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情商怎麼提高

孩子情商怎麼提高

來源:育兒百科谷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脾氣越來越不好。總頂撞家長,不聽話,跟小朋友玩耍的時候攻擊性很強,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讓家長們很操心... ...這和情商的養成相關。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80%要靠人際關係”。我們發現,現實生活當中,通常人際關係良好的人情商都比較高。

在注重學業的同時加強情商培養,能夠大幅度提高孩子未來成功的可能性。情商,也就是情緒商數。我們通常把情商理解爲情緒調節能力,情商高代表個體情緒調節的能力較強。

我們從三個角度看待情商:情緒特點、情緒差異、提高情商的方法。

情緒特點

孩子發脾氣表象的背後

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髮展規律。

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生中有兩個逆反期:

第一個逆反期是從兩歲左右開始的。隨着兒童心理的發展,自我意識逐漸形成,而逆反期的表現正是兒童在表達自我的心理需求。

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兒童試圖通過對家長說“不”、“不要”、“不幹”來表達自己獨立意志,宣佈自己長大了。

當兒童說“不”、“不要”、“不幹”的時候,他們並非不認可父母的要求,很多情況下只是想身體力行或是反控制的一種口頭禪而已,這是兒童通過實踐發展自我、不斷認識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徑。

此時,如果家長認爲孩子在胡鬧、不懂事,往往會批評、管教孩子,從而發生親子衝突。

心理學家埃裏克森認爲,兒童早期也就是18個月到四歲左右的時期,其人格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感、克服羞怯與懷疑。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受到父母嚴厲的管教而無法健康發展時,就會出現缺乏自信、行爲畏首畏尾的現象

案例

有一位朋友曾問我,如何讓自己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能夠在課堂上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

他說,他的女兒不僅在課堂上表現膽小,在家裏來客人、跟小朋友玩耍的時候依然表現得很拘謹,對此我的朋友感到非常着急。

在交流之後我發現,我的這個朋友平時對女兒管教非常嚴格。在這種嚴厲的教養方式之下這個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內心深處積壓了很多恐慌。

案例

還有一些家長讓孩子學鋼琴,孩子不愛學了,就採用強硬手段逼迫孩子學。

有的家長問我,孩子在練琴的時候錯了一個地方,即使告訴孩子只要從錯誤的地方重新彈就可以了,但孩子就是不聽,非要再重頭彈一遍,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孩子爲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爲這樣纔算完美。

孩子在採用強迫的行爲追求完美,本質上是由一種緊張的情緒引起的。

孩子爲什麼會緊張?因爲他內心當中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懷疑自己沒有能力做好這件事情,懷疑自己沒有能力得到父母誇獎,懷疑自己沒有能力被父母理解...

所以,孩子就通過追求完美的方式去掩蓋這種懷疑。

很多家長不清楚這裏面的心理機制,有的還表揚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懂事,做事情力求完美。可是你要知道小孩子做事情不需要完美,中國有句老話“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你看長跑比賽,剛開始跑第一名的,往往不會成爲最後的贏家。

如果一個孩子在做任何事情都要擔心隨時會被父母批評,那麼他將一直處在緊張和焦慮的體驗當中,久而久之就會對自己的心情甚至人格產生嚴重的影響。

情緒差異

孩子和大人情緒的不同

孩子與成人的在情緒方面最大的差異就是情緒調節能力不同,也就是情商水平不同。

研究發現,情緒調節建立在情緒表達和情緒理解的基礎之上。

個體的大腦在20歲左右才基本發育成熟,才能爲情緒調節提供生理基礎。所以成人能夠根據場合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小孩子在情緒表達上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還比較弱,當他們有情緒體驗的時候他們就會隨時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種表達從最開始的時候是通過行爲層面進行表達的。

比如:嬰兒在想要吃飯的時候,他就通過哭泣來表達這種需求;當他感到害怕的時候,他也會通過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這種情緒需求。

在三歲以後,兒童的語言功能逐漸發展,這時兒童就可以通過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緒了。

當然,在孩子與父母的互動過程當中,由於孩子始終處於弱勢一方,且孩子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沒有成熟,家長會經常體驗到孩子的憤怒、恐懼、傷心等一些基本情緒。

孩子表達情緒的情況有很多,例如,孩子被過度控制、過度保護或不被關注、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想要掩飾傷心、孩子模仿父母的時候、孩子被瞧不起的時候以及孩子想要通過憤怒的策略與父母對抗...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情緒背後都隱藏着某種心理需求。

但是,很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情緒反應,而很少去通過情緒看到他背後的這種心理需求。

