媽,有時發出很不清楚的聲音。如“笛笛”“達達”……

手的動作越來越巧,會開瓶塞,孩子有好奇心,這個也摸摸,那個也動動,這時大人應當提高警惕,對危險動作要禁止他做,母親應該說:“不行”,“別動”,隨時用柔和語氣加以斥責,

嬰兒的在這個時期能記住受斥責的事情,並不會認爲受斥責是壞事。父母有責任防止發生事故,因爲孩子初到世界上來,什麼事都不懂,這對孩子也是一種訓練。

總之,如果初生至一歲達不到以上的標準,可能由於神經發育障礙而引起的發育遲緩,是智力障礙早期徵象。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五遲”的表現。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