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讓孩子主動吃飯睡覺,物質獎勵能不能用關鍵看這一點

讓孩子主動吃飯睡覺,物質獎勵能不能用關鍵看這一點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再吃兩口飯,媽媽就讓你看一集動畫片。現在就去洗澡,一會兒媽媽給你多講一本繪本。不少家長都很無奈,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和孩子的相處,總要討價還價、鬥智鬥勇。不給好處,孩子就不吃飯……沒有獎勵,孩子就不睡覺……先要獎勵後行動,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後會不會做事缺乏主動性?

我們先看一個故事。

一羣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玩,幾天過去了,老人難以忍受他們的打鬧聲。

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 10 美分,對他們說:

「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又來了,他們繼續大吵大鬧。

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 5 美分。

「5 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 2 美分。

孩子們很生氣地說:

「一天才 2 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

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爲他玩了!

有人制定任務提供獎勵,有人就會爲了獎勵去奮力完成任務,這個觀點大家都認可,所以說獎勵會強化一個人的行爲。

但這個故事中,一開始孩子們沒有得到錢卻玩得很開心,第三天每人有 2 美分的獎勵,卻生氣地再也不來玩了。

爲什麼後來的獎勵對孩子失效了,獎勵削弱了孩子的主動性呢?

培養孩子的主動性

先要了解這三個心理需求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孩子的主動性與哪些因素相關。

想要促進孩子的主動性,先要滿足孩子的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1. 歸屬感:讓孩子感受到接納、尊重和愛

回想一下你小時候做作業的場景,如果只有做得好父母才誇獎你,做不好他們就嫌棄你罵你,你還喜歡做作業嗎?

答案當然是「不」。

無論你做的好不好,父母都應該信任你鼓勵你。你感覺被接納、被信任,這樣纔有再一次嘗試的信心。

這種接納和信任,就是孩子歸屬感的來源。

2. 自主感:孩子感受到事情可以自己做主

讓孩子主動吃飯睡覺,物質獎勵能不能用關鍵看這一點

兒子 2 歲多時,我從一個巧克力罐裏拿出一個給他,他偏不要,非要自己在巧克力罐裏摸啊摸啊,最後心滿意足地挑了一個出來。

罐子裏巧克力雖多,但其實都長得一模一樣,沒有哪一個比其它的更大,他摸個什麼勁兒呢?

因爲有選擇,是他自己決定的,爽啊,這就是孩子自主需要的體現。

挑巧克力這樣的小事還好,家長一般能夠理解,但對於一些較複雜的情況,家長難免就把握不好分寸,常常忽視了要去保護孩子的自主性。

我的兒子小鴻學鋼琴時,經常忘記換手,媽媽看到就會忍不住馬上提醒,幾次下來小鴻就煩了:

又要看譜又要換手真的太難了,我就是學不會!

後來媽媽和鋼琴老師商量了下,下次學琴時錄下了老師的示範彈奏。

每次彈奏前,讓小鴻重聽一邊,彈奏時一聽到音不對馬上可以停下來,自己對照錄像里老師的手勢慢慢糾正。

媽媽也不干預只負責在旁邊錄像,確保小鴻回看彈琴錄像的時候,可以跟老師的示範對照起來。

慢慢地,小鴻的進步非常明顯,信心也提高了很多。

家長採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和做法,滿足了孩子心理需要,孩子行爲的配合度就提高了。

所謂教育,正在於這些難爲之處吧。

給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並非放任不管由着孩子,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讓孩子有可以選擇決定的感覺。

家長如果用監視(不相信孩子,試圖控制孩子,孩子缺少歸屬感和自主感,似乎總能感到身後那雙銳利的眼睛)、設定期限(「幾點彈完,我會來檢查效果的!」 ),社會比較(「你怎麼總是彈的不如鄰居家的小明!」)等做法也都有損於孩子的自主感。

3. 勝任感:孩子覺得自己能行

「我會畫水粉」「我能滑輪滑」「我能和夥伴合作搭樂高大樓」,這些都是孩子勝任感的體現。

孩子在接觸學習新事物時,一開始並不順利也是正常的,家長要及時的鼓勵,即便最後還是沒成功,但孩子看到之前努力做的被肯定過,下次就會覺得自己能行。就好比,我們玩網頁小遊戲大部分是輸,爲什麼還愛玩呢?