案例

有一次,我在商場裏看到一個媽媽帶着孩子買玩具。孩子想要買兩個玩具,可是這個媽媽說只能買一個,結果孩子就大聲哭鬧,引來周圍人的關注。

這時候媽媽非常生氣,大聲吼道:“你再哭,一會兒壞人來了把你帶走!”結果這個小孩被媽媽嚇住了,也不哭了,後來一個玩具都沒買就跟媽媽走了。

很顯然,這個孩子的哭鬧行爲背後的情緒就是憤怒和傷心,原因就是他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孩子情商怎麼提高

有的父母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自己也跟着着急起來,會爭着跟孩子講理或者辯論,要求孩子不能隨便發脾氣。

其實,父母的這種要求就像是讓孩子餓的時候不要只想着吃一樣,會讓孩子感到蠻不講理、不被理解,從而脾氣更大。

試想一下,當我們成年人心中有怒氣的時候,我們會認爲不要總憋着,憋時間久了會生氣,可以通過適當途徑發泄出來。兒童也是如此。

提高情商

讓孩子瞭解他自己

父母要允許孩子發脾氣,理解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心理需求。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要及時跟孩子說:“我感到你現在很生氣,如果是我,我也會感到生氣的。

”然後,家長可以把孩子拉到懷裏抱一抱,一般情況下很多孩子的憤怒情緒就會由於得到理解而消減大半了。

當然,孩子發脾氣需要點時間,在這段時間裏家長只需要陪伴,避免孩子由於情緒失控而受傷或者傷害到他人。

但是,如果孩子是通過想發脾氣的方式得到父母關注,父母就可以選擇忽視,避免強化孩子的這種需求。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家長要注意歸因方式,有的家長把孩子鬧情緒的原因錯誤歸因了,結果就適得其反。

家長要幫助年齡較小的孩子識別情緒。

這能夠幫助孩子從情緒表達發展出情緒理解能力,這是情緒共情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孩子人際關係的重要心理基礎。

情緒分爲基本情緒和自我意識情緒,自我意識情緒是在基本情緒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

心理學發現基本情緒有七種:喜、怒、憂、思、悲、恐、驚。也就是,高興、憤怒、憂慮、思念、悲傷、恐懼和驚訝。家長要幫助孩子去理解這些情緒,去識別這些情緒。

在此基礎之上,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的自我意識情緒從四歲開始逐漸發展。

比方說,內疚、羞恥、感恩等一些自我意識情緒,我們將之認爲是道德的情緒。同時,家長也需要幫助孩子去判斷自我意識情緒和學習自我意識情緒的正確表達方法。

接着,當孩子冷靜下來時,家長就需要對孩子進行心理教育,幫助孩子如何去分析和判斷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

比如,家長可以跟孩子說:

“雖然小明搶了你的玩具,但是你把他推倒了,如果你是小明你被推倒了你會怎麼想呢?

我能夠理解你是想把玩具搶回來的,但是這種做法可能不太合適,有沒有其他方法或者其他解決方案呢?”

這樣既幫助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爲後果,又能發展孩子的共情能力和應對能力。

有的家長認爲孩子還小不懂事,其實,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四歲左右的孩子就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將自己所知道的與他人所知道的區別開來。

更有研究發現,兩歲的孩子就能夠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小夥伴,以獲得與小夥伴分享的快樂。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情緒、行爲和認知(也就是他的想法)三者之間是密切聯繫的。

同樣的一件事情,我們對他的看法不同,所產生的情緒就會截然不同。

在認知、行爲和情緒當中,最容易判斷的就是情緒了。所以,家長要幫助兒童去判斷自己的情緒。

有的家長可以幫助兒童去記錄自己的情緒。

比如,在晚上的時候讓兒童回憶這一天裏邊什麼事情令你高興、什麼事情令你傷心、什麼事情令你憤怒等。然後幫助兒童去分析他在這些事情當中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的,是通過行爲方式(比方說哭鬧)還是通過語言交流的方式去表達這些情緒,進而幫助兒童去分析他的情緒背後的心理需求以及解決這些事情的重要辦法。

家長可以記錄下兒童的這些情緒性事件以及對應的解決辦法,然後,在孩子又遇到此類事件的時候就要及時的去表揚他們的這些行爲,從而提高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得到快速的發展,那麼他們的情商也就提高了。

培養孩子的情商是一個非常細緻的工程,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家長的耐心是成功的前提,就像海倫凱勒的老師——沙利文那樣,耐心能夠帶給孩子溫暖甚至是光明。

心理學研究發現,情緒是能夠傳染的。

當孩子表現出來的情緒的時候家長也能夠受其影響,但是由於家長是成年人,他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緒。

此時,家長們一定要告訴自己:我的心情是受到孩子的影響,我自己能夠控制住自己的心情。

當家長內心很平靜很放鬆的去面對孩子的情緒的時候,這種平靜和放鬆的情緒也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的情緒慢慢緩解下來。