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家長批評孩子最忌諱三件事

家長批評孩子最忌諱三件事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可愛的孩子就像春天的小樹,無拘無束地成長,雖然生機盎然,但也免不了時不時長出影響成長的“壞枝”——犯錯誤,這時,身爲“園丁”的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對孩子的批評不可沒有,也不可濫用。面對孩子的失誤甚至錯誤,你會採取怎樣的態度?

家長批評孩子最忌諱三件事

批評孩子應謹記三大原則

1.批評孩子“尊重”在先

孩子雖小,自尊心卻不比成人弱。父母一句話說重了,外向的孩子會立刻把不高興寫在臉上,還要申辯幾句;內向的孩子則會把怨氣憋在心裏,日久天長容易形成內心強烈的自尊和強烈的自卑。 孩子哪裏做得不好,父母當然應及時指出來,不讓小毛病發展成大的禍患,但這並不是說一分鐘也不能等。既然事情發生了,最好是先解決這件事,而不是先教訓孩子,更不是粗暴地責罵孩子。如果是在人多的場合或家裏有客人,父母不妨找機會把孩子拉到一邊說句悄悄話,或等到客人走了以後再說,避免孩子遭遇下不來臺的尷尬。對於那些很有個性的孩子,強硬的態度其結果是兩敗俱傷,心平氣和地啓發孩子,他會很快理解父母的意圖,默認批評,自尊心也不會受傷害。

批評要找適當的時機,其出發點應該是對孩子的關切。粗話、惡語,就像支支毒箭,只能用來反對敵人,不能用以對付孩子,否則只會使他/她產生不滿、反怒、仇恨的情緒以及報復的念頭,逐漸學會使用消極的態度和方法保護自己。

美國的海姆金諾特博士總結的對孩子的尖刻語言

漫罵:混蛋、癟三、騙子

侮罵:笨蛋、真是個廢物、不中用的東西

指責:又淘氣了、真是個壞孩子

壓制:給我住嘴、你敢不聽大人的話

強迫:不許說不行

威脅:你敢不聽我的話,我再也不管你了

挖苦:虧你想得出這種蠢方法,你真聰明

用這類傷害性的語言去批評孩子,有時確實也會立刻見效,孩子會乖乖地服從父母的意志,然而,這種屈服只是暫時的。

從長遠看,這些語言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還會對孩子的性格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懂得尊重孩子,批評時就事論事,不翻舊帳,使孩子懂得自己她錯在哪裏,不再重犯,那麼,這樣的批評就能起到它應該起到的作用。

2.批評的話越實越好

批評孩子,釘是釘、鉚是鉚,說準說透,以質量勝數量,不要把陳芝麻爛穀子都翻出來老賬新賬一起算。

孩子最煩的就是父母嘮叨,它會讓孩子產生“永無出頭之日”的絕望;更不能不分青紅皁白一通粗暴指責,讓孩子摸不着頭腦,其結果是父母說了很多,孩子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裏。

2歲的寶寶晚上睡覺前吵着要吃巧克力,你是指責他“壞毛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聽話、真讓大人勞神,給媽媽找了更多的麻煩”這麼小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壞毛病”、“聽話”、“勞神”、“找麻煩”指的是什麼。一下子用那麼多的話來批評寶寶,他只會覺得媽媽嘮叨。另外,對孩子細枝末節的事情喋喋不休地批評,也會漸漸失去批評的力度和效果。

還是說一句“睡覺前吃巧克力牙齒會疼的”,並告訴他牙疼比打針可疼多了,疼得咬不動東西,所有的好吃的都吃不成了?這更能讓寶寶明白媽媽的意圖,批評也要換換新包裝。

批評就是試圖改變對方的想法、態度和行爲。如果孩子對父母的話一耳聽一耳冒,批評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其實,即便是成人,每天反覆聽“快點,別磨磨蹭蹭的!”“去把玩具撿起來!”一類單調、重複的話,耳朵也會磨起繭子,孩子就更容易對此產生“心理惰性”。他們需要新鮮的語言給自己提神,推陳出新往往能提升孩子做事的興奮點,假如你換一種說法:“如果我們再耽誤一會兒,恐怕就看不上海豚表演了”或“已經晚上九點了,該讓毛毛熊回家睡覺了”,孩子或許會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評。

3.無聲有時勝有聲

沉默是金。一些很明顯的錯誤或頑固性錯誤,孩子自己也會意識到。如此習慣成自然地一錯再錯,被父母“敲打”的心理準備早就“百鍊成鋼”。此時如果父母仍舊依照慣性老生常談地指責一番,實際上是如了孩子的願,他可能會如釋重負,眨眼之間就把批評忘得一乾二淨;相反,父母的冷處理倒讓孩子忐忑不安,覺得很不自在,並揣摩父母的心理。適度、適時的沉默可造就緊張的氣氛,也給孩子留出了自省的時間,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