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的原因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的原因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是怎麼回事?孩子總是自言自語正常嗎?好好的孩子,怎麼會有看不見的朋友呢?今天來看看孩子有了「假想朋友」到底是怎麼回事,家長又該怎麼引導。

假想朋友

是心智發展的正常現象

學齡前孩子的繪本或者童話故事中,各種各樣的動物,甚至花花草草、太陽、雲朵、石頭都像人一樣有情感。

因爲這個階段,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很有限,只能夠以自己熟悉和了解的模式去想象世界,很自然就覺得萬物有靈。

隨着孩子一點點長大,對世界的認知也清晰起來,等他們開始玩假扮遊戲時,說明他已經開始具備區分想象和現實的能力了。

但這種能力卻遠遠不如成人,孩子心中想象與現實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孩子更容易進入到想象之中。

依靠想象想象力達成某種願望,簡直是孩子們的日常:

想要媽媽不上班,一直陪着我,抱着有媽媽氣味的衣服,媽媽就在身邊了。

想有個只屬於自己小夥伴,毛絨玩具馬上就在想象之中活靈活現。

想變成一個強壯的男子漢,擺出超人的動作時,想象之中就自己就像他一樣的無所不能。

就像《頭腦特工隊 Inside Out》裏面的小主人公萊莉。

當把爸爸餵飯的勺子想象成喜歡的飛機時,自己原本討厭的西藍花也變得美味起來;

把沙發之間的地板想象成火山岩漿時,自己跳到另一個沙發就成了無比刺激的勝利;

她就有一個想象中的朋友,一隻粉紅色的大象,名字叫「冰棒」。

萊利一個人的「冒險」和「嬉戲」,欣喜與興奮也在「冰棒」的陪伴下變得更加精彩。

雖然萊利更大一些後,這個假想的夥伴漸漸淡忘,但在故事中萊利後來遇到困境的時候,在記憶宮殿中與「冰棒」重逢,這位曾經最好的朋友再次成爲萊利走出困境的重要陪伴和支持的力量。

實際上,所有的假想的夥伴,都是用孩子曾經見到過、體驗到的部分,再經過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來,滿足自己當下心理需求的。

孩子愛幻想

需不需要干預要看這兩方面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的原因

經常有家長擔心,孩子有了假想朋友,萬一分不清楚理想和現實造成了危險怎麼辦。

這時候到底要不要干預孩子,主要應該從這兩個方面考慮。

1. 是否有區分想象與現實的能力

2 到 7 歲的孩子就會逐漸發展出區分想象與現實的能力。比如,他們玩過家家的時候,只會做出吃的動作,不會真的把食物玩具給吃進去。

如果通過觀察孩子很多的情景,都覺得孩子沒有發展出這種能力,那麼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2. 想象是否阻礙了孩子進一步的發展

隨着孩子能力的發展,通過想象來滿足自己願望的重要性也會降低。

然而想象永遠比現實要完美,也要便利。

如果孩子太過於依賴自己的想象,而不願在現實世界鍛鍊和發展自己,那就需要引起注意。

比如孩子只沉浸在跟自己假想朋友的玩耍中,不願意去跟真實的小朋友發展友誼,那麼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就容易滯後。

這樣引導

假想朋友也能是成長的好幫手

孩子有假想朋友,大部分都是正常的,父母掌握正確的引導方法,就會讓孩子想象朋友發揮更大的價值。

1. 接受並尊重

孩子有了假想朋友,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糾正孩子,無情地戳穿他。這樣不僅會讓孩子覺得不被尊重,還會覺得很受傷。

其實,你可以問問孩子,他的「小夥伴」有什麼樣的性格、什麼樣的本領,平時是怎麼跟孩子相處的。

這些都反映出孩子內心渴望,是更好了解孩子的途徑,也能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小夥伴」的善意。

2. 正向引導習慣

我在給兒童做心理干預的時候,有時候也會使用心理暗示的方式調動孩子的想象力來克服生活中的困難。

孩子害怕某種情景,我會讓他想象有一個超級英雄一直在他身邊,只要一個細微的手勢,超級英雄就會隨時出現。

黃磊的女兒多多,也曾經有個假想夥伴「長頸鹿」。

多多哭鬧時,只要提醒她長頸鹿在笑她,她就會自己調整情緒,然後對長頸鹿說:「長頸鹿,我不哭了。」

很多時候,假想朋友是孩子自我內化的好幫手,家長稍加引導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幫孩子區分想象與現實

雖然孩子有假想朋友有很多好處,但我們還是要幫孩子更好區分想象和現實,更好區分他們之間的界限。

可以通過跟孩子玩「想象與現實」的遊戲,你來描述,孩子來判斷這是「想象」還是「現實」。

你可以跟孩子商量:「我們來玩個遊戲,下面我說的這些你來判斷他們是不是真的?」

寶寶有軟軟的、黑色的頭髮。

寶寶會自己穿衣服。

媽媽其實是女超人,會飛的。

等孩子能判斷出哪些是想象哪些是現實後,還可以讓孩子來說,你來給答案,讓孩子來評判對不對。

孩子有假想朋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的正常的情況。

除了正確引導之外,父母還要多多陪伴,孩子的願望能在現實裏得到滿足,對假想朋友的依賴自然就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