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遊戲提供了及時的反饋,即便結果可能輸了,但上次是 580 分,這次得了 800 分,孩子看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無形中勝任感也提高了。

培養孩子的主動性

這三點心理需求不可忽視

自我決定論認爲: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滿足,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

反之,若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特別是內在動機得不到滿足,原有的內在動機也可能會轉爲外在動機。

現在我們就可以用這個理論解釋老人趕走孩子們的故事了。

孩子們一開始是自主決定去老人家門口玩的,他們對玩感興趣,樂在其中,屬於內在動機。

但是當他們接受了老人的獎勵後,自我選擇的主動性就逆轉成了爲獎勵而玩的外在動機。

因爲第二天他們是爲了獎勵而玩,並非自我決定,自主感減少,「玩」不再是一件「享受的事情」,而變成一件「辛苦的事情」。

所以孩子的主動性,與獎勵有關係,但不僅僅與獎勵有關係。

獎勵是否能起到作用,關鍵要看物質獎勵對孩子意味着什麼。

對孩子來說,如果獎勵意味着操控,那他的自主感就會下降,受控感增強,主動性自然降低。

但如果物質獎勵代表肯定,即勝任感,就不會削弱孩子的主動性。

促進孩子的主動性

從這 6 招入手準沒錯

那家長怎麼做才能避開獎勵的「陷阱」,幫助孩子形成主動性呢?

其實,任何可以滿足孩子基本心理需要的做法,都有助於促進孩子的主動性。

1. 多用描述性的鼓勵

具體的、描述性的鼓勵,比籠統的稱讚或獎勵提供了更多的成就信息,這可以增強孩子的勝任感。

下面是不太理想的做法:

不錯! 棒!畫的還可以!

你可以這樣說:

我是第一次看見你畫的花這麼好看呢,顏色也塗的很漂亮,我們可以把它貼在客廳哦!

2. 慎用「如果……那麼……」「只有……才……」

如果用也要儘量減少操控的語氣,這樣會讓孩子沒有自主感。想要增加孩子的自主感,你要理解孩子,親子情感的聯結是有益的。

比如孩子上幼兒園快要遲到了,但就是不願意起牀。

下面是不太理想的做法:

如果你起早點,準時到幼兒園,那麼媽媽就多給你講一個故事,

如果還遲到,媽媽一個故事都不給你講了!

你可以這樣說:

你早點起牀,準時到幼兒園,媽媽也能更早點買菜回家做飯。這樣多出來的時間,媽媽可以給你多講一個故事呢!

3. 及時鼓勵孩子

不管孩子做的好不好,要記得及時地鼓勵他,不要忽略他的情緒,這會影響他的歸屬感。

比如,孩子嘗試搭建樂高還是沒有成功,你可以這樣說:

今天表現得很棒呢!

雖然沒有做出機器人,但是我們做出了小汽車哦。

4.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比如你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上學穿什麼衣服,明天的早餐吃什麼,放學後怎麼安排。

孩子如果參與了約定和協商,他會感到被尊重,也體會到自主感,這都有助於孩子形成主動性。

5. 接受孩子的建議

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得好,你本來打算獎勵他一個玩具,但孩子說以後繼續表現得好,希望週末可以去遊樂園玩。

孩子如果提出自己的建議,用了自己想的方法,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做的比原計劃更好,這自然有助於其形成主動性,父母也應該多加支持。

6. 不要盲目獎勵孩子

孩子本來興致勃勃地想要畫畫,結果家長指定孩子畫一個小貓就獎勵他,這其實是在削弱他畫畫的自主感,畫畫的積極性也會變弱。

並不是所有的情況父母都要獎勵孩子,如果孩子對某項活動已經有主動性了,此時物質獎勵反而可能削弱孩子的主動性。

上面提供的只是部分場景,爸媽們可以根據實際的日常生活,有意識的去滿足孩子的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任何能力都是一點點訓練起來的,家長們也不用操之過急,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纔是早教的前提。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